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一场身体与灵魂的交易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从未吸过毒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个问题始终盘绕在心头:吸毒到底啥滋味?而毒品一旦与明星或名人“搅和”在一起,更会迅即激起人们的这种好奇。
  如果要问:通常所说的“毒品”到底是什么?深究之,这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甚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直接与之对应的单词;而在中文里,一个“毒”字,也让“毒品”这个词很容易与“毒物”“毒药”联系起来。
  严格地说,在正式的法规文件中,与“毒品”相关的表述是“管制药品” (在生产、拥有以及使用方面皆受政府管制的药物或化学品);而在科学上,被俗称为“毒品”的各种化学物质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

庞大的家族


  同样都属于管制药品,各国的清单却不相同,因而,一种药物在一个国家是合法的,并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合法,甚至同一个国家内部对于药物的态度也有差异。比如大麻,在多数国家大麻的种植和拥有都是违法的,而在朝鲜、西班牙、荷兰和瑞士等国家,大麻种植并不违法;在美国的某些州,个人使用大麻也不违法。
  另一方面,一些不属于管制范围的化学品从科学角度来看,却更接近于毒品,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却从不被认为其使用是违法的,例如烟、酒、咖啡、槟榔等,它们都属于成瘾性物质,但这些物质的使用在多数国家并不违法。因此对于“毒品”的认识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更有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掺杂其中。从媒体报道来看,明星们使用的毒品五花八门,其中大麻、可卡因、冰毒、K粉等比较常见,都属于管制药品。
  也有人将毒品定义为“出于非医疗目的而使用的、具有滥用倾向的化学品”,如若这样,则媒体报道中所涉及的这些化学品都应包括在内。其品种繁多,主要归为以下几大类:尼古丁(香烟、尼古丁贴片)、酒精(及一切含酒精的饮品)、阿片类物质(海洛因、吗啡,以及芬太尼等数十种处方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安定、氟硝安定等数十种同类药物)、精神兴奋剂(可卡因、冰毒、苯丙胺等)、摇头丸、致幻剂(LSD以及上千种人工合成的主要以致幻性为主的化学品)、分离麻醉剂(氯胺酮,即K粉)和苯环已啶、液体迷魂药(GHB)、可以改变人意识状态的天然植物成分(如墨西哥仙人球、鼠尾草、迷幻蘑菇)、吸入剂(汽油、油漆稀释剂等)以及日益泛滥的由地下实验室合成的所谓“策划药”(如最近流行的所谓“浴盐”、K2等)。这些化学品的药理学作用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共性是,都可以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因此被统称为“精神活性物质”。
  一提到毒品,人们自然会想到成瘾性、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甚至与不务正业的人、失足者、罪犯等人群联系在一起。这类联想某种程度上也是媒体为人们塑造出来的。
  事实上,如此种类繁多的所谓“毒品”,其危害和成瘾性有很大差别。《纽约时报》曾经邀请知名的药物成瘾专家对6种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通过多个指标进行成瘾性高低的打分和排序,其结论,这些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从强到弱排序如下:香烟(尼古丁)、海洛因、可卡因、酒精、咖啡因、大麻。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吸毒之所以会成瘾,是因为吸毒人群体验到毒品带来虚幻的快感后难以自拔,会反复使用毒品来追求快感。而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各种毒品的成瘾机制不同,而绝大多数毒品都能够同时引起“欣快感”和“厌恶效应”。
  很多人初次使用毒品的感觉并不好,甚至往往是负面的,而反复使用几次后就可能对“厌恶效应”慢慢产生耐受,欣快感渐渐体现出来,从而驱动了吸食者继续反复使用毒品。
  很多毒品一旦吸食成瘾后,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控制的复吸行为。以海洛因为代表的阿片类毒品或许在用药初期有过短暂的欣快感,但在长期使用后极易产生躯体依赖性,这时便会欲罢不能,为了避免停药后所产生的生不如死的戒断症状,吸毒者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毒品来维持身体病态的平衡。
  尼古丁具有极强的成瘾性,可奇怪的是,吸烟本身几乎不产生可以客观测量的意识状态的改变,而成瘾后却极难戒除。也许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可作为佐证:“戒烟很容易,我已经戒过几百次了。”
  与此相反,以LSD和鼠尾草等为代表的致幻剂具有极低的成瘾性,实际上,很多人实验一次后即自行放弃,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有人因为多次使用致幻剂而产生躯体依赖性或成瘾。多数人重复使用致幻剂的动机,只是为了体验药物引起的意识状态的改变和与现实世界的脱离感。
  大麻则是另一个特殊的例子,它可以引起强烈的意识状态改变,但成瘾性较低,且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我国不是传统的大麻种植和消费国,而港台地区大麻的使用较为常见。近年来,大麻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滥用似有上升趋势。近期媒体报道的娱乐圈人士吸毒事件中,有多起都涉及大麻吸食,这一倾向颇值得关注。

诱惑之门与“灵感”误区


  那些吸毒的人为什么要尝试吸毒?对此,尽管答案千差万别,但大量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首次尝试毒品的动机无外乎以下几方面:
  (1)为了融入群体。“一起玩的朋友们在吸,自己不吸好像显得不合群;另外,看到他们吸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所以自己试试也无妨。”
  (2)逃避现实或者寻求放松。“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希望通过吸毒来暂时麻醉自我,逃避现实。”
  (3)空虚无聊、寻求刺激。文艺、体育界明星们以及有钱、有闲的富裕阶层吸毒多数因为这个原因。“感觉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了,想通过尝试毒品寻求一种新鲜刺激。”
  (4)装酷。“周围的朋友们没有吸过毒,我尝试过了,会因此觉得自己酷、有面子。”
  (5)叛逆心理。这个常见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大人不让干的事情,我偏要试试看。”
  (6)实验心理、好奇心。
  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而言,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他们吸毒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这一说法因为某些坊间传闻或者某些艺术家的现身说法而流传甚广。
  与此有关的实例是:披头士乐队号称因为使用了致幻剂LSD而创作出了名曲《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英国文学巨匠德·昆西长期吸食鸦片,写出了名著《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揭开了现代派文学的序幕;法国大诗人夏尔·波德莱尔长期沉溺于毒品,并写出了《恶之花》《人造天堂》等名著;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长期使用墨西哥仙人球、LSD等致幻剂,并据此写出了《知覺之门》《天堂与地狱》等作品,临死前还选择注射LSD让自己在迷幻中死亡;甚至科学界人士如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Kary Mullis也宣称,自己是因为服用LSD后才得到发明聚合酶链反应的灵感的。   这些名人的“经验”有无科学依据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瑞典做过一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群,从事与创意相关职业的比例大大高于正常人群,这提示精神情感障碍人群确实创造力高于普通人群。
  精神活性物质如大麻、致幻剂、K粉等会引起人的幻听、幻视等,这些症状非常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利用这一原理,分离麻醉剂K粉等长期以来被用在科学研究中,专门用以引起实验动物行为的变化,作为研究人精神分裂症的模型。
  虽然艺术家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但是通过吸食毒品来造成短暂的精神分裂症状态来激发创造力,显然是很危险的,以此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吸毒行为开脱也是站不住脚的。
  很多毒品可以引起人的意识改变,同时,药物产生的强烈效应可导致正常的判断与认知能力受影响,甚至被彻底剥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很难说在药物影响下艺术家能够创作出精品。美国艺术家Brian Saunders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连续数周每天服用一种不同的精神活性物质,然后在药物影响下画一幅自画像。结果显示,多数在药物影响下的自画像,极其抽象、分裂,缺乏美感。
禁毒民警展示缴获的摇头丸、K 粉。图/CFP

“灵魂出窍”


  那么,很多人仍会好奇:吸食毒品到底是什么感受呢?人体试验和动物研究都发现,不同种类的毒品产生的主观感受可以很容易地被区分开来,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已经有很多了。
  酒精不算毒品,很多人都有机会“体验”饮用含酒精饮料的感觉。实际上,酒精引起的主观感受与安定等镇静催眠药以及GHB等毒品引起的感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欣快感、身心放松的感觉、兴奋、话语增多、性唤醒;或者,感觉紧张焦虑感减轻、忧郁感减轻等。但是对于部分人,喝酒可能会增强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暴力行为,同时伴有恶心、头重脚轻、眩晕以及宿醉等不良反应也很常见。
  可卡因与冰毒等精神兴奋剂引起的主观体验往往表现为一系列兴奋症状,例如欣快感、躁动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磨牙、自我感觉精力无限——病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冰毒在二战期间曾在日本军队中大规模使用,以提高战斗力。大量冰毒流入民间,导致战后日本冰毒成瘾问题极其严重。
  摇头丸在我国滥用严重,多见于迪厅、酒吧等公共场所。摇头丸具有一定的兴奋剂特征,但它是自成一类的毒品。其引起的主观效应因人、因环境而有很大差异。它对一些人会引起恶心、呕吐、磨牙、心跳加速、感觉体温忽冷忽热、肌肉酸痛或痉挛、肌张力增高、虚弱、眩晕甚至晕倒、口干舌燥、大量出汗。
  由于往往伴随周围环境的激烈音乐而躁动不安,有些人服用摇头丸后可能会出现脱水症状,有时感觉四肢麻木、有人感觉有虫子在皮肤甚至皮下爬行,站立困難甚至感觉腿凭空消失。还有部分人会有焦虑、紧张不安、烦躁、抑郁等情绪改变。也有人会感觉到欣快感、舒服、兴奋、情绪高涨、感觉生活无比美好等。
  对于大麻引起的主观体验也有很多研究。吸食少量大麻可引起欣快感、烦躁不安、轻微神智错乱、感觉时间与空间感被扭曲(比如时间被延长或缩短)、感到触觉和嗅觉等能力大大提高、有饥饿感、想象力提高、对音乐和视觉艺术的感知力增强、心态放松,或者感觉如在梦中。使用者还常常会出现难以自已的大笑。有的人自我感觉到人际关系改善。吸食较大剂量后,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幻听、幻视、思维凝固或碎片化、情绪变化无常、思维奔逸、短时记忆受损等。剂量再加大,则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病样症状,例如明显的幻听幻视、非人格化、梦呓等。
  致幻剂能够影响人类意识的方方面面,包括自我感知、思想、情绪、知觉等。致幻剂引起知觉方面的效应颇为常见但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以视觉的改变为主。有人在使用致幻剂后表示,眼睛无论是睁开还是紧闭,都能“看到”空间出现色彩明亮、快速旋转和移动的几何图案,有时与周围的物体重合;周围的物体看起来可能会互相融合或裂为碎片,缩小或扩大;药物引起奇异的图案有时会融合成为固定的视觉图像,形成本人熟悉或不熟悉的处于各种运动状态的物体。
  致幻剂也可以产生听觉效应,例如,感觉周围的声音会变得更为柔和,抑或更为响亮、刺耳。有些服用者表示,平时听起来缺乏节奏的声音,在服用致幻剂后听来可能感觉是美妙的音乐或歌声,偶尔会“听到”凭空出现的说话声。触觉敏感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味觉和嗅觉通常变得更为敏锐。
  致幻剂还可以造成使用者特殊的情绪反应。例如,对别人可能产生完全的感情共鸣,也可能极度自闭。焦虑、恐惧、欣快、紧张、松弛以及狂喜等情绪的出现都可能会非常极端;使用致幻剂之后有些人情绪起伏不定,或多种情绪共存;有时可能进入毫无感情的极度空虚状态;有时也会出现新的、强烈的情绪冲突。思维变换飞快,思路变得清晰或更为模糊,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或缓慢;思绪可能停留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有时会突然感觉极度无助或无望,有时又感觉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致幻剂会令人产生“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感觉。例如,感到内力或外力导致对自我的控制力改变;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更为清晰或模糊;有时候会感到个人的形体大到充满整个宇宙或小到可以完全忽略不计。或者感到自己的体温、体重、体形等发生变化;有时感觉自己以极快的速度穿过某一空间,有时感觉自己的躯体极度倦怠和慵懒;有时感觉到自己的躯体与灵魂分离。
  以上种种效应都与临床上的精神分裂症及部分躁狂症的症状类似。1950年代及以后的十几年间,有不少临床试验使用致幻剂来人为地引起暂时的精神病症状,这也是致幻剂有时被称为“拟精神病药”的原因。

毒品之“毒”

  毒品通过特定的药理学机制来改变人大脑内的神经化学活动,从而改变了人的正常意识状态。这些变化是病理性的、一过性的,无法持久。执著于追求药物带来的短暂、虚幻的快感与幸福感,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娱乐明星们作为公众人物,其行为模式对于公众的影响不容小视。而另一方面,种类繁多的毒品除了成瘾性不同外,其对人体的直接伤害也有很大不同。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每年全球因吸烟而导致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以及致癌而死亡的病例数以百万计。喝酒同样害处多,酗酒是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在除多数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教义禁止饮酒)外的全球其他地区都是一个问题。
  以海洛因和吗啡为代表的阿片类处方镇痛药除了容易成瘾外,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呼吸抑制作用,在用药过量时极易导致死亡。美国近年来这类用药过量死亡事件直线飙升,每年有约2万人因過量服用阿片类镇痛药而导致死亡。
  冰毒和可卡因等精神兴奋剂的吸食极具规律性,即所谓短时间内多次使用——吸食者连续数天不吃不喝、不知昼夜。因为冰毒会导致唾液腺分泌减少、药物引起的磨牙现象以及吸毒期间往往不注意口腔卫生,很多吸毒者会出现典型的“冰毒嘴”,表现为多数牙齿脱落、牙根暴露、碎裂、牙釉质被腐蚀等。
  阿片类药物与精神兴奋剂的使用方式往往会从口服、鼻吸最终转为静脉注射。瘾君子们在环境条件有限时往往会共用注射器,这是造成艾滋病、乙型肝炎等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局部组织的细菌感染更是常见。此外,可卡因和冰毒等药物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造成血压的剧烈波动。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这种波动可能会造成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疾病。
  大麻虽然成瘾性较低,但其“点燃吸食”的方式会像吸烟那样对肺造成伤害。在大麻影响感知与判断力时开车同样会造成车祸。另外,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经常吸食大麻的人群在成年后智商显著低于未吸食的人群,可见毒品对于人体的慢性和长期影响要远远超过毒品吸食当时的短期危害。
  LSD等致幻剂尽管成瘾性很低,但引起的类似精神病症状对一部分易感人群可能会成为问题,而对于已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使用致幻剂可能造成缓解期疾病的复发。
  实际上,目前的科学认识对于毒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毒品的急性作用,而毒品的慢性和长期影响因为需要大样本人群连续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对毒品危害的了解仍然极其有限,有许多未知领域。从科学角度来看,严厉打击吸毒行为,对于引导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艺术家和社会普通人群并无区别。
其他文献
一周观察科技创新可否解决“打车难”  5月23日,北京就出租车调价方案进行了听证。唯一的反对票,预示了涨价的必然。好在大家早有心理准备,涨,也就涨了。正如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在最后总结所说的,“对于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价格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为了解决“打车难”而涨价,但涨价却解决不了“打车难”问题。看似不合逻辑,却是出租车业总量控制和特许经营下的必然结果。  据北京市交
奥巴马最近频频批评美国人的政治犬儒主义,“差不多每次重要场合露面时都会言及犬儒主义的危险。在民主党筹款会上,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民权团体发表讲话,甚至在会见教皇方济时,他都在提出告诫犬儒主义的危害。”  奥巴马称犬儒主义为一种“可怜的智慧”,虽有道理,但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眼下美国人的政治犬儒主义主要表现在对政府无作为的极大失望,如评论所说,“美国人觉得华盛顿不仅出了毛病,而且根本就是无药可救”。不
食物,可以果腹充饥也可以熨帖人心。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有时却也是人们精神沟通的中介物。这部印度的影片《午餐盒》有一个精妙的视角,以一份午餐勾连起两个陌生人的命运和生活。这是那种从开头就透露着佳作气质的电影,充满自信的平静叙述,逐步合理推进的情节以及有着自觉节制意识地对于情感的把控。  伊娜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想用精心烹制的午餐把愈发疏远的丈夫拉回身边。她坚信那句话,想赢得一个男人的心,就要先赢得他
冀中星与舆论裂变  7月20日傍晚,首都机场T3航站楼传出爆炸声,幸未伤及过往旅客。  制造爆炸的残疾人名叫冀中星,小学文化,八年前曾在广东东莞市打工,以开“摩的”为业。他在最后一篇博客写道,“东莞新塘治安队一群穿灰色制服治安队员,把我从摩托车上打下来后,七八个人仍然不放松我,举着钢管、钢筋朝我腿、脚、腰部猛打,我昏死过去……我们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有冤无处申情况下,只得含泪从东莞回山东
在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前,我们翻看了各个图库,希望能找到一张恰当的图作为封面。一张张图片翻阅下来,串联起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庆幸的是,中国在凶险诡谲的时代里,有个邓小平。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将会怎么样?很多历史学家会说,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是若人民处于不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特殊时期,历史往往是被领袖改变的。  今天,很多中国人在谈到邓小平的时候,都自然地称他为“小平同志”,这个习惯,表达了人
韩寒一晒出女儿韩小野萌照,男娃儿的爹娘就急了。当下,僧多粥少、男多女少,出名要趁早,抢亲更要提前下手。姚婆婆以为自己下手挺早,殊不知身后已经有无数人直接喊上了“岳父”。有网友怒斥:人家女儿才几岁,想想自个儿多老了,有点良知行不!爹,你说我骂他们骂的对不?国民岳父时代,拜见岳父大人开始变得很欢乐。  韩少瞬间变身国民岳父,让人不得不感慨时光才是最无敌的魔术师。以前啊,总觉得时光还远呢,忽然之间我们都
2012年3月27日下午3点,清华大学博士生王进文在从武汉去长沙的火车上接到村民杨相建的短信:“行政复议裁决下了,省府败诉。”  王进文很开心,这条短信印证了他此前的判断。过了一会儿,王进文收到了杨相建发过来的行政复议裁决书照片,两个案件共有四页纸,一个申请人是王进文的母亲李玉敏,另外一个申请人是几户同村村民,两案申请诉求相同:申请人不服山东省法制办对山东省政府关于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北三里村的城
编读往来  @老木磐石:孩子们成年后去往异乡求学工作,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成长变化,特别是思想上的,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更多关注。  @猪楠肉:父子两人,十一年未有一起生活。在城市中接触了新文化后的儿子,父亲并不了解。而此事发生后,似乎每个人,特别是各家媒体,都急切告诉林父:林森浩是个冷酷恶毒之人。  @河马湖底见:事发之后,父亲们才感觉到,儿子们是如此陌生。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
在这个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时代,这个绝大多数电影都沦为用过即抛的快消品的时代,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真的值得尊敬。他花费12年,拍摄了这部《少年时代》。用摄像机追踪着两个孩子从童年走向成年,追踪他们的母亲摆脱了一段婚姻又陷入了另一段婚姻,追踪他们的父亲从追逐音乐梦想的浪子变成了担起生活责任的中年人。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镜头中,小男孩梅森一点点变化,从烂漫的童年进入叛逆而自我的青春期,然后一点点褪去青涩
近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刊文披露:“近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降低一半,达到世界最低水平之列。”这让一直以为中国自杀率居高不下且被低估的人们吃惊不已。而且,自杀率降低的原因被认为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这更让人无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加速了社会的异化了吗?  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军等人的论文《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就发表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