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素瘤皮肤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非黑素瘤皮肤癌(NMSC)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通过自制问卷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调查153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MSC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行为学资料,并计算DLQI评分评估其生活质量。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MS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46份(95.4%)。146例患者年龄31~92岁,101例(69.2%)60岁以上,59例(40.4%)有长期紫外线暴露史。基底细胞癌(BCC)66例(45.2%),侵袭性鳞状细胞癌(SCC)57例(39.0%),乳房外Paget病16例(11.0%)及Bowen病7例(4.8%)。DLQI评分中位数[MP25,P75)]为3(1,7),99例(67.8%)生活质量受到影响,52例(35.6%)受到轻度影响,47例(32.2%)受到中度以上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癌类型、长期紫外线照射史、3个及以上子女数量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

NMSC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皮肤癌类型、长期紫外线照射史、子女数量是NMS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系统性慢性炎症在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肿瘤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膳食是调节机体炎症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膳食炎症指数(DI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估个体膳食的炎性潜能的工具,其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资料日益增多。DII基于1950-2014年发表的关于膳食成分与炎症相关的文献,根据膳食成分对6个炎性分子标志物:IL-1β、IL-4、IL-6、IL-10、TNF-α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对文献评分,并依据建立的一个来自四大洲11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性食物和营养素比较数据库,衡量个
目的比较尿液法与尿道/宫颈拭子法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DNA阳性率的差异。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性病科等7个医疗单位共收集性传播疾病门诊初诊者1 475例,男1 118例、女357例。依次采集每例患者尿道/宫颈拭子、尿液标本各1份,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尿液和拭子标本中CT-DNA,配对χ2检验比较2种标本CT-DNA阳性率。采用随机或固定效应Meta分
肿瘤微环境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三级淋巴结构是增强局部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的新靶点。皮肤中固有存在与三级淋巴结构类似的淋巴细胞聚集物,提示其在众多皮肤疾病中存在的可能性。已有研究证实,恶性黑素瘤中存在三级淋巴结构,且与更好的患者预后相关。本文综述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及恶性黑素瘤中有关三级淋巴结构、功能以及在患者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进展。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多种因素,如外伤、感染等,可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进而打破免疫自稳和免疫耐受平衡,使皮肤局部多种免疫相关细胞的功能和/或数量异常,引起皮损部位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及过度的炎症反应等银屑病性损害。皮损部位各种免疫细胞通过表面分子感受周围环境变化(自分泌或旁分泌)后,表达并分泌多种炎症相关因子,如果免疫自稳和免疫耐受的维持机制失效,则在局部形成由炎症相关因子介导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制约肿瘤治疗及预后。10余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一大批学者开始关注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肿瘤营养学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我国肿瘤营养事业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营养一线治疗的观念虽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肿瘤学者接受,但真正的落实还存在许多的困难。本文针对我国肿瘤营养治疗的现况进行梳理,结合肿瘤营养一线治疗的临床实践经验,从系统构建肿瘤营养治疗的分级分类体系出发,建议制订精细化肿瘤营养治疗路径和指南,进一步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健全营养法规,同时明确营养治疗主体的职责范围,从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