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幼小衔接教育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gu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幼儿园的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把教育更多地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使幼儿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相隔离,从而造成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种种不适应的情况。为此,幼小衔接问题直接影响着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转变观念,找准方向
  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衔接,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合理施教。入学准备主要是着力培养幼儿入学后所需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入学,也不是“预习教材”,而是培养“萌芽”。只有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在入学时达到小学的“起跑线”,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自我管理意识,走出踏实的第一步。
  孩子到了大班后,家长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帮助儿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在家中可让儿童独自去收发室取报纸、扔小袋垃圾;入睡前,督促儿童自己准备上学用具,家长只扮演“检查员”的角色;每次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活动前该准备些什么用具和书本,并及时检查,予以鼓励;活动结束前也提醒幼儿注意先安排生理上的需求,如先上厕所、洗手、喝水,再交友玩耍,以适应小学课间十分钟自己安排时间的现状。娱乐时间,可放手让儿童自己决定想玩的地方,并自己准备所需用品,当孩子的方案和准备的物品不恰当时,家长应帮助其分析这样做是否合理、适用。切不可臆断,伤害儿童的独立意识。当孩子忘带某一用具耍脾气时,家长切忌包揽责任,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家园要一致配合,为儿童提供机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培养自主意识和坚强意志,打好幼小衔接过渡的基础。
  爱因斯坦把成功归纳为“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讲空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迫使其学会动脑,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如:用什么方法分别把掉在床下的皮球和针取出来,怎样才能安全取到高处的物品,遇到煤气泄漏、火灾时怎样处理等等。不断地加强训练,就能逐渐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意志坚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的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家园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收拾文具、折叠被子,看谁做得好、做得快,让孩子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后进儿童吸取经验教训,树立奋起追击、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娇骄二气,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在实践中,教师还可利用晨间、午睡时间,为孩子“报一报天气预报”,引导大班孩子学习感知天气冷暖,并学会根据天气冷热增减衣服。通过实践,多数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增减衣服,个别好动爱出汗的孩子还对运动后会出汗有了预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进行自我保护。每当老师一宣布户外活动或早操开始,他们便会主动取出擦汗毛巾,请老师帮忙搁在自己背心上,逐渐改变了从小到大一直被动受到成人关爱的局面。这可喜的转变,预示着这些孩子渐渐成熟、懂事了,我心里特开心,因为我们育人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新型人才。
  四、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向小学顺利过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力为儿童创设一个可选择的大环境,为师生、同伴、家园的互动创造有利空间。以“能干的我”为例,孩子们积极设计“自画像”,通过自画像呈现出多种评语:有儿童自信心的展示,有长辈慈爱的话语,有同伴们稚气的互评,还有教师的希望。在互动中,产生了“我会变,我会演”的综合课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在活动材料、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上均可选择的宽松氛围中,运用美术、音乐、语言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的创造性的操作和组合式的表演。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孩子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均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表现手法,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如在“序数”的操作活动中,充分激发儿童们的探究热情,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法去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记录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为小学阅读、记日记打下了前期伏笔。
  五、家、校、社结合,完善幼小衔接
  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儿童的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习惯、行为方式,都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股力量的作用: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本……让家长尽可能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幼教工作者应积极与家长携手,在两个学段间的变化时期,尽可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努力减缓孩子不适应的坡度,对儿童多些理解与宽容,尊重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以增强师生、亲子间的亲和力。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要求上,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试卷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考试的延伸。及时评讲,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再次调整、强化认知结构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评讲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数学 试卷 评价 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提
期刊
摘 要:说课这种创新的教研形式起于1987年河南省新沂市红旗区教研室,成为进行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实验课、汇报课等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晋职、学校录用教师、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通过说课来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成一种趋势。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均开设了“说课”栏目,说课是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语文 说课 涵义 模式 技巧  说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帮助教师全面、正
期刊
如果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就是课程的血肉。教材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教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探索的愿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数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能够体现学科特点,能够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符合逻辑。  关键词:教学情境 学科特点 发展 逻辑  “少年儿童都有在自己喜欢的生动情境、有趣活动中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灵感,让学生陶冶在浓郁的创新、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好奇心理,诱发创新的意趣。二、让学生在思考中扬起创新的风帆。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的内需。四、引导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产生创新灵感。五、丰富学生想象内涵,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探究 灵感  数学课堂教育是扬起创新风帆的主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好师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课内外探究与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 掌控过程 讲究策略  一、掌控合作学习的有效过程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经常通过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文有机结合,真情演绎课文内涵,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
期刊
创建高效课堂,是教育界现今众所研究的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才能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我觉得应着眼于多向思维:  一、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
期刊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着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我们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地进行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影响着日
期刊
《新课标》指出:激励性评价要着眼于一定的培养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和方法。它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多种形式的评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自信心。  作为一个在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各类听课教研学习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评价  1.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