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的《蝇王》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戈尔丁生于英国黄金时代落幕之时,“二战”中法西斯的残暴让他对英国一直以来推崇的殖民文化产生了怀疑。因此他一反英国传统荒岛小说中对殖民帝国建立的设定,在《蝇王》中创作了一群欲用英国文化殖民荒岛,却反过来被野蛮文化所殖民的孩子。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在荒岛上的体现、后殖民主义在荒岛上现实的缩影和人性恶的救赎之路三方面来探讨《蝇王》中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蝇王 荒岛 人性
  威廉·戈尔丁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于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著作颇丰,但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蝇王》。少年时期,他受到了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熏陶,但随着“二战”爆发,战争中的罪恶和残暴让戈尔丁对科学和理性能建立理想王国的说法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如果没有恰当的训导和教育,人类将受制于野蛮、黑暗、疯狂的动物本能,显示出残酷和贪婪的一面”。
  一、荒岛上的后殖民主义
  《蝇王》中,为逃避核战争的孩子们因飞机失事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上,他们按照文明社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并建立起民主制度,在岛上建造窝棚,点燃火堆,向“长满各式各样的棕榈”、有着“一堆脑壳样的椰子”的物产丰富的小岛开始了殖民扩张。他们开始按照英国的规矩办事,用英国模式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然而,孩子们虽以英国文明建立起规则,却数次违背规则。大家约定拥有海螺的人有发言權,但海螺一旦落到话语权力低下的猪崽子身上时,不论是兽性的代表杰克,还是理性的代表拉尔夫,都剥夺了猪崽子发言的权利。这表明了在殖民政治中,殖民者对于被殖民者不论是欺压还是拉拢,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荒岛上的后殖民主义,除了表现为孩子们对小岛的殖民扩张,也表现为孩子们内部因文化混杂而导致了殖民中的主奴范式。猪崽子和拉尔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在社会地位中,猪崽子的社会地位要低于拉尔夫;在家庭关系中,“失孤”(失去父母的孩子)的猪崽子也依旧不如拉尔夫。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拉尔夫等人对猪崽子产生了身份上的优越感,猪崽子由此被拉尔夫等人欺压。荒岛上的孩子由于内部文化混杂而分出了阶层,上等阶层对下等阶层就像殖民者对被殖民者一样,有着文化侵占和奴役。被划分为下等阶层的猪崽子虽数次反抗,但在潜意识中却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在被欺压中妥协。妥协之后,他仍旧对拉尔夫溜须拍马,鞍前马后。猪崽子不甘低人一等,但又不断地对拉尔夫顺从和服务,就像土著对殖民者从反抗到奴化的过程。
  后期,杰克与拉尔夫等人决裂,在狩猎的快感中逐渐向野蛮人进化。他沉醉于暴力屠杀和暴力祭祀,并不断用这种野蛮文化来侵占和奴役拉尔夫所统治的孩子们。他通过语言描绘、食物诱惑来引诱拉尔夫的阵营,逐步瓦解了拉尔夫的阵营。最后,整个小岛上没有真正被野蛮文化所侵蚀和奴役的,就只有拉尔夫了。但拉尔夫也并不是一直内心坚定,他也被野蛮文化短暂地侵蚀和奴役过。在闪电之夜,拉尔夫为了抵消心中的恐惧,和杰克等人围圈跳起了野蛮的杀野兽舞蹈。在这种带着盲目的狂欢中,拉尔夫和众孩子一起失手杀死了“野兽”西蒙。可悲的是,在这场谋杀的狂欢之后,反思的只有拉尔夫。哪怕是代表理性的猪崽子,也默认了这次行动。对于拉尔夫的质疑,他冷漠地说道:“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的。”猪崽子甚至把这次过错放到了受害者西蒙身上,认为他不该从黑暗中爬出来,是“他疯了,自作自受”。在小说中,拉尔夫是一个代表上等阶级的领导者,他建立己方阵营进行文化殖民,在杰克兽化后与其领导的野蛮文化对立。他虽然短暂地受到了野蛮文化的影响,但并未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仍旧保持着理性和人性。在小说结尾,猪崽子被杀,拉尔夫得救,由此可以看出戈尔丁所持的态度:不论野蛮文化怎么影响和奴役现代文明,哪怕现代文明只剩最后一点火苗,理性也将得到救赎。
  后殖民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即“他者”。被边缘化的猪崽子是他者,被众人欺凌的小东西是他者,被杰克放火烧的满岛逃难的拉尔夫也是他者,他们都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从拉尔夫由殖民者转变为被殖民者我们也可以看到,殖民者和他者并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局势的改变而变化的。
  二、后殖民主义现实缩影的荒岛
  早期英国的荒岛小说,多是描写殖民地的顺利建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不仅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渗透,还建立了荒岛帝国;《蝇王》的原型《珊瑚岛》中,三个孩子以国王的名义称霸小岛,帮助痛改前非的水手比尔,说服岛上首领加入基督教等,让大英帝国的文化得到了宣扬,孩子成为大英帝国的优秀殖民者。戈尔丁创作《蝇王》的背景,处在殖民统治岌岌可危的时代。人们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天真产生了怀疑,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式暴力扩张让人们对殖民本身也产生了反思。英国在“二战”中虽然是反法西斯同盟,但殖民者和他者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它会不会是下一个“法西斯”呢?
  三、人性恶的救赎之路
  唱诗班的孩子负责教会的唱诗活动,性情最为干净纯洁,本应是接近上帝的存在,但在《蝇王》中,流落荒岛的一群唱诗班孩子,竟然在杰克的带领下逐渐兽化。西蒙是唯一的例外,他会为小不点们摘野果,也能抵制住猪肉的诱惑。为了打败心中的野兽,他独自上山寻找野兽。他是一个类似圣人的存在,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好品质:善良、理性、勇敢。这样的他也得到了蝇王的警示:“你们别梦想可以将野兽捕捉和杀死……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蝇王警告西蒙赶紧回到孩子中去,不然,“我们就会要你的小命”。在这里,西蒙这个唯一的例外得到了启示:野兽即我们自己,野兽就是心中的欲望。但是,西蒙没有回到孩子们当中,他在一个雨夜被孩子们心中的野兽杀死。西蒙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始终保持本心、未被兽化过的形象,哪怕最后失去生命,他也未让理性屈服于欲望。西蒙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类似圣人的形象,最后竟被孩子们活活打死,类似于基督为解救众人,背上十字架赴刑。西蒙担任了殉道者耶稣的角色,他的身上带着神性的光环。耶稣受刑而死,但在死后的第三天,他复活了,由血肉之躯变为不朽的灵性之体。与耶稣复活类似,代表完美人性的西蒙虽受折磨而死,但他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欲望战胜了理性。在西蒙殉道之前,拉尔夫沉迷于猪肉所带来的口腹之欲,他无法抵挡杰克给予的嗟来之食的诱惑,并于雨夜和众人一起化身为野蛮人将西蒙误杀。但是,西蒙的死使拉尔夫骤然醒悟,明白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和野兽没有什么区别,是人性的丧失。当猪崽子等人否认他们杀死西蒙,只是杀死了一头野兽时,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拉尔夫光光的肩膀任他抚摸着,这种人体的接触却使拉尔夫颤抖了一下。”此时此刻,拉尔夫已经意识到,这些叫嚷着杀野兽的孩子已经不能称为人,而是披着人皮的野兽,所以,这种人体的接触才会使他颤抖。西蒙的肉体死了,但他的精神却由拉尔夫传承下去。拉尔夫明白了众人心中的野兽,他也不再嘲笑猪崽子,而是勇敢地为猪崽子出头。这种由西蒙到拉尔夫的精神延续,蕴含了《蝇王》中的救赎主题,即人性的恶在被认清后可以使人向至善转变。因此,《蝇王》虽然展示了孩子们恶的天性,但正是由于恶的出现,才能让人们意识到恶的存在和本质,从而认清恶,向善转变。
  在现实社会中,恶已经存在,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认清恶,从而走向趋善的道路。“二战”时期的德国,在欧洲范围内大力建设殖民地,对犹太人肆意屠杀,这让戈尔丁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鼓励人们向海外建立殖民地的行为产生怀疑。在当时的英国人心中,英国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是为了向各殖民地国家带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戈尔丁对英国的殖民行为进行了反思:到底什么是善的?人性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由恶向善转变?这些问题,他都在《蝇王》中给出了解答。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索金梅.英国文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威廉·戈尔丁.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3]祝朝伟等.当代西方文论与翻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龚名扬.论威廉·戈尔丁早期小说“恶”的主题[D].暨南大学,2012.
  [5]刘岩.一个现代性的寓言——对戈尔丁《蝇王》的重新阐释[D].四川大学,2004.
  [6]张和龙.人性恶神话的建构——《蝇王》在新时期中国的主题研究与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2002(3).
  作者:欧阳子欣,广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奥地利当代作家伊内霍夫尔的自传小说《美好的日子》堪称奥地利反故土文学的经典。作为故土文学的反命题,小说真实再现了乡村的丑陋压抑,暴露出农村底层民众非人的生活,替长期被矫饰的故土艺术遮蔽的苦难民众发声。作家基于个人真实的创伤经历,以质朴平实的语言,从人物设置、叙事态度以及故土文学的美学要素等方面反叛了故土文学粉饰乡村的艺术传统,质疑其将乡村美化为故土的艺术假设,传达了作家对故乡无所依傍的疏离幽
期刊
摘要:《奥兰多》是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典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四百多年经历的描写,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关键词:《奥兰多》 伍尔夫 双性同体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于1928年10月11日首次出版,这是一部以伍尔夫的情人和亲密的朋友,贵族诗人和小说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家族历史为灵感的浪漫小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和刘庆邦笔下的张玉字,有着趋同的性格、类似的遭遇,并且做出了相同的人生选择。通过对苔丝和玉字两个人物从堕落天使到复仇女神的经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样相似的情节安排并非偶然,而是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两位男性作家的女性关怀。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刘庆邦《德伯家的苔丝》 《玉字》 女性人物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d'Urbervrl
期刊
摘要:《李斯列传》中李斯的生命历程以沙丘之变为界,前后经历了辉煌与苍凉两个阶段,其人生辉煌与其人生苍凉皆源自对“厕鼠”与“仓鼠”的感怀以及由此生发的理想追求,李斯逐梦路上的成败得失,对于今日的读者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成功实现美好理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李斯 生命历程 时代启示  一、卑微理想铸就人生辉煌  “以闾阎历诸侯,人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
期刊
摘要:马剑的《黑塞与中国文化》以所译的第一手文献为扩展资料,以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内容,以黑塞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展开对两者之间的影响研究。马剑运用渊源学研究方法,严谨考证黑塞与中国文化接触的源与流,指出中国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对黑塞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再通过变异学研究方法,从黑塞毕生追求对个体的人的关注的角度出发,对黑塞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接受和吸收的选择上进行论
期刊
摘要: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形象丰满而性格极其复杂:外在美与内在“丑”对立,聪慧而愚昧、迷信,集被侮辱者与虐人者于一体,精于算计而终被人暗算,心地善良又行事歹毒,泼辣、口才好而叉尖酸刻薄,追求情爱却又轻浮、纵情声色,觉醒而不觉悟,具有矛盾、对立而统一的多重性。  关键词:《金瓶梅》 潘金莲 多重性  小说《金瓶梅》通过对西门庆及其周围的一群世俗女性家庭日常
期刊
摘要: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用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可以说,庄子
期刊
摘要:《围城》中提出的围城概念为探讨人生和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城内的人总是向往着城外自由的生活,而城外的人亦渴望能够进城,殊不知欲望是无止境的,一味地追求不可得的事物最终换来的只会是空虚和挫败,《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琪正是此中代表。方鸿渐不安于现状总是努力地逃离爱情和事业的围城,幻想着能够得到梦想的一切,然而逃离出来却发现又再次陷入新的围城,周而复始最终陷入绝望;布兰琪渴
期刊
摘要:六条妃子是《源氏物语》中源氏的情人之一。对六条这个人物的分析,很多人认为她是因为太爱源氏公子,这种爱而不得转化为嫉妒,所以才会生灵出窍害人。本文从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视角探究六条妃子的人物形象,旨在揭示六条之所以会生灵出窍并不是因为对源氏公子的爱而不得,也不是出于对源氏身边女人的嫉妒。无论是源氏还是源氏身边的女人,都是六条追求的理想镜像,看似对源氏的爱也好,对其他女人的嫉妒也罢,均出自于六条
期刊
摘要:韩少功的《月夜》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对比刻画城市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借此诉说自己在人生不同时期的思考感悟,并通过深入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之情,回归纯粹的生活追求。  关键词:《月夜》 回归 自然  《月夜》以城市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的对比描写展开,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全文借景抒情,作者在月夜中循环往复的生活思考引人深思,具有多方面的阅读价值。  一、在月亮的对比中诉说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