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多做研究,把古文学习的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自主学习”,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沉闷尴尬,从而鲜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兴趣;探究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歌德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这种“热烈学习的愿望”,我想指的就是兴趣。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长期困惑于很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承载着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想情感,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只有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肩负起富国强民的责任。可是,文言文作为一种历史性语言,离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阅读难度相对较高,学生无法进行流畅的阅读,于是有了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导入新课,不拘一格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如: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如讲《桃花源记》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听老师讲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迷路而闯入一片仙境,那里鸟语花香,民风淳朴。教师问学生:想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篇文章吗?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吧!通过这一番情境设计,同学们就能情绪饱满,兴趣十足,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抛出悬念,激起好奇。教学《河中石兽》一文时,我这样导入:物体落在水里,是不是都随着水流往下游去了呢?可是这里有一头石兽落到水中,人们却在其落水之处的上游找到了它,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三)直观导入,营造氛围。我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带去一颗桃核(h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其实物大小,再发语:“古代有一位雕刻家,在这样大小的桃核(hú)上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还有34个字和其它物品,而且清晰可辨。”让学生在惊叹于古人雕刻艺术之精湛之时开始上课。老师創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整体感知,抓住文眼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学生觉得学古文难,其中一个原因是觉得古文太难理解,又是实词虚词要弄懂,又是句子要翻译,还有课文内容要翻译,最后弄得没了兴趣。其实,同人的眼睛一样, 古文的文眼是最能体现课文的主题内容,想表达的思想的地方,读课文,就要找文眼。例如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我叫学生找出本文的文眼。学生在众多文字中一阵找寻,答案出来了。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乐”字,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示,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学生明白,围绕文眼来学这篇课文,难度一定会小很多。再如,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学生找到文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学们在积极的探索中知轻松获知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从而激发起无穷的探究欲望。
三、问题探究,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想、多问,让学生敢提问,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局面,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我在上《木兰诗》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学生读完课文后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来,看谁第一个举手。”一个男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木兰真的是女的吗?他的同伴就真的很多年都没发现?”这句话引起一片哄堂大笑。我表扬他说:“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请大家鼓励。“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助力学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大多是“师讲生听”“师念生记”“师写生抄”,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可谓是神采飞扬,下面学生呼呼大睡可说是“垂涎三尺”。到提问时却是“师问生蒙”。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好文言文。
例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先给组内学生分工,每组五人,各司一职。组长找出文中生字词,带领大家学习,疏通课文。一个成员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个找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个负责找出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并试着翻译;第五位同学负责搜集整理其他四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并在课堂上代表本组发言。这样的一节课,忙而有序,在交流展示中,各小组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帮互学,从而掌握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上,打瞌睡的人就大大减少了,甚至逐渐消失
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课堂,使我的文言文教学不再面临尴尬。。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興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文言文课堂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兴趣;探究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歌德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这种“热烈学习的愿望”,我想指的就是兴趣。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长期困惑于很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承载着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想情感,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只有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肩负起富国强民的责任。可是,文言文作为一种历史性语言,离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阅读难度相对较高,学生无法进行流畅的阅读,于是有了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导入新课,不拘一格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如: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如讲《桃花源记》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听老师讲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迷路而闯入一片仙境,那里鸟语花香,民风淳朴。教师问学生:想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篇文章吗?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吧!通过这一番情境设计,同学们就能情绪饱满,兴趣十足,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抛出悬念,激起好奇。教学《河中石兽》一文时,我这样导入:物体落在水里,是不是都随着水流往下游去了呢?可是这里有一头石兽落到水中,人们却在其落水之处的上游找到了它,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三)直观导入,营造氛围。我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带去一颗桃核(h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其实物大小,再发语:“古代有一位雕刻家,在这样大小的桃核(hú)上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还有34个字和其它物品,而且清晰可辨。”让学生在惊叹于古人雕刻艺术之精湛之时开始上课。老师創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整体感知,抓住文眼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学生觉得学古文难,其中一个原因是觉得古文太难理解,又是实词虚词要弄懂,又是句子要翻译,还有课文内容要翻译,最后弄得没了兴趣。其实,同人的眼睛一样, 古文的文眼是最能体现课文的主题内容,想表达的思想的地方,读课文,就要找文眼。例如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我叫学生找出本文的文眼。学生在众多文字中一阵找寻,答案出来了。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乐”字,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示,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学生明白,围绕文眼来学这篇课文,难度一定会小很多。再如,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学生找到文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学们在积极的探索中知轻松获知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从而激发起无穷的探究欲望。
三、问题探究,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想、多问,让学生敢提问,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局面,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我在上《木兰诗》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学生读完课文后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来,看谁第一个举手。”一个男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木兰真的是女的吗?他的同伴就真的很多年都没发现?”这句话引起一片哄堂大笑。我表扬他说:“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请大家鼓励。“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助力学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大多是“师讲生听”“师念生记”“师写生抄”,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可谓是神采飞扬,下面学生呼呼大睡可说是“垂涎三尺”。到提问时却是“师问生蒙”。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好文言文。
例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先给组内学生分工,每组五人,各司一职。组长找出文中生字词,带领大家学习,疏通课文。一个成员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个找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个负责找出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并试着翻译;第五位同学负责搜集整理其他四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并在课堂上代表本组发言。这样的一节课,忙而有序,在交流展示中,各小组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帮互学,从而掌握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上,打瞌睡的人就大大减少了,甚至逐渐消失
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课堂,使我的文言文教学不再面临尴尬。。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興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文言文课堂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