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和构建者,而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更不能把他们看作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探究的空间。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引发学生思考,勇于创造的动因,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悬念,给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势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一、 情境设置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无味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而利用情境设置悬念,更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时,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你们也一定很喜欢孙悟空吧,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随意伸缩,已知在方便使用时金箍棒的长度为2.43米,有一次孙悟空发现距他15米处有一妖精,他立刻把手中的金箍棒先伸长了9米,又缩短2米,再伸长-1.27米,最后又缩短了-8米,请同学们说明这样孙悟空能否击中妖怪?
于是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分析这一问题中互为相反的量,领会伸长-1.2米和缩短-8米的含义,体会加、减法可以相互转换,并最终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我们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学生倍感新颖,这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燃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火花,他们一定会在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中探索和思考。
二、 示错设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以往经验,有意出示一些学生易错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和方法,在学生思维对与错的交叉冲突中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等式性质的时候,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你能找出下列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吗?
解:设a = b,则a2=ab
∴a2-b2=ab-b2
∴(a+b)(a-b)=a(a-b)
∴a+b=a
∴2a=a
∴2=1
“2=1” ?!这一结果太荒唐了,但究竟错在哪呢?每一步似乎都有根据呀!这时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落入一颗石子,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个个争论不休,个个兴趣盎然。
经过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和交流,终于发现了错误根源并达成共识:原来在变成a+b=a这一步中,需要在等式的两边同除以a-b,而a-b其实为0,这是不符合等式性质的。
三、 设障设置
这种方法是指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特点,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适当的思维障碍,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解有根的分式方程的方法后,我们可再出示这样一道分式方程:
同学们按照刚才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求出了它的解是x=1,但是同学们很快会发现,如果把这个解代入原方程中,分母为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于是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在他们心中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是计算错误吗?
可计算并没有错误呀?这时老师趁机加以启发引导,同学们开始相互讨论和研究,他们最终会发现在去分母这一过程中其实无意地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这样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有时可能使方程中分式的分母为0,即产生了增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增根的意义,而且深刻理解了产生增根的原因,懂得了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四、 变式设置
变式设置法,是指运用变式手段对某个典型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目的地进行演变,设置悬念,使学生初步掌握问题的本质属性,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其主要表现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都以五边形为例)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学习从多边形内取一点O来证明这个定理(如图1),然后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点O取在多边形的一边(如图2)或多边形外(如图3)能否来证明这个定理呢?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至此方是长进。”在数学课堂中精心地设置悬念,巧妙地设置疑问,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于学生思考和学习,利于学生研究数学积极情感的培养,利于学生实践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提高,同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平添无限的生机和精彩。
(湖南省平江县第七中学)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探究的空间。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引发学生思考,勇于创造的动因,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悬念,给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势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一、 情境设置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无味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而利用情境设置悬念,更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时,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你们也一定很喜欢孙悟空吧,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随意伸缩,已知在方便使用时金箍棒的长度为2.43米,有一次孙悟空发现距他15米处有一妖精,他立刻把手中的金箍棒先伸长了9米,又缩短2米,再伸长-1.27米,最后又缩短了-8米,请同学们说明这样孙悟空能否击中妖怪?
于是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分析这一问题中互为相反的量,领会伸长-1.2米和缩短-8米的含义,体会加、减法可以相互转换,并最终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我们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学生倍感新颖,这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燃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火花,他们一定会在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中探索和思考。
二、 示错设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以往经验,有意出示一些学生易错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和方法,在学生思维对与错的交叉冲突中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等式性质的时候,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你能找出下列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吗?
解:设a = b,则a2=ab
∴a2-b2=ab-b2
∴(a+b)(a-b)=a(a-b)
∴a+b=a
∴2a=a
∴2=1
“2=1” ?!这一结果太荒唐了,但究竟错在哪呢?每一步似乎都有根据呀!这时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落入一颗石子,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个个争论不休,个个兴趣盎然。
经过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和交流,终于发现了错误根源并达成共识:原来在变成a+b=a这一步中,需要在等式的两边同除以a-b,而a-b其实为0,这是不符合等式性质的。
三、 设障设置
这种方法是指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特点,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适当的思维障碍,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解有根的分式方程的方法后,我们可再出示这样一道分式方程:
同学们按照刚才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求出了它的解是x=1,但是同学们很快会发现,如果把这个解代入原方程中,分母为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于是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在他们心中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是计算错误吗?
可计算并没有错误呀?这时老师趁机加以启发引导,同学们开始相互讨论和研究,他们最终会发现在去分母这一过程中其实无意地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这样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有时可能使方程中分式的分母为0,即产生了增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增根的意义,而且深刻理解了产生增根的原因,懂得了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四、 变式设置
变式设置法,是指运用变式手段对某个典型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目的地进行演变,设置悬念,使学生初步掌握问题的本质属性,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其主要表现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都以五边形为例)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学习从多边形内取一点O来证明这个定理(如图1),然后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点O取在多边形的一边(如图2)或多边形外(如图3)能否来证明这个定理呢?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至此方是长进。”在数学课堂中精心地设置悬念,巧妙地设置疑问,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于学生思考和学习,利于学生研究数学积极情感的培养,利于学生实践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提高,同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平添无限的生机和精彩。
(湖南省平江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