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不少年了,自认为初中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静下心来将自己班主任工作总结为两大方面,以便日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班主任自身心理素养的行成过程
心理素养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无论是情感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形成,还是审美素养的提高等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走到学生的身边,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育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心灵成长的能力。
1.教育者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美国的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相互关系后提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其学生情绪基于稳定。可见,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由此,教育者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讲解。简而言之,要善于自控,能修正自己认识概念,善于换位思考等。力求以最好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智。
2.教育者对学生的群体与个体心理特点必须有正确认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常常以不恭举动、不敬言辞来掩饰自己的内心,这是大多数中学生身上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他们常常以自尊任性姿态来做逃避,以至于与同龄群体难以沟通,在他们的身上明显有着社交障碍。他们许多人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同学们因为他们的不友善而远离,而他们又因不能融入这个集体而苦恼。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了逃避应对策略一一封闭自我,如果我们对他们这个矛盾心理认识不够就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3.强化教育者心理引导的技巧
有关专家对目前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所采取策略分析总结后,得出六种常见的心理疏导类型,其中言语疏导责任转移,情感关爱方式方法最值得我们学习转化为操作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强化心理引导技巧,把学生引向心理健康之路,即正常智力,完善人格,和谐人际关系,能积极地适应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真正成为“乐观、自信、自律、合作、责任、自立"的社会人。”
二、构建和谐班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认为:一种积极的关心意识是情感被唤起的状况。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关心情感,教育者就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的情感被唤起并不断丰富的时候,学生关心品质情感的结构会趋向完善,情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情感反应水平会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的品质,我们应通过集体活动,丰富学生在集体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到集体是快乐的,为集体服务也是快乐的。这时,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就不是一种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快乐的体验。
1.让集体更加明朗化,培养拥有感
学生对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会更加珍惜,倍加爱护,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将原来在孩子心目中抽象的集体“明朗化”,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拥有感,学生只有在内心世界中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集体,才会珍惜集体的一切,视集体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对此,我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次题为《我为班级添光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给班级学生争光添彩,从学习劳动体育活动等各方面树先进,每有一个成绩取得就贴上一朵小红花,让学生比谁的花朵最多谁是最受老师与学生最敬佩的人。学生好胜心非常强,你追我赶地去绞尽脑汁想办法给班级作贡献,热心帮助同学的人多了,上课听讲的学生多了,班级地面不知谁擦干净了,体育比赛也不需要动员了等。是呀,“我为班级添光彩”已成为孩子们心中“明朗化”的班集体象征,自己为集体作出的贡献也一目了然,自己落后了,会想办法赶上,自己的花朵最多了,还要想办法保住,这也符合学生竞争的心理,不断刺激他们积极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并强化了孩子们对集体的拥有感。
2.做班级的主人,培养责任感,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关心品质中,责任感是处于较高层次的,只有关心集体责任感形成了,才可以说学生关心集体的品质基本形成。传统的由班干部管理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全员参与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管理角色增设其他岗位,并给每个岗位取上动听响亮的名称,做上相应的胸卡,让学生挂牌上岗,这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的主要举措。此过程既可增强学生岗位服务的责任感,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豪感。“副班任”这是让学生最感荣誉的岗位。每天轮流让一名学生“挂牌”上岗服务,负责班级这一天工作,看谁管理的好,当每人都轮流一遍后评最佳"副班任"并上光荣榜。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做管理之主,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就会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热心为集体服务,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关心集体的品质。
为了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管理岗位,可以在开学初展开竞聘班干部活动,通过每名学生自己演讲竞争上岗,充分展示他们自我,从而树立了自我形象。
一、班主任自身心理素养的行成过程
心理素养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无论是情感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形成,还是审美素养的提高等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走到学生的身边,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育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心灵成长的能力。
1.教育者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美国的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相互关系后提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其学生情绪基于稳定。可见,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由此,教育者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讲解。简而言之,要善于自控,能修正自己认识概念,善于换位思考等。力求以最好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智。
2.教育者对学生的群体与个体心理特点必须有正确认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常常以不恭举动、不敬言辞来掩饰自己的内心,这是大多数中学生身上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他们常常以自尊任性姿态来做逃避,以至于与同龄群体难以沟通,在他们的身上明显有着社交障碍。他们许多人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同学们因为他们的不友善而远离,而他们又因不能融入这个集体而苦恼。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了逃避应对策略一一封闭自我,如果我们对他们这个矛盾心理认识不够就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3.强化教育者心理引导的技巧
有关专家对目前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所采取策略分析总结后,得出六种常见的心理疏导类型,其中言语疏导责任转移,情感关爱方式方法最值得我们学习转化为操作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强化心理引导技巧,把学生引向心理健康之路,即正常智力,完善人格,和谐人际关系,能积极地适应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真正成为“乐观、自信、自律、合作、责任、自立"的社会人。”
二、构建和谐班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认为:一种积极的关心意识是情感被唤起的状况。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关心情感,教育者就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的情感被唤起并不断丰富的时候,学生关心品质情感的结构会趋向完善,情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情感反应水平会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的品质,我们应通过集体活动,丰富学生在集体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到集体是快乐的,为集体服务也是快乐的。这时,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就不是一种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快乐的体验。
1.让集体更加明朗化,培养拥有感
学生对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会更加珍惜,倍加爱护,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将原来在孩子心目中抽象的集体“明朗化”,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拥有感,学生只有在内心世界中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集体,才会珍惜集体的一切,视集体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对此,我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次题为《我为班级添光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给班级学生争光添彩,从学习劳动体育活动等各方面树先进,每有一个成绩取得就贴上一朵小红花,让学生比谁的花朵最多谁是最受老师与学生最敬佩的人。学生好胜心非常强,你追我赶地去绞尽脑汁想办法给班级作贡献,热心帮助同学的人多了,上课听讲的学生多了,班级地面不知谁擦干净了,体育比赛也不需要动员了等。是呀,“我为班级添光彩”已成为孩子们心中“明朗化”的班集体象征,自己为集体作出的贡献也一目了然,自己落后了,会想办法赶上,自己的花朵最多了,还要想办法保住,这也符合学生竞争的心理,不断刺激他们积极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并强化了孩子们对集体的拥有感。
2.做班级的主人,培养责任感,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关心品质中,责任感是处于较高层次的,只有关心集体责任感形成了,才可以说学生关心集体的品质基本形成。传统的由班干部管理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全员参与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管理角色增设其他岗位,并给每个岗位取上动听响亮的名称,做上相应的胸卡,让学生挂牌上岗,这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的主要举措。此过程既可增强学生岗位服务的责任感,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豪感。“副班任”这是让学生最感荣誉的岗位。每天轮流让一名学生“挂牌”上岗服务,负责班级这一天工作,看谁管理的好,当每人都轮流一遍后评最佳"副班任"并上光荣榜。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做管理之主,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就会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热心为集体服务,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关心集体的品质。
为了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管理岗位,可以在开学初展开竞聘班干部活动,通过每名学生自己演讲竞争上岗,充分展示他们自我,从而树立了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