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五环节课型,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使学生感知认识目标,变承受为感受;二、创设情境引疑,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三;教学要及时反馈信息,做到多向信息流通;四、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照顾差生;五、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这里,主要介绍五环节的课堂结构的构成。
第一步:激疑定纲
从心理、认知两方面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是新课引入的基本目标,它对控制教学方向,创设良好学习心境至关重要。“心理准备”是使学生在课题为中心的设疑激发下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调动,学生由疑惑好奇达到“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认知准备”是在教师激疑下,明确这堂课的课题,初知所要学习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求知需要并形成悬念。“需要”与“悬念”是思维产生与维持的主要条件。“准备”就是将人的主体状态,即需要、兴趣和情绪状态调适到认知新知的环境,解决行为定向问题。如讲“角的认识”一节课,教师画了一面三角形的少先队旗,让学生去识别哪个是角。学生对锐角认得最快,对直角认得不爽快,还有一些人不承认钝角是角,因为它“不尖”,而对火炬顶端的形状有争议。这时,教师点破了主题,道出了提纲。这里似乎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没学“角”先辨认,好象是在猜;学生的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回答很多,有什么积极意义?教师利用“刺激物”(队旗图案)的新异性和其间对比关系,根据知觉的理解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探究反射,这正是上面所说的心理和认知准备。
激疑定纲的一般程序为引疑、尝试、定纲。所谓引疑,即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有新异性、有难度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或探究反射的问题。尝试,是学生对问题感知的反映。语言、直观形象泛化程度大,但学生对同学的直观语言很“欣赏”,教师正是抓住了直观认识,加以改造,自然地提出了课题和纲目,即定纲。
第二步:引疑探究
引疑探究就是按照激疑定纲所形成的新授提纲,进行新课教与学活动。这一程序的目标是在心理、认知准备的基础上,完成新课的概念、法则等主体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心理过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里,应当明确:
(一)学习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一种主动过程,它要通过一系列的感受来实现,而尝试是体验的必要条件,感知、想象、思维能力只有在引疑尝试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学生的兴趣、情绪、心理等非智力因素是课堂教学之本。
(三)抓好两次概括,即相似特征概括和本质特征概括。
引疑探究通常两种做法:一是让学生通过尝试确定概念的内涵;二是让学生通过尝试理解概念内涵。
如讲三角形定义时,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每人画两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学生要画图就要琢磨这几个字(定义),自然地提高了所需强调部位“线段、围成”的刺激强度。
教师再用定义来引导辩别,更加深了对定义的理解。由此可知,“引疑探究”的一段步骤是:引疑刺激——尝试感受——集拢改造形成认识。个人的尝试感受集扰形成了一个感性储备,有了储备才能筛选改造形成认识。没有这个“储备”和改造,只能是教师的“正确的传授”,而学生也只好被动地承受。
第三步:质疑回授
“质疑回授”就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教师不提示任何阅读题目,阅读中去观察、思维、记忆、存疑,形成内部语言。继而进行质疑,把内部语言变成外部语言。阅读“圆柱体积”一课后提出:公式是否近似公式?得数是否近似数?圆柱体能转化成正方体吗?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否定,同时赞扬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因为每一个问题,在提问者的心目中都有其一定的道理,都向教师提供了一条反馈信息。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要给其提问的机会,使他们都能领悟到成功的满足,产生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
第四步:求异扩展
求异扩展,主要通过例题和变换教材的空间排列, 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环节运用于例题的教学。例题教学担负着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双重任务,也是运用知识的准备,因此求异扩展,以运用知识作为重点。例题的教学原则是,探究其作用,挖掘其智力价值,发展求异思维。常用的办法是变一题为系列题。在求异扩展这一教学环节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明确例题教学的目标,学生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并力求两者同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使共技能的形成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2.适当的多练,以多变促多练,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3.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纵向横向的扩展覆盖,做到深化而不超纲;扩展思路,目标又集中;鼓励别出心裁,又不脱离学生的实际。
第五步:激发悬念
下课前的一段,学生的心理反应是精神疲劳、注意分散、反应迟钝、情绪浮动,产生终了意识。这时,需要强化记忆、精彩结尾,调动学生进行新的探索积极性。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使学生自觉地愉快地再现认识过程,教师总结突出知识结构,使学生内部语言概括化和简单化,因为只有简单、概括才能引起識记的积极性。其次是创设新的悬念,即激发悬念。悬念心理特点,一是激发学生全部注意力,对事物做出有效的观摩和?思考,从而产生继续追索兴趣。二是引起学生对课堂的过程不断地回忆和联系,因此有助于理解和保持长时效的记忆,使学生“开头有疑惑,结尾有悬念,课后有回味”。具体做法是下课前几分钟出示一道有一定难度、兴趣、智力价值、覆盖面较大的练习题,称它为智趣课,进行判断,尝试解答,只动口不动手,带着兴致,课下去做。
这里,主要介绍五环节的课堂结构的构成。
第一步:激疑定纲
从心理、认知两方面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是新课引入的基本目标,它对控制教学方向,创设良好学习心境至关重要。“心理准备”是使学生在课题为中心的设疑激发下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调动,学生由疑惑好奇达到“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认知准备”是在教师激疑下,明确这堂课的课题,初知所要学习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求知需要并形成悬念。“需要”与“悬念”是思维产生与维持的主要条件。“准备”就是将人的主体状态,即需要、兴趣和情绪状态调适到认知新知的环境,解决行为定向问题。如讲“角的认识”一节课,教师画了一面三角形的少先队旗,让学生去识别哪个是角。学生对锐角认得最快,对直角认得不爽快,还有一些人不承认钝角是角,因为它“不尖”,而对火炬顶端的形状有争议。这时,教师点破了主题,道出了提纲。这里似乎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没学“角”先辨认,好象是在猜;学生的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回答很多,有什么积极意义?教师利用“刺激物”(队旗图案)的新异性和其间对比关系,根据知觉的理解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探究反射,这正是上面所说的心理和认知准备。
激疑定纲的一般程序为引疑、尝试、定纲。所谓引疑,即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有新异性、有难度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或探究反射的问题。尝试,是学生对问题感知的反映。语言、直观形象泛化程度大,但学生对同学的直观语言很“欣赏”,教师正是抓住了直观认识,加以改造,自然地提出了课题和纲目,即定纲。
第二步:引疑探究
引疑探究就是按照激疑定纲所形成的新授提纲,进行新课教与学活动。这一程序的目标是在心理、认知准备的基础上,完成新课的概念、法则等主体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心理过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里,应当明确:
(一)学习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一种主动过程,它要通过一系列的感受来实现,而尝试是体验的必要条件,感知、想象、思维能力只有在引疑尝试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学生的兴趣、情绪、心理等非智力因素是课堂教学之本。
(三)抓好两次概括,即相似特征概括和本质特征概括。
引疑探究通常两种做法:一是让学生通过尝试确定概念的内涵;二是让学生通过尝试理解概念内涵。
如讲三角形定义时,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每人画两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学生要画图就要琢磨这几个字(定义),自然地提高了所需强调部位“线段、围成”的刺激强度。
教师再用定义来引导辩别,更加深了对定义的理解。由此可知,“引疑探究”的一段步骤是:引疑刺激——尝试感受——集拢改造形成认识。个人的尝试感受集扰形成了一个感性储备,有了储备才能筛选改造形成认识。没有这个“储备”和改造,只能是教师的“正确的传授”,而学生也只好被动地承受。
第三步:质疑回授
“质疑回授”就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教师不提示任何阅读题目,阅读中去观察、思维、记忆、存疑,形成内部语言。继而进行质疑,把内部语言变成外部语言。阅读“圆柱体积”一课后提出:公式是否近似公式?得数是否近似数?圆柱体能转化成正方体吗?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否定,同时赞扬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因为每一个问题,在提问者的心目中都有其一定的道理,都向教师提供了一条反馈信息。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要给其提问的机会,使他们都能领悟到成功的满足,产生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
第四步:求异扩展
求异扩展,主要通过例题和变换教材的空间排列, 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环节运用于例题的教学。例题教学担负着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双重任务,也是运用知识的准备,因此求异扩展,以运用知识作为重点。例题的教学原则是,探究其作用,挖掘其智力价值,发展求异思维。常用的办法是变一题为系列题。在求异扩展这一教学环节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明确例题教学的目标,学生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并力求两者同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使共技能的形成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2.适当的多练,以多变促多练,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3.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纵向横向的扩展覆盖,做到深化而不超纲;扩展思路,目标又集中;鼓励别出心裁,又不脱离学生的实际。
第五步:激发悬念
下课前的一段,学生的心理反应是精神疲劳、注意分散、反应迟钝、情绪浮动,产生终了意识。这时,需要强化记忆、精彩结尾,调动学生进行新的探索积极性。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使学生自觉地愉快地再现认识过程,教师总结突出知识结构,使学生内部语言概括化和简单化,因为只有简单、概括才能引起識记的积极性。其次是创设新的悬念,即激发悬念。悬念心理特点,一是激发学生全部注意力,对事物做出有效的观摩和?思考,从而产生继续追索兴趣。二是引起学生对课堂的过程不断地回忆和联系,因此有助于理解和保持长时效的记忆,使学生“开头有疑惑,结尾有悬念,课后有回味”。具体做法是下课前几分钟出示一道有一定难度、兴趣、智力价值、覆盖面较大的练习题,称它为智趣课,进行判断,尝试解答,只动口不动手,带着兴致,课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