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甲米糌粑香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rfvbgtyhn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时维生的手段,到现代参观的景点,拉萨娘热沟的甲米曲果,千百年来始终悠悠地转着,不疾不徐。
  红糖再香,不如糌粑久长 。
  美酒好似大海喝不尽,糌粑如同高山吃不完。
  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朵。
  ——藏族民间歌谣
  在拉萨城的西北部,西藏军区总医院大门前方约20米处向左拐,有一条直通山谷的柏油马路,沿路向深谷里走,便进入了娘热沟。
  娘热沟并不出名,但在拉萨城的历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座比大小昭寺年代更为久远的寺庙——帕邦喀,传说藏王松赞干布曾在这里修行,藏文始祖吞弥桑布扎在此创立了藏文。这里还有曲桑贡巴、娘热沟风情园等原生态人文景点。
  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娘热沟一直是拉萨地区加工糌粑的重要场所,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河段中间的“公阿”和位于最末端的“甲米”。
  有“特权”的磨坊
  “曲果”即为水磨坊,它利用山间水流带动磨盘转动加工糌粑、面粉及家畜饲料。历史上,拉萨市最多时曾有21座水磨坊,如今遗存16座,零散分布在海拔3726米到海拔3836米,落差110米的河渠两侧,总长约2.6千米。
  “公阿”和“甲米”曲果都曾是布达拉宫的御用磨坊。与西藏许多传说一般,水磨坊技艺也来自唐朝文成公主。尽管无资料可考,但人们知道水往哪里流,水磨坊就建在哪里。
  在“甲米曲果”的大门处,有一块公告栏,用汉藏两种文字介绍了磨坊的起源。它建于17世纪,据说五世达赖在帕邦喀中的松赞岩洞闭关修行,磨坊主人虔信佛教,便诚惶诚恐地献上了自家磨坊所产的糌粑。这些糌粑纯白无杂、清香逼人,五世达赖尝过后非常满意,赞不绝口。磨坊主人因此得到厚重的赏赐,他的后人再接再厉,到七世达赖时,甲米水磨坊终于被布达拉宫钦点为专供达赖食用糌粑的定点磨坊。
  糌粑食用者的特殊身份,也造就了甲米水磨坊的特权。为了表彰磨坊向历代达赖供奉糌粑的功绩,当时的西藏政府特别赐给磨坊两根长2米、宽20厘米的法棍,并免去磨坊的税额和差役。另外,还规定了甲米水磨坊如遇到坍塌、损坏时,由娘热沟的其他水磨坊协力修复,并给予其优先使用水资源的特权。
  如今看来,似属寻常。可在当时,这是极大的特权——因为水,是磨坊的唯一动力。
  深谷青稞香
  还未走进屋内,糌粑的清香已扑面而来。磨盘转动着,细腻纯白的糌粑粉不断落下,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屋外,流水悠悠,从雪山深处流出的清泉始终未变,当年不停转动的磨盘却减缓了脚步。如今,它依然在转动,只是与其说是工具,不如说是见证。
  或许是为了心中的坚守,或许是为了证明家庭的延续。甲米水磨坊的主人倒是一代传一代,至今依然坚守。这一代的磨坊主人次仁已届暮年,他打发儿子旦啦来陪同我们参观。
  旦啦在日喀则地区一所中学做藏文教师,平常很少回家。因为磨坊的存在,旦啦从小便跟着父亲练习如何摆弄水闸、磨盘这些大家伙,很早就学会了挑选原料、炒制青稞等磨制糌粑的工序。谈起自家的甲米曲果,旦啦颇为自傲。
  我们先去原料间,是有两个房间的屋子,迎面一股青稞香。地上散堆着青稞,靠北是一溜灶台,台上和墙面早已被烟火熏得黝黑。“这是炒青稞的地方,青稞下磨之前,要先炒熟。”再往前是“生产车间”,也是有两个房间的屋子,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糌粑的香气。外间堆着磨好的糌粑粉,里间右手侧是磨坊的核心——磨盘。有趣的是,进这个房间有一个台阶,要进去,就要低头、弯腰、拾阶而上。这样的动作,会让人变得谦卑。我想,这是古人故意为之的吧,让人不自觉地敬仰食物。
  大大的石磨盘上满是糌粑粉,事实上整个空间都弥漫着糌粑粉,让人感觉房屋就是糌粑砌成的。
  这当然不是当年向达赖敬献糌粑的“生产车间”。“现在的磨坊是早些年政府投资重建的。除了原始的磨盘、水闸,大多换了新的。”旦啦解释。
  尽管如此,磨坊依然承载着它的传统。每到重要节日,左邻右舍,拉萨城里,甚至远至日喀则的人,都会带着自家产的青稞来这里加工。当原料足够、天气晴朗时,旦啦的父亲与母亲,就会打开水闸,开始磨糌粑。
  显然,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总有一些人,坚守曾经的传统。
  “小时候最喜欢这一天。”旦啦说。那时候磨坊四周总是坐满了等待糌粑的人群,人们席地而坐、铺上地毯、摆上零食,再加上酥油茶、甜茶、啤酒等饮料,在阳光下,吃喝、聊天。磨盘悠悠转动,把生活磨得细碎,磨成热情奔放的歌声。
  流水与石头
  水磨坊看似简陋,实则非常讲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它综合运用了水利、土木工程、地质学、营养学等知识。营养学?见我们不解,旦啦捧起一把刚刚磨制的糌粑粉说:“石料不同,磨出的糌粑粉粗细也不一样,口感和营养价值也就不同。”
  不过,旦啦的祖辈并不懂得这些,他们只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朴素智慧,一点一点把磨坊建成心目中的模样。磨坊靠水而生,必然要建造在河边或大江支流边上,然后建造引水渠,最后起屋,成水磨坊。
  磨坊外,几条沟渠从山上蜿蜒而下,最后都汇入磨坊北部的水渠中,潺潺的流水迈着轻快的步伐进入磨坊中。旦啦说:“磨坊下面有一个控制水流量的闸门,水从高处流下,注入磨坊底层,推动连接磨盘中轴的木转轮,从而带动磨坊旋转。”磨坊的上层是大小相等、上薄下厚两个圆形石磨盘。磨盘四周是蓄池,磨好的粉落入此间。上方悬挂着装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伸出一根出料管,随着石盘的转动而摆动,青稞也就随之落下。磨盘旋转,青稞慢慢成粉。
  甲米曲果之所以能成为布达拉宫的专属糌粑磨制工坊,当然还有其独到之处。旦啦带着我们再次站在磨盘旁,开始详细介绍自家磨坊最核心的地方,姑且称之为“磨盘机械传动系统”。这个系统的制作涉及到了磨盘制作、木质水涡轮中轴、桨叶、连杆和调节器的制作、导入槽的土木部分、“T”字型传动主轴等各类部件的制作。磨盘旁边还一个升降木杆,“这个装置与转轮底座相连,通过杠杆原理调节磨盘之间的缝隙宽度,这样一来就能研磨出不同粗细的糌粑,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比起旁边村子的改良水磨坊,甲米曲果已经算不得一个磨粮食的工具,可它也有自己的使命。在甲米曲果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西藏自治区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并以甲米曲果、藏文书法博物馆等为中心,建了一座充满藏族风情的娘热风情园。甲米曲果,褪去了工具的外衣,成为一个历史见证、一个智慧遗留,供后人瞻仰。
  对旦啦一家来说,磨坊重获了新生,就够了。如今的磨坊,大多数时候由旦啦的母亲卓玛拉负责。每年的春夏,都有人到来,卓玛便打开磨坊,磨制糌粑。石磨一刻不停地运转,磨坊外的人们高声谈笑着,隐约间似乎看到千年前磨坊的盛况。
  眼下,甲米水磨坊已经是娘热沟的一个热门景点。也算不错,至少,磨坊还在。
其他文献
从深山乡野到网上食材店,把文翰不只是搬运工,还是一位品鉴者,他一路寻找、品尝、记录,只为找到最好的有机食材。  早上从成都出发,到达瓦屋山下时已是傍晚。第二天,把文翰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说服笋农带他上山挖笋。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时值雨季,山路泥泞。把文翰以为自己能够跟上笋农的脚步,结果还未走到竹笋的主产区就已经累得不行,只好提前下山。四五个小时后,笋农才回来,背着20多千克新挖的鲜笋。  炭火
茶席是茶文化的极致展现,集茶艺、文学、音乐、花艺、茶具工艺、空间情境布置之大成,在台湾更甚。2015年台湾茶博会期间,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邀请艺术团队,创作出9款茶空间,重新演绎茶与生活的关系。  这些茶屋简洁、拙朴,多以竹木为材,设计理念从人与空间、自然的关系出发,探索一个好的茶空间应该是什么样。都说一杯好茶需要好的容器装载,这个容器不只是茶杯,也是空间。而这些走在前沿的“生活容器”,就是我们正
箫笛大约算八音中至俗至雅的乐器,可一剑一箫闯江湖,也可牧童吹箫遥指路。  在贵州玉屏县,我遇见了箫笛,从不曾想过,箫笛之乡,竟然藏在这小城侗乡中。  几位手艺人拿着小刀在竹坯上挖挖削削。完成一只就放在嘴边,清越的箫笛之声传来,荡涤在舞阳河上,流连于山间,回响于小城的上空。  遇见玉屏箫笛厂  玉屏箫笛,也叫“平箫玉笛”,平箫是明代万历年间郑维藩所创,玉笛是清代雍正年间郑家后人所制。清代曾是贡品,所
看到叶陈旺的第一眼,就被他聚焦在刻刀尖上的坚定眼神所吸引。目之所趋,刀亦所至,竹屑翻飞间,竹根上留下饱满而圆润的线条。  作为一名“80后”,叶陈旺已是闽东竹雕界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他自幼跟随娘舅、闽东知名根雕艺人叶石和学习根艺,2005年又师从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周秉益。艺成出师后,叶陈旺集大师所长,融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养分,尤其是对闽东传统竹雕所采用的“乱刀法”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刀
相传,南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杀,逃到宁海一个小村落,幸有当地村姑相救才躲过一劫。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赵构下旨:“浙东女子尽封王!”此后,宁海女子出嫁时凤冠霞帔,嫁妆雕龙刻凤、涂朱贴金,极尽奢华,送亲队伍绵延数里,犹如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故称“十里红妆”。  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的上千件红妆器物却实实在在地向人们展示着前人的智慧和技艺。尤其是那些历经数百年历史而朱颜不改、金彩
黔东南,一处天造地设的大石壁下,一座绵延数百年的造纸作坊,一群淳朴的山民,在重复着历史的文明。    神秘的祭祀    在贵州丹寨县拍片时,摄友邀约去一个苗族村寨参观祭桥仪式。据说规模盛大,周边寨子的人都要赶去。少数民族地区祭桥一般都在农历二月初二,这才九月底,怎么就祭桥了?带着好奇,我们从贵州省丹寨县驱车去往距县城35公里的南皋乡石桥村。    湛蓝的天空,飘散着朵朵白云,天空通透极了,是摄影的
双雀吉祥的相框,用一团面来制作,和宝宝一起动手试试看吧。    材料与工具:面粉、盐、水、丙烯颜料    1.面粉、盐、水以2∶1∶1的比例倒入盆中,揉成光滑的面团。    2.画上想要的图案,沿轮廓剪下。    3.将面团擀成厚薄一致的面饼,图纸放在面饼上,用刀沿边缘划出图案。    4.对比图纸,在相应的位置组合造型,如果粘性不大,可以刷点水。    5.放入烤箱,以120℃烘烤25分钟,质地
展览地点:杭州万象城一楼  展览时间:2015.10.15~11.1  每一场展览,都是艺术家的心血汇集。在杭州举办的“唯有慈悲:杨惠姗今生大愿20周年纪念展”,更是艺术家杨惠姗的人生缩影。1996年,她第一次在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看见逐渐剥落的元代千手千眼观音壁画,于是以琉璃材质塑千手千眼观音成为杨惠姗的今生大愿。  历时4年、100多位工艺师、4吨耐火石膏材、4吨琉璃晶质料,加上5米高特制窑炉,这
早春二月,万物刚刚复苏,秋秋和妈妈已经开始为新一年的桃花酿做着准备。她们每天都要去桃林走一走,观察桃树的长势。“只有健康的桃树,才能开出美丽的花。”秋秋顺手拔去树下的杂草,“初春3月就开始采摘桃花,然后泡制酿造,接着就是漫长的等待。”一般来讲,上好的桃花酿需密封保存3个月以上才能酿出诱人酒香。但这样的等待,在秋秋看来无疑是值得的,摒弃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让生活慢一些,“拙”一点。  老子曾说:“大
在塞内加尔南部的Sinthian村落,有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茅草屋,它是由日裔建筑师Toshiko Mori操刀的塞内加尔新艺术文化中心。这座茅草屋利用当地的竹子、砖和茅草等材料,将其巧妙地制成屋顶和房梁,被翻转的屋顶还可以用来收集生活用品,将传统建筑技术与新时代建筑艺术完美结合。一个看似平凡的茅草屋,便成为当地无价的精神场所。  www.tmar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