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科书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最主要教材,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学材。但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加专题的体例特点和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薄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优化教科书内容对于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笔者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
一、轻重取舍法
对于一课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重要的,
都却是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对于一课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三维目标”都能承载的、都能落实的。故而,针对课文各目表述的均衡性,要选择重点的内容,避免平均使力的同时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比如,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教材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而且知识点非常多,但是规定的教学时间非常少,最多也就两个课时,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有所详略。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要求,本课的主题应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一大”“武装割据”“新政协召开”这些知识点就比较重要,因为它们分别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领导力量的诞生、新革命道路的开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其他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即可。
如果教师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在知识点上“细抠”则显得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在保证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多下些工夫。
二、材料补充法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不同表述,有的教师认为“多多益善”,写进教材了总是重要的,再则如果不讲万一高考考到了就没法向学生交代了,于是把各版本的内容通通搬进课堂“喂”给学生,“以防高考时之万一”。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相关职能部门规定的某一版本教材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再确定是否补充材料。一种补充是补充其他版本相应课题的内容。
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这里的时间范围是“近代以来”,那么它不仅指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还应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内容。但在人民版教材中除了对“服饰”的介绍是符合“近代以来”外,对于“饮食”和“建筑”方面的介绍都局限在中国“近代”,并没有涉及“现代”的内容,至于“习俗”也是以“近代”为主,“现代”的习俗只提到了两句话“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时尚”“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如果“忠实”地按照人民版教材讲授,学生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过程了。
但是人教版对于中国“现代”人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叙述比较充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人教版中有关“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内容补充进来,就能弥补人民版内容的缺陷。这样,学生对从近代到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变迁的过程和发展脉络的认识就比较完整和清晰了。
另一种补充是选用必修模块三本教材和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乃至教科书之外的材料来补充。人民版必修1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二课是《1787年宪法》,本课共有四目内容:“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
其中第一目介绍了美国建立之初由于实行“邦联制”,国家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第二目介绍的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分权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都利用第一目引导学生认识邦联制的不足和加强中央权力的必要性,然后直接过渡到第二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和渲染了“窘境”,而忽略当时人们对专制的担忧,那么宪法的“三权分立”“制衡”原则的产生背景就会缺失,1787年宪法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维护和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就无法得到强化,这节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所以,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有必要补充一些材料,如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和内在的控制了。”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材料二:“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的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材料一中麦迪逊认为应该赋予政府权力,但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监督,材料二中罗伯逊则担心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会导致政府的腐败。这两则材料的补充就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的背景,从而理解1787年宪法“制约和平衡”的精髓。
三、资源开发法
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把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化。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明显影响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敢或不能“越雷池一步”,毕恭毕敬地教历史教科书,其结果只能是时间的浪费、效率的低下和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丧失。教科书内容的优化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而优化方法的得当运用则能使历史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河北省藁城市第二中学)
笔者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
一、轻重取舍法
对于一课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重要的,
都却是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对于一课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三维目标”都能承载的、都能落实的。故而,针对课文各目表述的均衡性,要选择重点的内容,避免平均使力的同时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比如,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教材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而且知识点非常多,但是规定的教学时间非常少,最多也就两个课时,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有所详略。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要求,本课的主题应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一大”“武装割据”“新政协召开”这些知识点就比较重要,因为它们分别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领导力量的诞生、新革命道路的开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其他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即可。
如果教师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在知识点上“细抠”则显得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在保证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多下些工夫。
二、材料补充法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不同表述,有的教师认为“多多益善”,写进教材了总是重要的,再则如果不讲万一高考考到了就没法向学生交代了,于是把各版本的内容通通搬进课堂“喂”给学生,“以防高考时之万一”。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相关职能部门规定的某一版本教材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再确定是否补充材料。一种补充是补充其他版本相应课题的内容。
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这里的时间范围是“近代以来”,那么它不仅指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还应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内容。但在人民版教材中除了对“服饰”的介绍是符合“近代以来”外,对于“饮食”和“建筑”方面的介绍都局限在中国“近代”,并没有涉及“现代”的内容,至于“习俗”也是以“近代”为主,“现代”的习俗只提到了两句话“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时尚”“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如果“忠实”地按照人民版教材讲授,学生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过程了。
但是人教版对于中国“现代”人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叙述比较充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人教版中有关“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内容补充进来,就能弥补人民版内容的缺陷。这样,学生对从近代到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变迁的过程和发展脉络的认识就比较完整和清晰了。
另一种补充是选用必修模块三本教材和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乃至教科书之外的材料来补充。人民版必修1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二课是《1787年宪法》,本课共有四目内容:“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
其中第一目介绍了美国建立之初由于实行“邦联制”,国家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第二目介绍的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分权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都利用第一目引导学生认识邦联制的不足和加强中央权力的必要性,然后直接过渡到第二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和渲染了“窘境”,而忽略当时人们对专制的担忧,那么宪法的“三权分立”“制衡”原则的产生背景就会缺失,1787年宪法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维护和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就无法得到强化,这节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所以,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有必要补充一些材料,如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和内在的控制了。”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材料二:“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的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材料一中麦迪逊认为应该赋予政府权力,但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监督,材料二中罗伯逊则担心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会导致政府的腐败。这两则材料的补充就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的背景,从而理解1787年宪法“制约和平衡”的精髓。
三、资源开发法
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把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化。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明显影响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敢或不能“越雷池一步”,毕恭毕敬地教历史教科书,其结果只能是时间的浪费、效率的低下和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丧失。教科书内容的优化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而优化方法的得当运用则能使历史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河北省藁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