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姑娘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8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很奇怪的国家,那里的姑娘们以声音细小温柔为美,每个人都恨不得连嘴唇都不动,用蚊子一样的声音交流。他们那里的普遍观念,就是女孩子的心思千转百回,是要有心人猜测理解的,绝对不能说出真正的心意,甚至平时也不太讲话,讲话也大概都听不清最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姑娘们挑选男友的方式也变得简单粗暴,到底谁能在这种情况下最了解自己想表达什么,谁就是能够长长久久相处的人。不然就算再俊朗英武再才华横溢,无法表达和交流的一生也是惨痛的一生。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针对男性的“唇语阅读班”“听力训练班”也渐渐出现了,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寻偶的起跑线上,都早早地报了名。
  所以在这个国家的大街上,你只能听见各种各样的男声,他们多半在猜测着身边女伴的意思,不停地用着疑问句和反问句。而女生大多只是羞涩地点点头或者摇摇头,哪怕被误会了、生气了、吵架了、害怕了,也没有在大街上尖叫或者吵嚷的——那可是要嫁不出去的。
  不过,这个国家最奇怪的,就是一个天生说话和我们这边的女生差不多大声的姑娘,却被人们叫做“大声姑娘”。她从出生开始,就太过于开朗了,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大声和别人打招呼——别人说起她的时候,都一脸难以置信,“那个小姑娘,竟然走在路上看见朋友就那么大喇喇地喊叫起来,这么大声呢!”
  最近大聲姑娘也有了心上人,是个邮差少年。在这个国家,因为女孩子说话不便,又不提倡直抒胸臆,所以书信这种古老的方式极为有用,只能把满腹柔肠用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素笺小楷、鸿雁传书什么的。于是现代“鸿雁”——邮差是很流行很重要的职业。
  这个邮差少年每天早上都会骑着一辆天蓝色的单车飞驰过大街小巷,每天下午顶着夕阳西下再来一次,他俊秀的外表和不苟言笑的冷酷气质,留在了这个街区的所有少女心中。
  也不是没有别的姑娘相中他,可是她们的出击方式极为有限,只能在他送信过来的时候,讷讷地对他低声细语一番——这个时候换作别的男生,一定会出于礼貌也好、先天基因也好、掌握的技巧也好,对她们的意思进行猜测,这样就算两条电流交汇上了,噼里啪啦,一切就皆有可能了。
  可是他不,除了送信的话,多一句都不说,这让那些姑娘们又羞又恼,纷纷埋怨他是个不解风情的家伙。出于根深蒂固的“理解才是真爱“的观念,即使他是远近闻名的帅小伙,又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她们也只能止步于每天早晚在小窗偷偷看他一次了。
  于是,剩下没放弃的就只有大声姑娘了。鉴于邮差沉默的性格,她很没自信,决定先伪装一下自己。
  她偷偷上网搜索大声变小声的偏方,还得到了一小瓶可以让自己声音变小的蓝药水。不过她并不开心,一边是自己真是喜欢的邮差少年,一边是自己真是不想放弃的嗓音和习惯,煎熬无比。
  直到有一天她垂头丧气地推开门,正巧看见少年在自己家门口,阳光下如瑶林玉树一般,发着光!她突然就心酸起来,眼睛里也盈了泪水。
  少年问:“你怎么了?”声音没什么温度。姑娘更委屈了,带了哭腔,姑娘说:“我……我很喜欢你,你到底知不知道啊!”
  这一声之后,感觉世界都静了,但分明树叶还在头上沙沙响,也有小鸟在此起彼伏地唱歌,但是这一刻就是觉得好静好静,好像心跳声都被放大一百倍,像雷声一样轰轰响。
  “哦,我现在知道了。”少年慢吞吞地开口,脸上有可疑的红晕,“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啊。”姑娘脸也红了。
  “跟我一起去送信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少年一脸阳光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后座。
  于是,整个街区躲在窗户后面的小声姑娘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邮差少年载着大声姑娘飞驰而过,两个人都在笑。这让她们心都碎了,可是也只能很小声地哭。
  (周扬摘自微信公众号“格言杂志社”)
其他文献
北齐时武成帝致书河南王孝瑜:“吾饮汾清二杯,劝汝邺酌两碗。”其时武成在晋阳,孝瑜在河南,千百里之思,遥劝三杯两盏。  青稞酒正该在雪里喝。青稞本性至寒,青稞酒有冰雪之意,喝下去一道寒光攻心,刀刀見血,血就热了。  《红楼梦》里贾宝玉大雪天要喝酒,薛宝钗讲了一篇道理,说是酒要温了才好,否则冰凉的酒用肠胃去暖它,怎么经得住?这说的是南方的老酒,如果是北方的烧酒,那一定温不得,因为烧酒是冰凉的火,冰消了
上世纪前半叶,无数作家、诗人、画家在回忆1920年代巴黎文青生活时,都提到一间酒吧,蒙帕纳斯大街上的洛东达。  当时洛东达的名声,不会比现在中国文青眼里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小。  不过,我到伦敦时,查令十字街84号已“可耻”地沦陷了,变成了一家麦当劳。  烂作家写文章都喜欢过度引用名人名言,这一点毫无疑问,雪村是这样,李海鹏也是这样。当然,必要的引用还是应该的,比如,马雅可夫斯基有这样的诗句:“
经历了岁月的流逝,我们的朋友看似很多,事实上却很少。有些朋友的存在是与你分享形而上生活的,有些朋友则是与你分享形而下生活的——在两者之间,很少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相互兼容的。   在二十多年前的鲁迅文学院,我和迟子建曾同居一室两年多。当时,我们的生活很单纯,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写作。我俩背对背、面朝墙壁而写作。大家都叫她迟子,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我记住了迟子的故乡塔河县,那是黑龙江省靠近漠河的一座寒冷县
谁都有可能为自己博客的点击率而大费脑筋,皮埃尔·巴泰勒米也不例外。这位曾担任《科学与生活》杂志主编的法国专栏作家在自己博客上大谈一次用假人头测试人在接吻时更倾向将头侧向哪一边的实验后,迎来了十万点击。这个新发现——只需一点点“轻浮”和幽默,就可以让大家改变平日里对科学的保守态度——使得他很快在《世界报》科学副刊上开了一个叫“不正经科学”的专栏,为通常很严肃的科学文献加上一点搞笑的色彩,用任何人都能
出租车,我们在城市里几乎都坐过。  它便捷而安全。我指的安全,是心理层面期待的安全。不用动脑子,坐上车,自然就相信它会把你带到应该到的地方。  当然,它其实并不安全。女孩子总有类似的经历,在夜里坐车,司机多跟你聊几句,免不了心惊胆战的。但生活里更让人期待的是,轻车熟路的老司机,知道怎么开能最快飙到机场,让你不至于误机。  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采访并选取了几位网友的经验,得
人类思维经过幾千年的进化发展,到了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现代科学训练得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1 1=2”,必须要把得数告诉别人。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有明确得数的,有些是没有的,有些算式后面可能不是等号而是问号或者省略号。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文学教育应该让大家形成这样的认知,认识到人生中“没有得数”是很正常的事。   很多伟大的、一流的作家的作品经常是自我矛盾、没有明确结论的。比如托尔斯泰
每到六一,看到各种朋友圈,我都没有什么感觉。  昨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没有怀念过童年,也从来不想回到童年。  原因很简单,童年过得不快乐。  父母关系不融洽、学习压力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考虑过自杀。  我当时想,如果用刀,估計过程会很痛苦;直接跳河,会比较干脆利落。最后没实施,也许是怕痛,也许是因为心有不甘。  以前,这样的话题,我肯定不会在公开场合谈及,这是不算光彩的隐私,也不想博人同情
民国所有的大咖中,国学泰斗陈寅恪是神一样的存在,堪称民国历史上“教授的教授”。  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教授的教授”36岁前的求学经历。  小小陈六岁开始念书,13岁时在爷爷陈宝箴和爸爸陈三立的调教下已经掌握日语,于是开始了在霓虹国求学的留洋生活。在霓虹国他呆了六年变成了小陈,随后去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语言文学。到了21岁那年,他跑去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游学,又在23岁时来到法国巴黎攻读社会经济。  可是
如果你也每天使用微信,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平时联系很少、甚至根本不联系的人,突然从朋友圈跳出来发私信给你,要你给他帮个忙。  我不久前就遇到过一次,有人私信发来一段中文,对我说:“能帮忙翻译一下吗?”大意是要我帮忙将那段中文翻译成日文。我看了看对方的名字,非常陌生,又查了查微信记录,记录显示一年半之前我和这个人互加了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虽然加了微信,但彼此从未说过话,尽管我努力回忆
某天,在学校的小山上闲逛。连日的阴雨使得阳光如此平易近人,令人喜爱。远远地望见一片明黄,像是大片的迎春花,其磅礴的气势真是令人咋舌,居然有这样茂盛、高大的迎春花,走近了看却是那鹅黄色的小叶子。细细看去,我立马认出这就是榆钱叶了,转色中的榆钱呈明亮的鹅黄色,叶子小巧可爱,大片大片地聚集到一起,真是会让人误认成迎春花。在这大片的明黄里我竟然又发现了几株清绿的小巧的圆润的榆钱,只这一眼便把我引到遥远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