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关键是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说明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語文素养必须靠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其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学习新词语、新句式、新修辞、新文体、新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重构知识。这样,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有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启发,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学生时间,加强学生的自读自悟,要鼓励学生交流感受,质疑问难。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有效而且高效的学习。
二、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与世隔绝,其实自然、社会和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存在学习个性、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过去作为主讲者、传授者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把阅读课文、认识事物、明白道理与思维训练、情感体验整合在一起,在综合读、议、讲、评等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活动中,把握课文的内容,揭示课文的道理,并将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弹性地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思维活动,积极探索、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读书、写字、问答,而应该扩展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辅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生活中去。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学生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
三、多读、写、说、听以丰富实践活动
语文知识的形成靠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靠实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在每学期开学时推荐几本有品位的杂志、介绍几个有档次的网站,让学生在一学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多读一些作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分成组,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在班内召开一次阅读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读者。每学期若能读十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和墙报,分组每周办一期板报、每月办一期报纸、每学期办一次墙报,内容要求反映学习生活、刊登学生的习作、发表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各小组办完之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在共同学习中来提高语文水平。再次是鼓励学生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語文素养必须靠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其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学习新词语、新句式、新修辞、新文体、新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重构知识。这样,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有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启发,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学生时间,加强学生的自读自悟,要鼓励学生交流感受,质疑问难。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有效而且高效的学习。
二、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与世隔绝,其实自然、社会和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存在学习个性、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过去作为主讲者、传授者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把阅读课文、认识事物、明白道理与思维训练、情感体验整合在一起,在综合读、议、讲、评等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活动中,把握课文的内容,揭示课文的道理,并将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弹性地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思维活动,积极探索、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读书、写字、问答,而应该扩展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辅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生活中去。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学生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
三、多读、写、说、听以丰富实践活动
语文知识的形成靠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靠实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在每学期开学时推荐几本有品位的杂志、介绍几个有档次的网站,让学生在一学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多读一些作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分成组,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在班内召开一次阅读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读者。每学期若能读十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和墙报,分组每周办一期板报、每月办一期报纸、每学期办一次墙报,内容要求反映学习生活、刊登学生的习作、发表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各小组办完之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在共同学习中来提高语文水平。再次是鼓励学生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