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首部纯本土电视剧《西河故事》受好评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凉山人,之前你看到过完全启用本土编剧、导演、演员的电视剧吗?答案是,“没有。”但现在,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凉山也有自己纯本土的电视剧作品了,这部剧的名字叫《西河故事》。
  2018年5月24日,凉山首部电视迷你剧《彝寨新风之西河故事》作品研讨会在凉山举行,其实早在5月1日,这部剧就已经在凉山电视台公共火把频道完成了首轮播出,受到了凉山电视观众的热捧。
  在由凉山广播电视台、凉山州影视戏剧家协会、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大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就该电视剧传递出来的彝家社会新风尚新气象表示肯定,认为凉山是一个可以激发创作激情的土地,大凉山就应该多出这样贴近现实的作品,多培养这样优秀的本土编剧、导演和演員。
  《西河故事》是一部反映大凉山彝家新寨新生活,以及新时代农民新风尚的影像志,该剧播出后,在本地引起巨大反响,收视率一直领先其他频道。
  据了解,《彝寨新风之西河故事》围绕“四好、新政策、新风气”为主题,分8个故事共21集,讲述你我身边“彝儿彝女”的彝家新生活。剧中采用大量写实镜头,剧情囊括村民思想、生活背景、传统婚姻以及科技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导演阿于木牛是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的记者兼导演。他说,这部剧是凉山第一部纯本土的电视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均来自凉山本土,编剧甲拉曲比、黄安娜也是凉山本土编剧。该剧创作团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最淳朴纯真的演绎方式来接地气地体现凉山的新风貌新生活,让外界既看到凉山彝家人在新时代生活的面貌,又能艺术地表达彝族人民跟党走、感党恩的情怀。
其他文献
1.吉俄伍沙的长诗《兹兹普乌和阿普笃慕》(《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4期)  这首诗长达221行,每一行诗句式变化多端,语言精炼新颖,让人过目不忘。“来到兹兹普乌/我做梦/我惊魂/兹兹普乌啊兹兹普乌/我的梦里/祖辈居住在此/祖母居住在此/士兵络绎不绝/骏马蹄声响彻山谷/街道像要被踏裂开/房屋像要被振坍塌”。全诗是对祖居地和先祖的怀念之作,而寻根文化是这首诗歌的典型特色。大凉山的彝族人大都知晓兹兹
期刊
月光下的邛海,就像一位素颜的少女,恬静、文雅、秀丽,静静地躺在安宁河谷,静静地躺在泸山脚下。  今夏,有机会送援助凉山的民警到西昌,于是也便有了机会到邛海,一睹它的芳容。  那天早晨6点半,我们从绵阳出发,经过德阳、成都、雅安,在异常险峻号称“云梯天路”的雅西高速路上一路穿行,一路赏景,经过腊八斤连续刚构特大桥、泥巴山隧道,下午3点半顺利到达西昌。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
期刊
祈祷  雪山啊  别让他们  都上来了  给神留一座  作蒲团吧  诗人啊  像树分泌出树脂  那样写诗吧  长夜啊  卸下重负  让拉车的人睡一会吧  人们啊  享不完的福  吃不完的苦  都留下来  作继往者的口粮吧  福田坝啊  让我回到  有炊烟有外婆有甘蔗林的  穷日子吧!  就是死也要种下燕麦的人  骑着一朵白云走了  他养大的马还在等他  爱人啊仇人啊  是一个人吗?  请让一让  
期刊
引言:从盐源本土的“三位诗人”说开去  人类可以没有诗人,但是人类不能没有诗歌。  盐源活跃着“三位诗人”:邱志忠、黑惹子喊、沙辉。凭借对当地文化气脉和人文“基因”的传承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努力,在州内诗歌界表现活跃,并且实力强劲,甚至在省内和全国诗歌界也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更属于全国彝族诗歌界的活跃分子。他们在《民族文学》、《星星》、《散文诗》《四川文学》、《凉山文学》《作品》、《
期刊
大地上怒放的云朵  步入群山之巅,你注定会看见不一样的云朵。  有人说,云朵是天空的羊群。  在大凉山,在我的家乡,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而望,就是别样的发呆。高天上的清风有如一把剪刀,云朵的羊群或静或动,或奔或止,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自由生长……  这样的仰望,会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好想把蓝天作为大地,成为云朵的牧人,行走于宽广无垠的地方,自在自由。  也许,这就是“约纱茨”的来历。  不用说,“
期刊
山路十八弯的抑扬顿挫  勾勒跌宕起伏的情节  那年,那月,那个静静的黄昏  你回眸的地方  便開着一株野百合  抹不去山路的痕迹和音容  山丘摇曳苍翠的参差和争宠  炊烟,潜入心脾和骨子  牧笛,吞吐故乡的云彩和呼吸  我确认  你仍在那个山坳  山坳下的那条小溪  唱着一个人的千千情歌  谁莽撞了你音符的情绪  戛然而止的休止符  连云朵也停下了赶集的节奏  半分钟的闭目仰望  是祈祷,还是在默
期刊
我出生在一个很幸福的彝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正直、严谨的彝族作家、诗人。母亲是一名勤劳的驾驶员。父母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从小,爸爸最常讲的故事就是党员们的红色故事。听了十一个春秋,如今都已经建党九十多年了。  九十多年来,有一群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让民族解放,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用自己的鲜血染红旗帜,他们就是共產党员,是永远的英雄!  我所在的
期刊
(上接《凉山文学》2019年第6期)  七章:开闸  资金很快批了下来,县政府表态,限时保质完成,资金不够可以追加。  因为山高路陡,钢管又十分沉重,稍有不慎,即可发生意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根据县里的要求,这次铺设管道就不用本村村民出力了,全部外包给有从业经驗的野外管道铺设公司。  一车接一车的钢管运到了村里,每根钢管重达四百斤,需要四五个管道工人才能抬动,他们就这样几个人一组,用双肩托着钢管,喊
期刊
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为核心的彝族阿都地区,尽管伦理道德十分保守,尤其是家族内部中男女绝不能产生恋爱行为,但和其家族之外的尚未婚配青年,就有寻找“朋友”自由的传统习俗,男青年还以“朋友”上百为荣。  寻找“朋友”彝语称“它”,“嘎它”是阿都(小裤脚)地区的“它”方式,即白天在路上约好,夜间来相会。“嘎它”一般是男人主动追女人,女方要寻找自己“不愿意”的各种理由,提出各种难题,设置种种障碍,男方要用彝
期刊
“把爱撒落人间,为爱插上翅膀;我们正在路上,让爱放飞梦想;别怕!别怕!亲爱的人,听见爱在呼唤,梦不再遥远,我们在何方,梦就在何方,让我们的心,随风飞扬……”在优美抒情的歌声里,这部由本土导演阿于木牛,制片人甘建荣、彭文,执行制片人白龙,编剧甲拉曲比、黄安娜,由本土村民本色主演的反映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西河故事》,2018年5月在凉山电视台播出,取得良好的反响。犹记得,该剧从201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