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的形象建构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重创世界经济,但中国政府沉着应对,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国内经济稳健运行。同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2008年通常被视为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元年。此后,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美国媒体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传播经验及英语语言优势,在塑造和传播他国形象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①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于“中国崛起”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其对华战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本文以《纽约时报》相关报道为例,深入解读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的话语建构,分析其涉华报道焦点及情感态度,为我国有效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构建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文献回顾
  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美国媒体涉华舆情的相关研究大体包括三大类:第一类研究属于新闻与传播领域,多聚焦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建构;②第二类研究主要属于语言学领域,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究意识形态对美国媒体涉华报道语言特征的影响;③第三类研究则多属于国际政治领域,其关注点多为中美关系。④
  以“中国崛起”和“美国”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以及外文数据库,笔者发现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多为“中国崛起”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或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然而,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所持态度的文献并不多,笔者仅检索到学者唐丽萍和马月秋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辅助下分析了三家美国大报对“中国崛起”的话语建构。⑤因此,探查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的形象建构是在语言学领域进行涉华舆情研究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把握美媒涉华报道倾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纽约时报》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媒体,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笔者以其为信息源,探索美国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崛起”。
  笔者在律商联讯(LexisNexis)数据库中,以“China’s rise”(中国崛起)为关键词、“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为搜索来源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386篇相关新闻报道。人工剔除重复性报道及无用信息(摘要、链接、出版商、出版地、文档类型等)后,得到341篇共计368,265词的“《纽约时报》评‘中国崛起’”小型专题语料库。
  国内学术界关于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话语的研究以小型的、主观的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则较少。本研究将质化和量化分析相结合,运用语料库软件,通过对《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及分析,探索美国媒体关于“中国崛起”的重点关注领域及话题;以“China’s rise”为关键词在语料检索应用工具AntConc中进行检索,再利用UAMCorpusTool软件标注检索行语料的评价性词汇,对其进行精细的话语分析,深入研究美国媒体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议题分布及情感特征。
  (二)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马丁(Martin)及其同事构建了评价理论基本框架,使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了新发展。学者将评价系统分为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被用于研究人们对各种现象、文本、行为的判断和鉴赏,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是说话人对行为、文本/过程或现象等的情感反應,包括有意愿/无意愿、高兴/不高兴、安全/不安全、满意/不满意等。判断系统属伦理范畴,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⑥分为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两类。社会许可从诚信和妥当这两个角度,判断一个人是否坦诚,行为是否妥当。社会尊严则从常规、能力和韧性等三个角度,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规,这个人是否有才干,是否坚强。鉴赏指说话人对事物价值做出的评估,包括三个子范畴:反应、构成和价值。反应指事物给读者/听者情绪带来的影响,组成指物品的复杂性和细节,而价值是从社会常规的角度评价事物、产品和过程的价值。⑦
  本研究主要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以《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相关报道为例,系统分析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态度,从而更加细致、深入地感知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及评价。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关注度变化趋势
  图1展示了《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数量变化。从报道量的变化趋势来看,2008至2018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量逐渐增加,尤其在近几年呈显著增长趋势,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对“中国崛起”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中国的崛起在近几年引起美国社会极大关注。


  (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议题分布
  以“China’s rise”为关键词、利用AntConc语料库软件进行索引行检索得到的索引行内容即可被视为“中国崛起”这一话题在《纽约时报》相关报道中出现的具体语境。名词一般用于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通过统计语料库中名词的词频可以发现语料关注的主要话题和对象。因此,本研究统计所有索引行的名词词频,以便厘清《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议题分布情况。在获取“中国崛起”索引行名词词频分布表后,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形式(如United States和America)或同一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如country和countries)相加计算频次,同时去除“China”及“rise”两个检索词。频率大于20的名词及其频次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中包含的国家、地区和城市主要有美国、日本、印度、韩国、亚洲、北京等,其中,“美国”(United States)、“日本”(Japan)及“亚洲”(Asia)为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国家及地区,表明《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的迅速崛起与美国、日本及亚洲地区紧密相关。通过进一步研究索引行内容,笔者发现《纽约时报》倾向于将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看作中国的竞争对手,并将中国的崛起当做引发冲突(conflict)与战争(war)的因素。例1认为中国崛起对日本经济发展构成威胁;例2则体现出美国与印度两国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挑战。
  例1:伴随着中国抢占日本的出口市场,中国的崛起会加速日本经济的衰退。(China’s rise could accelerate Japan’s economic decline as it captures Japanese export markets.)
  例2:为了抗衡中国的崛起,克林顿总统也开始改善与印度的关系。(President Clinton also began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India to counterbalance China’s rise.)
  《纽约时报》对“中国崛起”关注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方面,如表1中“政府”(government)、“行政”(administration)、“奥巴马”(Obama)、“特朗普”(Trump)、“经济”(economy)、“贸易”(trade)、“进口”(import)及“军事”(military)等词的出现。这表明中国崛起对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除此之外,“作用”(part)和“角色”(role)两词均频繁出现在“发挥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play an important part/role)短语中,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纽约时报》愈发密切地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起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但“恐惧”(fear)与“冲突”(conflict)两词也体现出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持有保守态度,认为中国的崛起会给他国带来恐慌,是“中国威胁论”的典型体现。
  (三)《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总体态度
  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有自塑法、他塑法以及合塑法。其中,他塑法是指他国媒体对一国国家形象的宣传与影响,这种主导权往往由强势媒体所掌控,具有浓厚的传媒政治色彩。西方媒体无论如何努力地追求“客觀、公正”,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固有价值观的影响。⑧在笔者自建语料库中,《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新闻报道共计341篇,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消极和中立态度的报道数量统计如图2所示。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中共有91篇持积极态度,占26.69 %;185篇持消极态度,占54.25 %;65篇持中立态度,占19.06 %。由此可见,持消极态度的报道数量最多,持积极态度的报道数量次之,而持中立态度的报道数量最少。持消极态度的报道数量远大于持积极和中立态度的报道数量,说明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崛起”相关事件报道立场严重失衡,明显偏于负面评价。
  进一步分析显示,对“中国崛起”持消极态度的报道多来自于政治板块和经济板块。一方面,《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弊端,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贪污腐败、侵犯人权、政治体制不健全等)严重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的迅速崛起给他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甚至威胁,比如中国出口业务的发展给诸多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等)带来巨大竞争压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中国崛起”积极的评价,例如其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一股强大的力量”(a strong power in the world system)。
  (四)《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态度评价


  在评价理论系统框架内,“态度”子系统被用于研究人们对各种现象、文本、行为的情感、判断和鉴赏。本研究中,态度评价指《纽约时报》所运用的用以表示对“中国崛起”这一现象的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话语,即其所运用的评价性报道词汇。基于“态度”子系统,情感性评价可用以分析《纽约时报》对“中国崛起”的情感反应,即对“中国崛起”是否感到安全或高兴;判断性评价可用以分析《纽约时报》对“中国崛起”这一现象在伦理道德层面的评判,即是否认为“中国崛起”符合常规、体现中国的能力;鉴赏性评价可用以分析《纽约时报》对“中国崛起”做出的价值评估,即是否认为“中国崛起”能给自身或他者带来利益。


  通过表2可知,在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框架内,《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相关报道中表示消极态度的情感性评价最多,共出现116处。进一步分析表明,《纽约时报》通过使用“抑制”(constrain)、“阻碍”(thwart)、“制衡”(counterbalance)等动词,以及“挑战”(challenge)、“威胁”(threat)、“恐惧”(fear)、“风险”(risk)、“焦虑”(anxiety)、“担忧”(worry)等名词,表示其对“中国崛起”的不满(“不高兴”)及忧虑(“不安全”),极力烘托“中国威胁论”氛围,渲染并夸大“中国崛起”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针对国际舆论中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存在的质疑,给予适时、恰当的回应,以释疑解惑,增进与他国的相互认可与合作。   表示对能力的积极判断的态度评价数量排在第二位,主要包括“全球性大国”(global power)、“超级大国”(superpower)、“活跃的市场”(dynamic industry)、“给邻国带来意外收获”(windfall for the neighborhood)等名词短语以及“转变”(transform)、“改变”(change)、“促进”(promote)、“增强”(enhance)等动词。这些积极的态度评价肯定了中国的实力,表明美国媒体已认识到了中国有能力给他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与改变。为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地阐释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与成果,积极展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
  五、结语
  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由于意识形态及权力因素,美国媒体在涉华报道中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国际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及时了解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有利于我们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表明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报道的态度评价,笔者发现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目前强大的经济及军事实力,并肯定了中国崛起将给他国和世界带来的正面影响,但是美国媒体的大多数报道对“中国崛起”仍持消极态度,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他国的挑战甚至威胁,有意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蓄意为遏制中国的崛起造势。因此,我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及时探查国际主流媒体对华负面评价,针对一些负面议题及时给予适当回应,逐渐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鉴于时间、人力等因素制约,本次研究只选取了《纽约时报》作为语料来源,并不能全面代表美国所有媒体。若能扩大语料选取来源(如《华盛顿邮报》等),同时扩充搜索词(如“the rise of China”、“rising China”),语料会更全面,更具代表性。今后的研究也可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框架,分析国际主流媒体涉华舆情,或许会取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外宣战略视角下关于‘中国崛起’涉华网络舆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7XXW009)
  「注释」
  ①殷玉倩:《英美主流媒体如何报道中国——从框架理论看〈卫报〉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世界传媒产业评论》2008年第2辑。
  ②刘琛:《美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对外传播》2012年第6期。
  ③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④许妍:《媒体眼中的中美关系——從美国总统访华的报道说开去》,《新闻传播》2011年第3期。
  ⑤唐丽萍、马月秋:《“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一项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⑥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⑦施光:《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系统研究》,《现代外语》2016年第1期。
  ⑧吴忠华:《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浙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为例》,《新闻知识》2016年第3期。
其他文献
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对世界治理话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舉措。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既需要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还需要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其中,作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守成国的发达经济体,无法继续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又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呈现出较为矛盾的认知状态,并表现在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上。本文聚焦代表发达经济体的美英两国媒体,
期刊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要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将外国体验者“请进来”体验和分享中华文化,采用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借助国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
期刊
作者乔纳森·沃德(Jonathan D.T. Ward),是专注于中印国家战略研究组织阿特拉斯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博士。同时,他也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与华盛顿特区新美国安全中心访问学者,熟练掌握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一种深刻的民族使命感出发,正在带领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希望通过分析中国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使读者对中国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期刊
为切实推动第二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成果落地,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人民画报社、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承办的2019“一带一路”媒体与智库交流活动,于5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增添共同发展动力,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洪、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拉希德·阿里莫夫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来自中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会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于国家而言,对彼此文化了解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相互间话语或行为的误解和误读,对于一些高度概括性或抽象的理念更是如此。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塑造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以往国际新闻报道实践中,我国媒体在话语形态、叙事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制约了我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同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短板。  近年来,学界探讨的“策略性叙事”(Strategic Narratives)理论对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实践具有借鉴作用。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叙事模式转型以及传播认知重构。叙事策略的优化可以切实提升媒体报道的吸引力
期刊
湖南广播电视台以国家战略推动地方作为,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积极创新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广电“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一、打造国际化品牌节目,推动中国电视节目走进主流社会  湖南卫视一方面每年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四海同春”全球华人春晚,开拓国际传播市场。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国际化品牌节目,探索引入国际著名歌手的影响力
期刊
2019年春天,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来之际,“一带一路”5G+4K传播创新国际论坛于4月22日在北京举行,并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丝绸之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主办,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承办,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媒体机构的150多位代表出席。本次论坛围绕5G+4K高科技引领与推动传播创新、深化融合发展与加强“一带一路”媒体
期刊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40年里,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做好扶贫新闻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018年,BBC报道了中国甘肃农村孩子期盼通过走上踢足球之路脱贫的故事。从
期刊
2019年3月28日至4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孟加拉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研修班”在北京、山西成功举办。研修班学员由来自孟加拉国的19名新闻记者和官员组成。研修班通过主题讲座、参观考察、走访调研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新面貌,探索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媒体业务合作与文化活动交流新模式。本次研修班受到学员们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