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世纪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高潮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础工程。我国约有2亿的中小学生,有2557.5万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教育,这是摆在国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任务重、难度大,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探索农村基础教育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为此,我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调查与问卷,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
走进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福隆乡营旺村,本村有553户,有2250人。其中在校子女家庭有270户,在小学的子女家庭有135户,在校小学生140人。参加答卷的有120人,家长和子女各占一半。60名子女都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本人拟了两份问卷,一份供家长填写,一份供子女填写。此外,我还到各班向班主任了解各子女在校的表现,还与10多位家长就教育子女的有关问题个别交换了意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家长方面:总的印象是,各位家长在思想上对子女的教育是重视的,愿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子女有理想的出路,但是,他们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和受职业的限制,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了解甚少,用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精力不多,家庭教育的正反馈十分弱。具体表现在:
1.对子女升学和就业的期望高,但是竞争意识不强烈。问卷情况是:希望子女受何等教育的百分比是:高等教育30%,中等教育32%,初等教育34%,不表态4%。
在个别交谈中,我问家长打算作哪些努力来帮助子女达到目标,有的说:“那就靠老师帮忙啰!”有的说:“子女肯努力,我们在物质上保证。”我又问:“如果孩子不能实现你的期望呢?”有大多数家长说:“考不上就算了,回来后再去广东谋生。”可见,多数家长虽然有美好的期望,但是采取具体措施的很少。
2.教育、教养的水平偏低。一是教育、教养方面的知识缺乏。
二是为子女提供的学习环境较差。(3)对子女的精神需要给予少。
3.对学校和教师有较大的依赖性。问卷情况如下:家庭辅导子女学习情况,经常检查并辅导的3.5%;一般性地过问的62.4%; 从不过问30.6%;不填的3.5% 。家校联系情况:经常与学校联系7.5%;参加家长会议48.5%; 很少联系24%;从来不联系20%。
家长也有苦衷。有的说农活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而且劳累一天哪有精力辅导。更多的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没有辅导能力。我问一个高年级学生在家里学习遇到困难问谁?她说:“谁也不问,因为他们父母比我还差。”
子女方面:农村子女绝大多数热爱学校生活,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她们热爱劳动,自主意识及自理、自主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差,成绩普遍较低,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卑感,以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几点建议和措施
1.学校和老师对农民及其子女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态度
这些家庭及其子女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是客观现实,但是,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做教育人、转化人的工作,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应该看到这部分学生的大多数,中学毕业后将直接参加经济文化建设,把他们教育好,就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作贡献。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对这些家庭的子女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照顾、为他们排忧解难。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因此,学校要深入细致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2.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民劳动者的教育能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不仅是“摇篮教育”,更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平时,农民专门用在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知识的时间甚少。因此,向他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介绍科学育儿方法,根据家长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可聘请有专长的家长当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通过跟家长联系使他们熟悉学校生活、关心教育教学工作、关心孩子,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
3.满腔热情,因材施教,加强农民子女的教育和辅导
第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鼓励他们自主全方面发展,应该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为班集体、社会作贡献,使他们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逐步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第三,加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观念的教育。
4.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
培养人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要抓紧抓好,初中阶段更不能放松。这些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与一般学生差距不大,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成绩开始分化,进入初中以后,思想品德方面也出现分化。可见,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中小学教师要抓好交接班工作,使教育不中断、有的放矢地进行。
5.扩大农民教育观念
绝大多数农民比较急功近利,重实惠,重眼前利益,他们往往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看作是子女谋生和改变命运的手段,而不是谋生的条件或工具。正是在这种希望和强大的动力支持下,不少农民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但是他们发现子女升学无望和无培养前途时,便会感到继续供子女读书不划算。另外,有的农民对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了解不多,法制观念薄弱,他们认为子女为自己所有,是否供其读书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政府和他人无权干涉。
6.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
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种种思想和行为不但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还应该通过具有强制效力的國家《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约束。要让农民知道不供子女上学这不仅仅是思想观念问题,而是一种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农民违反《义务教育法》后,就要对之进行纠正和相应的处罚,从而增强农民供子女上学的责任感,维护义务教育法规的严肃性。
一、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调查与问卷,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
走进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福隆乡营旺村,本村有553户,有2250人。其中在校子女家庭有270户,在小学的子女家庭有135户,在校小学生140人。参加答卷的有120人,家长和子女各占一半。60名子女都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本人拟了两份问卷,一份供家长填写,一份供子女填写。此外,我还到各班向班主任了解各子女在校的表现,还与10多位家长就教育子女的有关问题个别交换了意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家长方面:总的印象是,各位家长在思想上对子女的教育是重视的,愿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子女有理想的出路,但是,他们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和受职业的限制,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了解甚少,用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精力不多,家庭教育的正反馈十分弱。具体表现在:
1.对子女升学和就业的期望高,但是竞争意识不强烈。问卷情况是:希望子女受何等教育的百分比是:高等教育30%,中等教育32%,初等教育34%,不表态4%。
在个别交谈中,我问家长打算作哪些努力来帮助子女达到目标,有的说:“那就靠老师帮忙啰!”有的说:“子女肯努力,我们在物质上保证。”我又问:“如果孩子不能实现你的期望呢?”有大多数家长说:“考不上就算了,回来后再去广东谋生。”可见,多数家长虽然有美好的期望,但是采取具体措施的很少。
2.教育、教养的水平偏低。一是教育、教养方面的知识缺乏。
二是为子女提供的学习环境较差。(3)对子女的精神需要给予少。
3.对学校和教师有较大的依赖性。问卷情况如下:家庭辅导子女学习情况,经常检查并辅导的3.5%;一般性地过问的62.4%; 从不过问30.6%;不填的3.5% 。家校联系情况:经常与学校联系7.5%;参加家长会议48.5%; 很少联系24%;从来不联系20%。
家长也有苦衷。有的说农活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而且劳累一天哪有精力辅导。更多的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没有辅导能力。我问一个高年级学生在家里学习遇到困难问谁?她说:“谁也不问,因为他们父母比我还差。”
子女方面:农村子女绝大多数热爱学校生活,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她们热爱劳动,自主意识及自理、自主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差,成绩普遍较低,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卑感,以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几点建议和措施
1.学校和老师对农民及其子女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态度
这些家庭及其子女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是客观现实,但是,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做教育人、转化人的工作,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应该看到这部分学生的大多数,中学毕业后将直接参加经济文化建设,把他们教育好,就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作贡献。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对这些家庭的子女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照顾、为他们排忧解难。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因此,学校要深入细致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2.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民劳动者的教育能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不仅是“摇篮教育”,更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平时,农民专门用在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知识的时间甚少。因此,向他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介绍科学育儿方法,根据家长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可聘请有专长的家长当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通过跟家长联系使他们熟悉学校生活、关心教育教学工作、关心孩子,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
3.满腔热情,因材施教,加强农民子女的教育和辅导
第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鼓励他们自主全方面发展,应该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为班集体、社会作贡献,使他们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逐步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第三,加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观念的教育。
4.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
培养人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要抓紧抓好,初中阶段更不能放松。这些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与一般学生差距不大,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成绩开始分化,进入初中以后,思想品德方面也出现分化。可见,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中小学教师要抓好交接班工作,使教育不中断、有的放矢地进行。
5.扩大农民教育观念
绝大多数农民比较急功近利,重实惠,重眼前利益,他们往往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看作是子女谋生和改变命运的手段,而不是谋生的条件或工具。正是在这种希望和强大的动力支持下,不少农民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但是他们发现子女升学无望和无培养前途时,便会感到继续供子女读书不划算。另外,有的农民对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了解不多,法制观念薄弱,他们认为子女为自己所有,是否供其读书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政府和他人无权干涉。
6.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
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种种思想和行为不但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还应该通过具有强制效力的國家《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约束。要让农民知道不供子女上学这不仅仅是思想观念问题,而是一种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农民违反《义务教育法》后,就要对之进行纠正和相应的处罚,从而增强农民供子女上学的责任感,维护义务教育法规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