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絮语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6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子
  从我家往南不到200米有一个园子。园子狭长,呈东西走向。这个东西走向的园子,是我每天去西边菜市场买菜的必经之路。有近道。可是我喜欢舍近求远走这里,喜欢每天检阅一遍路两边认识或不认识的各式花、草、树。听听她们的悄悄话,看看她们的姿容,看看树木花草或听听她们说话,有时要比看不想看的人或听不想听的话轻松有趣。
  此时已是深秋。松树、柏树还在绿着。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街心公园种大片的松柏。那种暧昧的苍绿让心情莫名地跟着压抑。大叶杨、小叶杨、金叶榆、槐树、垂丝海棠以及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树,叶子都已掉光,树兀自静静地立在那里,挺拔、沉默。垂丝海棠枝上吊着几个稀稀拉拉的海棠果,指头肚大、皱皱巴巴,摘一颗放嘴里,奇酸,只好吐掉。原本在树上的树叶此刻静静地躺在地上,厚厚的一层。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似在向人们昭告:我在这里。树叶是识趣儿的,她知道此时乃至整个冬天,人们喜欢阳光,在恣意地绿过两个季节后,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树枝,静静地、安之若素地躺在了地上。一只黑背白肚的喜鹊悄悄地在树叶里觅食,爪子不停地倒腾着,没有了往日的叽叽喳喳。我向这只静悄悄刨食的喜鹊致敬。午后的阳光很好,因为没有了树叶的遮蔽,便把更多的光洒在了这空旷、寂静的园子。
  垂柳叶子,勉强地绿着,已现出了疲态、沧桑态,还恋着树枝,不肯下来。当然树有树的季节。就像人以及世上所有的生命,各有各的命数。一种不知名的树,稍稍高过人头,粗硬的枝条呈坡状垂下,夏天像一把绿色的大伞。叶子掉光后显得枯瘦、另类,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还有一种树,夏天藏在众树中,不起眼。叶子落光后露出了黄豆大晶莹剔透的小红果,一串一串,吸人眼球。这是树,如果是人的话,那么应该是属于难以捉摸、深藏不露的主吧。平时锋芒深藏,待大伙展露净尽时,慢吞吞出来,独占气场。树发在朋友圈里,学林业的同学告诉我:树名叫金银忍冬。多好听的名字!忍冬,忍冬,这看上去不胜娇弱的小红果果,原来是像金银一样抗冻,专为冬天而生。路两边剪得齐齐的、高不过六十公分、充当树篱的小叶女贞,也叫水蜡,叶子也都掉光。枝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黑豆大、颜色乌黑的小果果,摘一个放嘴里微甜、略干。这让我很惊异:这条路走了十几年,怎么竟然没有发现这精灵似的小豆豆?她一直就在那里呀。匆匆忙忙走到了耳顺,一路错过了多少好风景?!
  那些知名不知名的花、包括野生花都收起了花容,等着来年绽放。草也褪去了绿色,披着温暖的土黄色外衣匍匐在地上,迎接将要到来的风霜和严寒。一条人工小溪已经干涸,露出了水泥石子儿的“河床”,安静地躺在那里。夏天,里面是有水的。孩子们在里面嬉戏、捉蝌蚪、摸小鱼儿。梯田状的、树根状的石头静静地伏在溪边,走累了可以坐在上面小憩片刻。一只大大的石头乌龟也卧在溪边,光滑平缓的脊背,很适合坐在上面发呆,但没看到有人在上面坐,人们还是有着起码的敬畏心的。
  一伙一伙的老头老太在长廊的条椅上打扑克、下象棋。也有人对着架子上的乐谱拉二胡吹小号,还有人拿着麦克风酣畅高歌“真心相爱—爱—爱—爱,花开不败哎—哎—哎—哎—”不远处的几个老太面对面站在一起摇着手,练着一种不知名的功。享受着人到黄昏的恣肆、快意、安宁。一次竟然碰到十多位五十开外、举着各自小提琴的男士在长廊里合奏,曲目都是风行上个世纪70年代前的老歌。浪漫中一点淡淡的感伤、怀旧。
  走在这个园子里,是可以像一位老先生那样: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的。
  市场
  从园子西门出去往北大约十米,横穿马路就到了市场,这里和寂静的园子宛若两个世界。百货市场及封闭菜市场的墙外,是一个紧挨一个的店铺。有药店、床上用品店、熏鸡店、廉价服装店、美容店,还有寿衣店。紧贴着园子栅栏儿的马路牙子上,码着大片立着的青麻叶、大葱、成袋的土豆。四轮蹦蹦车里大堆的核桃、红枣、葡萄干儿。一派秋后果实累累的温暖祥和。推着小车敲着梆子兜售老鼠药蟑螂药蚂蚁药的小贩沿街叫卖。打折、促销的高音喇叭不管人们讨厌还是喜欢,自顾自地在那里大声招揽:“便宜便宜!往死便宜……”来来去去的顾客、货物、小生意人共同上演着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剧。
  封闭菜市场里则安静、“温柔”了许多。一溜一溜的案子上码着菜肉禽鱼蛋海鲜,粉条豆芽豆腐腌咸菜腌大白菜,熟肉,各式调料、酱料、菇菌类放在一个个格子里,醋酱油饮料立在一排一排的架子上整齐有序,架子后面则是装各种调料的塑料袋、尼龙袋挤挤挨挨,整齐有序后面的混乱堆叠。现榨香油麻酱,糕饼馒头花卷,杂粮,水果干果列在靠着墙的门口案子上,里面是作坊或储藏间。俨然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博物馆,每日为芸芸众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柴米油盐,当然也是小贩们挣衣刨食铁打的营盘。每天凌晨四点,摆摊儿的就开始进货。八点,摊位上卖菜卖肉卖鱼卖各色吃食的,东西都已码放整齐,摊主各就各位、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等着顾客。卖凉粉儿、卖切面手擀面的,看着走过来的顾客偶尔低低地招揽一声,或投过来热切的目光。其余大都一副你买不买我都在这里的超然淡定。
  卖河鱼及各种活海鲜的摊位最热闹。玻璃柜子里活虾、蟹,在水里慢慢游弋,过着不知下一刻在哪里的日子。白瓷砖镶着的水泥池子里是各式河鱼,摊主噌噌噌地为买主开膛刮鳞,池子里的鱼也不闲着,要刷存在感。扑腾!激起的水花儿溅你一身。卖鱼的摊位前永远是湿漉漉、水淋淋的。開膛后的鱼拎回家,往水池里一扔,竟然又开始扑腾,挣扎。奇强的生命力有点瘆人。
  卖猪肉的一溜十几家摊位,整扇的猪肉,大红里子(张爱玲语)朝上摆在那里,彰显着俗世的温暖踏实。喜欢到一家夫妻经营的肉摊上买肉,这家的猪肉有小时候吃过的猪肉味道。而不是像别的摊位的肉,有时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扔了可惜,吃着不好吃又犯嘀咕。夫妻俩四十大几的样子,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男的负责称肉,称排骨。看准哪快,只需报上斤数,手起刀落呲的一声,颤颠颠的一块儿肉被扔进了塑料袋儿,抛到了秤上,手机对着二维码一扫走人。统共只需三分钟便全部搞定。女的负责剁排骨绞肉馅儿收钱,不高的个子,白净的皮肤,双手举着长长的重重的刀,剁排骨时竟然像个孔武有力的汉子,咣咣咣咣,只消几分钟,一大块排骨就成了二寸见方的均匀小块,一种利落剽悍的美。听老板娘讲,他们的朋友经营着几十亩地,打下的谷壳、麦皮、玉米用来养猪养鸡。并给了我朋友的联系电话,想吃粮食喂养的鸡可直接打电话联系。夫妻俩批发朋友的猪肉,整进零出赚差价。老板娘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绝不拖泥带水。听完她的话,你就不会对他家的肉再有疑虑:绝对是粮食喂养的绿色猪。听得出这老板娘初通文墨,至少是初中或高中文化吧,当然不好问。男的话少一些,看上去也是一样的精明利落。一般是到上午十点,案子上就只剩一些边角碎块,买他家的肉须八点前到摊位耐心排队,去晚了就没货了。排骨更得提前两天预约。王安忆说的对:好东西就那么多,要想多吃,就只能靠稀释了—养殖场成批喂养的猪鸡是也。下午有时路过猪肉摊位,别人家还在苦守等着顾客,他家已是人去摊空。看来要比别的摊主悠游从容的多。
其他文献
最美人间三月天。春的颜色,在枝头,在树梢,在四野,在草甸。瞧!那枝头渐渐生出的嫩芽,那树梢驻足欢歌的麻雀,那四野愈演愈烈的青翠,那草甸一茬茬褪去冬衣的春意。  春是最契合美丽的心境的。有人用文字、有人用照片、有人用画笔、有人用声音,一切可以承载美丽的媒介都会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高频率地曝光;诗人、作家、摄影家、旅行家……所有可以传递美丽的使者都会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快节奏地行走。  春是有灵魂的天使。它挥
期刊
情牵归心  你三姑从四川回来了。  听到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我随机安顿好手头的工作,坐上了回家的班车。  一进家门,精神疏朗的三姑便扑入我的眼帘,她还是那么美丽,洒脱,看上去绝对不像是一个已过知天命的女人。  三姑是爷爷最小的女儿,是父辈眼中的娇小妹,疼爱与关照自然就多一些。以前常听爷爷说,三姑小时候聪明伶俐,背诗读文胜人一筹,唱歌跳舞更不必说。也许正因为这样,三姑在高中毕业后,便在众多竞争者中脱
期刊
中秋一天周日,侄子打电话邀我到老家吃羊肉,我与从广州返回探亲的老耿、小吴两个姨弟一同前往。  车子从县城出发,在山路弯弯的柏油路上行驶,把一座座大山、一片片残原、一条条沟壑、一个个崾岘丢到脑后。车窗外:条条梯田,一溜溜,一片片,千层万叠,如诗如画;成片的洋芋、玉米、黄豆、荞麦、谷子、糜子茁壮成长,丰收在望;成林的果树,黄橙橙的梨、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美得让人陶醉!整齐的民宅,红色的瓦,白色的墙,
期刊
惊蛰已远,春分将至。太阳跋涉近3000公里路途,自南回归线匆匆归来,即将跨过赤道,踏入北半球的天空。  此时,位于中原腹地的汝州古城万物复苏,一片葱茏。  一  上午十点,我和老婆终于抛下俗事,奔向郊外,去赶赴一场早就约好、已开场多日的盛大聚会。  汽车一路疾驰,一路向东。刚入新城区,路旁绿化带内不时闪过的一丛丛鲜红就如火如荼一般在燃烧、蔓延。这是一种丛生的灌木,从根部斜斜地发出一根根枝条。枝条上
期刊
八至九月的陜北定边秋高气爽,绚丽多彩。  清晨,走过白于山区的沟壑眼前一片开朗,蓝天包裹着大地,白云飘绕在其间,成片银白色的风电装置犹如一只只大鸟在晨曦中泛动着翅膀,一望无际的荞麦花海一下子就呈现在了你的眼前。  远远望去在沟渠梁峁、涧坡塬洼成片成片的荞麦嫩格莹莹、娇格艳艳争先恐后地开着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漫山遍野的荞麦花把黄土高原装扮成花的世界,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看,一群群蝴蝶蜜
期刊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头,一把锁头锁住一个家园,锁头能锁住岁月沧桑,钥匙却无法开启人间真情和丝丝的乡愁。  自从我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回家。除了逢年过节。因为很少回家,老家的钥匙我也就不要了。父亲为此很恼火,指责我是忘本之人,说我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人,怎么能忘记大山的养育之恩呢?  “回家,还用找理由和借口吗?”有一次节日回家父亲反问我,让我在亲人们面前丢尽了脸面,幸好有母亲出来帮我解围,母亲说:“孙小
期刊
海,正在我面前展开一幅壮阔无比的画卷。  从小就向往拥有大海,因而格外珍惜在滨海城市生活的机缘。却不曾想能长时间连续驻守在海滩上,真正日日夜夜与大海相厮守。这份幸福的感觉,我不说,你怎能感觉得到呢?  去年初夏,在沙滩上有个紧急施工任务,曾七昼夜吃住海边,与大海相依相伴。仿佛是来赴去年与海的约定,清明过后,我就率领队伍再次驻扎海滩,与大海这位老朋友再聚首。  海鸥在头顶上翩翩翱翔,不时地发出“啊欧
期刊
去年暑假,在张继练老师的组织下,我跟随神舟文学院采访团游览了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夏王陵风景区。在离景区大门百步远的地方,张老师停下脚步回头问我们,认识前面红色门垛上的四个大字吗?我抬眼望去,门垛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鎏金大字,看似相识,仔细辨认却全然不知。后来从导游口中得知,这四个大字是西夏文字,翻译成汉语是“大白高国”之意。谈到西夏文字我不能不对西夏那位自称嵬名囊霄的开国皇帝——李元昊致以深深
期刊
广东人讲普通话很难讲得标准,通常一开口就被外地人听得出是广东人,尤其是雷州人讲普通话更有特色,一开口就让雷州人认出是老乡。  语言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你的故乡,你的乡音乡情将融入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骨子里的东西要改变是不容易的,古诗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是真实的写照!  我的家乡雷半岛,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由于文化的地域差异,加上交通通讯比
期刊
土地与河流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河流的土地或没有土地的河流都是不够完美的。  我的家族与一条河流有关,因而这条河流始终在我的血管和大脑里流淌,气势不凡地咆哮与奔腾,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潜意识存在。  我出生在一个叫做哈日宝德格的村庄,这个地名的存在肯定与蒙古人有关,但从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蒙古人的身影,也没有后人寻根抑或祭祀的蛛丝马迹。就是现在村里健在的年长者中,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