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语文到数学,从科学到音乐,阅读已经成为小学各门学科联系的桥梁,贯穿于各科之间。
【关键词】阅读 文化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2-02
就小学数学而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十分重视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情境图的阅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题方法的阅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你知道吧”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数学的背景,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些不同形式的阅读只有一个目的,丰富数学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教科书中所选取的“你知道吗”内容,有关于数学知识发展的史料,有贴近于生活实际的运用,有各种方法的补充,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用好这些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各科知识的融合,而且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觉悟,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要阅读“你知道吗”,又该怎样怎样阅读呢?下面,我想就这一拓展性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始阅读,帮助入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你知道吗”中的某些阅读材料就为情境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五年级下册在学习“认识圆”时,也可以从书后的“你知道吗”入手。“你知道吗”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提取了自然现象、工艺品、建筑物、运动现象中形成的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引出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古希腊数学家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在欣赏圆的美的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圆”的世界……
二、课中阅读,感受文化
数学是门大文化,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新课程改革把“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写入了《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正是要我们教师在课改的课堂中,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负数在以前的教科书中直至初一的课本中才会出现,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却在五年级上册便向学生们做了简单的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意义相反的量认识负数,会用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当最后学生对负数和正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向大家介绍有关负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即出示“你知道吗”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采用边听录音边看图画的形式呈现,同学们在课件的辅助下,感受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体会着身为中国炎黄子孙的自豪,深深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在此之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的感受定会不同。
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假设即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在例题的新授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出示“你知道吗”,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假设策略,解决这一经典的数学名题,既可以对新授的知识予以巩固,也体会了假设策略在解决传统数学名题中的作用。
三、课终阅读,拓展思维
五年级下册在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列举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本单元的最后,《教科书》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段“你知道吗”阅读材料,其中有“辗转相除法”、“短除法”。很多数学教师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堂尾声,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以一道题为例,加以演示,这样既拓展了全班同学的知识面,同时也让部分学生掌握了另一种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再如“五线谱里的音符也可以用分数来描述”,你知道吗?这是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你知道吗”带给学生的知识。在“分数除法”教学最后,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乐理知识说说对其中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即全音符的时值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计算“多少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等于1个二分音符的时值?多少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等于1个四分音符的时值”中,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对分数除法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当然,“你知道吗”是很好的综合教育阵地,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介绍,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祖冲之求得密率的时间,至少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早1000年。”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普及教育,如“上海和悉尼的气温变化大不相同的原因与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有关。”等等。
让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让学生充分阅读“你知道吗”,在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建伟.课程资源整合:贵在有效[J].江苏教育.2011(04)
【关键词】阅读 文化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2-02
就小学数学而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十分重视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情境图的阅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题方法的阅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你知道吧”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数学的背景,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些不同形式的阅读只有一个目的,丰富数学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教科书中所选取的“你知道吗”内容,有关于数学知识发展的史料,有贴近于生活实际的运用,有各种方法的补充,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用好这些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各科知识的融合,而且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觉悟,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要阅读“你知道吗”,又该怎样怎样阅读呢?下面,我想就这一拓展性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始阅读,帮助入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你知道吗”中的某些阅读材料就为情境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五年级下册在学习“认识圆”时,也可以从书后的“你知道吗”入手。“你知道吗”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提取了自然现象、工艺品、建筑物、运动现象中形成的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引出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古希腊数学家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在欣赏圆的美的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圆”的世界……
二、课中阅读,感受文化
数学是门大文化,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新课程改革把“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写入了《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正是要我们教师在课改的课堂中,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负数在以前的教科书中直至初一的课本中才会出现,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却在五年级上册便向学生们做了简单的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意义相反的量认识负数,会用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当最后学生对负数和正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向大家介绍有关负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即出示“你知道吗”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采用边听录音边看图画的形式呈现,同学们在课件的辅助下,感受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体会着身为中国炎黄子孙的自豪,深深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在此之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的感受定会不同。
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假设即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在例题的新授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出示“你知道吗”,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假设策略,解决这一经典的数学名题,既可以对新授的知识予以巩固,也体会了假设策略在解决传统数学名题中的作用。
三、课终阅读,拓展思维
五年级下册在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列举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本单元的最后,《教科书》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段“你知道吗”阅读材料,其中有“辗转相除法”、“短除法”。很多数学教师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堂尾声,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以一道题为例,加以演示,这样既拓展了全班同学的知识面,同时也让部分学生掌握了另一种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再如“五线谱里的音符也可以用分数来描述”,你知道吗?这是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你知道吗”带给学生的知识。在“分数除法”教学最后,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乐理知识说说对其中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即全音符的时值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计算“多少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等于1个二分音符的时值?多少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等于1个四分音符的时值”中,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对分数除法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当然,“你知道吗”是很好的综合教育阵地,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介绍,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祖冲之求得密率的时间,至少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早1000年。”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普及教育,如“上海和悉尼的气温变化大不相同的原因与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有关。”等等。
让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让学生充分阅读“你知道吗”,在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建伟.课程资源整合:贵在有效[J].江苏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