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可行性。 方法 对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痹症”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 50例均完成治疗,没有中途退出者。治愈:12例,占24%;显效:18例,占36%;有效:16例,占32%;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 结论 中医药治疗“痹症”疗效确切,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痹症;中医;辨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1-02
祖国医学认为“痹症”是因湿、寒、风、邪侵袭引起,临床发病率高,难以治愈,肌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采用中医药治疗50例痹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痹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1岁,平均37岁。病程最短1年,病程最长20年。患者不同程度表现出肌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5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痹症制定标准,确诊为痹症。其中10例风湿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20例颈肩腰腿痛。
1.2 治疗方法
1.2.1 行痹 临床症状多以关节疼痛伴屈伸不利为主,患者关节疼痛呈游走性,或呈闪电样放射状疼痛,多见于上肢,常常累及多个关节。多以风证为主,脉浮或缓。治宜:养血活血,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方剂用药:丹参15g,当归15g,昏透骨草20g,独活15g,鸡血藤20g,海风藤15,追地风15g,香附20g。
1.2.2 痛痹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难忍,痛点部位固定,天气寒冷则疼痛加剧,患者关节不能屈伸。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方剂用药:制附子12g,黄芪12g,细辛6g,桂枝6g,麻黄9g,地龙15g,生薏苡仁30g。下肢疼痛添加独活9g,上肢疼痛添加羌活9g。
1.2.3 着痹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关节肿胀、酸困、沉重、活动不便,痛点部位固定,肌肤麻木。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行除湿之法。方剂用药:当归15g,红花10g,白术15g,川芎10g,桃仁10g,桑枝30g,防风6g。
1.2.4 顽痹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严重患者出现关节变形。患者久病,临床多肢体酸痛,腰酸背痛,关节多变型,生活不能自理,面色不华,脉弱。治疗重在补肾。方剂用药:黄芪30g,丹参12g,当归15g,桂枝16g,炮附子6g,枸杞子15g,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5g,泽泻10g,茯苓10g,穿山甲6g,地龙6g。诸药益气补血、祛痰活血、除湿通络、滋补肝肾。
1.3 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痹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确定疗效标准。①治愈: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癥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各种理化检查正常。②显效: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室主要理化检查基本正常。③有效: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自理能力有一定恢复。④无效: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功能、实验室各种理化检查均无好转甚至加重。
2 结 果
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50例均完成治疗,没有中途退出者。治愈:12例,占24%;显效:18例,占36%;有效:16例,占32%;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
3 讨 论
痹症以风寒湿痹居多。我国医学古籍对其病因病机早有论述,《诸病源侯论.风痹侯》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痹者闭也,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闭阻是为病机,郁久化热、化瘀为病之变。故临床治疗风寒湿痹,当以祛风、散寒、除湿为要,而该病病因病机复杂,迁延难愈[2]。特别是顽痹迁延数十年而不解,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状况较差,又缺医少药,不少患者受经济条件限制和落后的卫生健康意识束缚不能及时就医,不少患者一直等到病情患及生命,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才就医诊治[3]。
痹证临床范围很广,包括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增生、颈椎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治疗常祛风、活血、化湿、通络、豁痰、清热并用。治疗顽痹,临床上常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应用虫类药,常用虫类药如下:化热者,配以地龙,和以石膏,桂枝芍药知母汤;寒甚者,配以乌蛇,和以制附子;夹瘀者,配以土鳖虫,桃仁,红花;而夹痰者,配以蚕,胆星,白芥子;关节变形者,配以蜂房,僵蚕。虫类药多生燥,常和以地黄、石斛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增加疗效[4]。临床若联合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则会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5]。
本组数据显示中医药治疗“痹症”疗效确切,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痹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 刘淑娅,王世杰.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痹症393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1):32-33.
[3]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孙义军,宋国昱,种清智,许学猛;中药雾化加鸡矢藤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23-24.
[5] 贺敏峰.中医临床治疗痹症120例疗效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5):70-71.
【关键词】 痹症;中医;辨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1-02
祖国医学认为“痹症”是因湿、寒、风、邪侵袭引起,临床发病率高,难以治愈,肌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采用中医药治疗50例痹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痹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1岁,平均37岁。病程最短1年,病程最长20年。患者不同程度表现出肌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5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痹症制定标准,确诊为痹症。其中10例风湿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20例颈肩腰腿痛。
1.2 治疗方法
1.2.1 行痹 临床症状多以关节疼痛伴屈伸不利为主,患者关节疼痛呈游走性,或呈闪电样放射状疼痛,多见于上肢,常常累及多个关节。多以风证为主,脉浮或缓。治宜:养血活血,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方剂用药:丹参15g,当归15g,昏透骨草20g,独活15g,鸡血藤20g,海风藤15,追地风15g,香附20g。
1.2.2 痛痹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难忍,痛点部位固定,天气寒冷则疼痛加剧,患者关节不能屈伸。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方剂用药:制附子12g,黄芪12g,细辛6g,桂枝6g,麻黄9g,地龙15g,生薏苡仁30g。下肢疼痛添加独活9g,上肢疼痛添加羌活9g。
1.2.3 着痹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关节肿胀、酸困、沉重、活动不便,痛点部位固定,肌肤麻木。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行除湿之法。方剂用药:当归15g,红花10g,白术15g,川芎10g,桃仁10g,桑枝30g,防风6g。
1.2.4 顽痹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严重患者出现关节变形。患者久病,临床多肢体酸痛,腰酸背痛,关节多变型,生活不能自理,面色不华,脉弱。治疗重在补肾。方剂用药:黄芪30g,丹参12g,当归15g,桂枝16g,炮附子6g,枸杞子15g,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5g,泽泻10g,茯苓10g,穿山甲6g,地龙6g。诸药益气补血、祛痰活血、除湿通络、滋补肝肾。
1.3 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痹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确定疗效标准。①治愈: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癥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各种理化检查正常。②显效: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室主要理化检查基本正常。③有效: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自理能力有一定恢复。④无效: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功能、实验室各种理化检查均无好转甚至加重。
2 结 果
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50例均完成治疗,没有中途退出者。治愈:12例,占24%;显效:18例,占36%;有效:16例,占32%;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
3 讨 论
痹症以风寒湿痹居多。我国医学古籍对其病因病机早有论述,《诸病源侯论.风痹侯》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痹者闭也,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闭阻是为病机,郁久化热、化瘀为病之变。故临床治疗风寒湿痹,当以祛风、散寒、除湿为要,而该病病因病机复杂,迁延难愈[2]。特别是顽痹迁延数十年而不解,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状况较差,又缺医少药,不少患者受经济条件限制和落后的卫生健康意识束缚不能及时就医,不少患者一直等到病情患及生命,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才就医诊治[3]。
痹证临床范围很广,包括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增生、颈椎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治疗常祛风、活血、化湿、通络、豁痰、清热并用。治疗顽痹,临床上常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应用虫类药,常用虫类药如下:化热者,配以地龙,和以石膏,桂枝芍药知母汤;寒甚者,配以乌蛇,和以制附子;夹瘀者,配以土鳖虫,桃仁,红花;而夹痰者,配以蚕,胆星,白芥子;关节变形者,配以蜂房,僵蚕。虫类药多生燥,常和以地黄、石斛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增加疗效[4]。临床若联合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则会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5]。
本组数据显示中医药治疗“痹症”疗效确切,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痹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 刘淑娅,王世杰.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痹症393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1):32-33.
[3]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孙义军,宋国昱,种清智,许学猛;中药雾化加鸡矢藤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23-24.
[5] 贺敏峰.中医临床治疗痹症120例疗效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