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书评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蒋天平教授团队的《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为主要文本,对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西方医学如何与帝国政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指出本书对跨学科研究、医学想象研究,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 20世纪美国文学;医学;帝国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35-02
  一、蒋天平其人其书
  蒋天平,湖南衡阳人,四川大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翻译,近几年在医学想象和殖民医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曾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发表论文15篇,其他省级刊物30余篇。对于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学作品如《永别了,武器》《天使在美国》等,常从人物角色、社会背景、作者创作意图、政治环境等多维度进行深度研究,从早期的疯癫研究、疾病隐喻、权力理论研究到医学社会学、医学帝国、殖民医学的递进,其研究角度新颖、独特,且越来越直逼本质,越来越具深度。
  2019年5月,蒋天平教授团队的《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问世,该书显示出作者的两个写作特点:一是热衷于文学、医学、政治三者的跨学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医学如何在政治影响下演变成社会医学;二是善于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政治背景,比如20世纪初期到末期作品中的美帝国权力统治的演变。该书内容丰富,涵盖对整个世纪多种医学现象的解读,“不啻于一个形象化了的美国20世纪帝国医学史陈列馆”[1]。
  二、帝国医学面面观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为南华大学蒋天平教授团队所著。该书分三章,分别探讨并梳理了20世纪三个不同阶段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西方医学如何与帝国政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一章标题为“帝国初期——殖民扩张”,分析了20世纪初的五部作品:《阿罗史密斯》《三个女人》《烟草路》《中午酒》《永别了,武器》,主要探讨了殖民医学、优生学的发展如何被运用于政治运动、强化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第一节“《阿罗史密斯》中的殖民医学和帝国意识”从殖民医学角度出发,挖掘出小说中所塑造的美国是一大殖民帝国,主人公是宣扬美国救世主的殖民主义者形象,小说中的医学技术、医学现象都是西方殖民文化的重要内容,为美帝国扩张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第二节“帝国优生学与《三个女人》中的殖民主义思想”中,作者研究了优生学现象与20世纪初的移民运动之间的联系,指出美国移民政策深受当时流行的帝国优生学和主流意识的影响,加固了美帝国政治。第三节的“帝国阶级优生学:另一种白色—— 《烟草路》”进一步分析了优生学热潮以及其如何服务于帝国主义,将帝国主义植入人们意识形态中。第四节“陌生土地上的‘罪与罚’—— 《中午酒》中的优生学话语与南方私刑”同样从优生学视角,发掘出小说中在医学支撑和法律粉饰下的南方本土主义罪恶的本质。第五节“《永别了,武器》中军事医学、麻醉医学和帝国意识”探讨了一战时期战争医学、麻醉学等西方医学技术与帝国的军事行为、海外拓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更直接证明了医学想象在促进帝国意识形态传播中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第二章标题为“帝国中期——冷战争霸”中,作者通过福柯的权力理论和中期医学模式的转变,解析了帝国环境下,精神和身体受帝国权力控制的他者们的反抗和挣扎。第一节“《飞越疯人院》中精神疾病对帝国的反写”从帝国、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全新解读,揭示小说中疯人院内外对美帝国主义的双层隐喻空间,从而完成了对美国帝国霸权及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的逆写和批判。第二节“《钟形罩》中的反精神病学与父权帝国”运用反精神病学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小说,解析了精神病学如何被用于服务帝国政治和父权意识,抨击了建立在医学规训体制基础上的帝国政治。第三节“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中创伤与资本主义批判”则从后殖民视角结合文化创伤理论,揭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对他者的殖民行径和帝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第四节“《赤裸的午餐》:成瘾医学、同性恋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用成瘾医学和同性恋等医学现象,揭开了20世纪中期美帝国内部压抑、窒息的政治气氛,批判了美帝国的集权政治。
  最后一章标题为“新帝国时期——新帝国主义萌芽”。作者选取了最能体现20世纪末医学发展和成就的四部作品:《天使在美国》《白噪音》《夺命病毒》《6号染色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作家是如何利用医学想象来表现自身对社会变革和新帝国出现的期望。“我们必须知道西方医学的语言, 她对于普世主义与现代性的宣誓, 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帝国的语言。”[3]作者试图从西方医学中的病毒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天使在美国》,小说通过病毒、艾滋病等医学现象解构美帝国政治,批判传统旧帝国,也表达了民众对新帝国的期待。第二节作者则从身体政治的角度对《白噪音》进行文本细读,小说借助医学与政治的特殊关联性,刻画了象征帝国权力的医学对大众进行身体的规训,以反医学的叙事表达了反帝国的态度。在第三节“ 《夺命病毒》中的生化恐怖主義和意识形态斗争”中,作者指出小说将政治威胁和医学威胁相结合,美国国内恐怖主义成为帝国霸权主义的借口,服务于美国政府的世界霸权主义,反映了作家罗宾科克思想中的冷战意识形态。而他的另外一部作品,《6号染色体》则通过跨国公司的医学活动,表达了作家对殖民未来的担忧,批判了帝国殖民扩张的掠夺行径。
  在结语部分,这本著作对医学、文学、帝国三者关系进行了总结,作者指出,医学在帝国建构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西方作家在有关医学的文学创作中暴露出帝国意识。另一方面,美国文学中出现的西方医学殖民现象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人文学科对文学史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三、评价与启示
  本书对跨学科研究、医学想象研究,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视角新颖
  本书对每部作品的解读都摒弃了传统的研究视角,另辟蹊径,以西方医学史为抓手,从后殖民视角探究原本属于自然学科学的医学,如何演变成社会医学及医学文化史的过程,挖掘出每部作品中涵盖的有如优生学、病毒学等多种医学现象背后所象征的政治意义,为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二)丰富多元的文本解读
  书中选取的文本纵穿20世纪早、中、晚期,文本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元化。既有客观冷漠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永别了,武器》《白噪音》等,又有非现实主义、怪诞的哥特小说《赤裸的午餐》《夺命病毒》等;既展现了美国整个20世纪医学的发展历史,又挖掘出了美帝国主义从初期到新型帝国的演变过程;既涵盖了属于自然科学的麻醉医学、成瘾医学等的客观解读,又探讨了优生学、艾滋病等社会医学现象背后的历史蕴含。
  (三)引领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属于医学、文学、政治跨学科研究,符合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势,学科的交汇和融合给人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启示,扩大了研究的格局和维度,使研究更具信服力。本书中文学、医学、政治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医学影响文学创作风格,文学借助医学建构帝国政治,帝国政治则利用医学技术加强政治统治,三者完美的结合,即使经典文本增添了新的解读方向,又使全书主题更加凸显。本次跨学科研究的成功,也证实了文学研究新发展的可塑性,引领了发展方向。
  (四)揭示了意识形态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该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揭示了一个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对国家政治影响之深远。该研究展现了医学术语如何变成医学话语,医学技术如何成为帝国政治统治工具,规范人们的意识形态。每部作品所流露出的美国人身份的优越感,以及小说中描述地对黑人、殖民地居民、他者们的打压和医学控制都是为了美国价值观的推行,以及对国内人们意识形态乃至世界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控制。然而,帝国强权下的意识形态过于压抑、集权,使得大众长期处于思想混乱的状态,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恐怖主义、反美主义广泛存在,直接危及了国家的安宁和稳定。由此可见,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够更好地巩固政治、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的一点是西方医学殖民现象的文学文本涉猎不够。西方殖民医学作为帝国医学的一大主要内容,应贯穿整个20世纪始终。本书主要在初期的两部作品《阿罗史密斯》和《三个女人》对殖民医学做了解读,而中后期提及较少,有待拓展。
  总之,本书角度新颖,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理论深度,文本解读细致入微,为文学理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蒋天平.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W.Anderson.Where is The Postcolonial History of Medicine?[J].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1998,(72):522-30.
  作者簡介:
  李赛星,女,汉族,湖南岳阳人,讲师,文学硕士,单位:衡阳技师学院,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婚恋为题材,且以对新旧社会交替下矛盾、冲突的婚恋观念与现象的广泛而深入的刻画而获得成功。《半生缘》由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删改而成,以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顾家、沈家两代人的婚恋观及其对家庭和儿童产生的影响,反映出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与婚恋实况。其中许多人物形象、观念、成长经历从当代的视角来看依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即试从几组重要的人物分析入手,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海外,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有助于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电影中的文化负载词体现了汉语中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是译者最难处理的部分。字幕翻译同口译不乏相通之处,释意理论所倡导的脱离源于语言外壳对于字幕翻译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而现今运用释意理论对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国漫电影《风语咒》为例,运用释意理论对该电影字幕进行分析,探讨电影中所采取的
期刊
【摘要】 《乡土中国》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会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乡土味,其中的文化,其中的礼仪,其中的道德无不折射着乡土光彩。正是这种乡土味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把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们熟悉的社会,而不同于法理上的陌生社会。也是这种乡土味把社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本文主要从《乡土中国》
期刊
【摘要】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上春树凭借《且听风吟》开始进入日本文坛以来,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他国文字进行传播,作为日本作家他也取得了世界性的讨论,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作品中也会提及中国的部分。本文针对村上春树文章中的中国描述,深入分析当代日本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村上春树;作品;中国观;转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旧时代,鄂尔多斯曾出现过难以计数的,诸如历史学家、赞颂人、音乐家、歌手和诗人等等贤才。但像近代的著名民主主义诗人贺希格巴图这样,能将美妙的诗歌艺术的广阔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杰出艺术家,还是不多的。本文简写了贺喜格巴图创作的部分民歌诗句。  【关键词】 贺喜格巴图;诗歌;佛教;喇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
期刊
【摘要】 自写史开始的“曲笔”手法在《左传》中得到极大发展。《左传》作者在叙写赵姬主动让嫡这一事件时,明里写出了赵姬的深明大义,也以双关式曲笔写出了晋文公的执家以礼。《三国演义》作者刻画司徒王允这一人物形象时承袭了《左传》的这一手法,在“连环计”事件中通过貂蝉这一形象,突出了王允为国事忧愁、痛恨奸恶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 《三国演义》;王允 ;《左传》晋文公;曲笔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殷健灵在其成长小说《橘子鱼》中对少女妈妈问题进行了聚焦书写,作品采用双线叙事方式展现了两位少女妈妈艾未未与夏荷的成长轨迹,她们都有着成长的危机,都不懂青春冲动所带来的后果,所幸的是她们最终都像逆行的橘子鱼通过引渡者的帮助和引导走出了成长的困境。这部成长小说探索了当代少女面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成长的启示。  【关键词】 殷健灵;少女问题;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在舒尔茨小说里无论长篇短篇,对父亲形象的建构是他的一大写作方向。结合舒尔茨独有的“画+写”的写作特点,在舒尔茨笔下的父亲形象与我们在传统小说里所熟悉的父亲形象是有很大差别的,他笔下的父亲经常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是孤独的、异化的,是处于模糊的人类边缘的。通过他独特的笔调,他书写的父亲形象是脱离了父亲这一社会身份的。在短篇小说《鸟》中,通过文本的细读去分析他笔下父亲形象的其中一面,达到对该形
期刊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紧密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不仅是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文化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文化交流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譬如唐诗和俳句,可以对中日的自然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文结合中日两国唐诗和俳句的实际内容和具体组成,对中日自然观进行了研究和分
期刊
【摘要】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瘟疫叙事多采用侧面描写,两次疫情和病症的描写详略程度不同。叙事细节处融合道教思想和八卦五行学说,体现一定的道佛相融特点。其中主要人物的表现各有特点。武王仁德软弱、姜子牙疏于防控、杨戬力挽狂澜,人物的行为和语言都影响着疫情的发展,体现出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腻笔触。  【关键词】 封神演义;瘟疫;叙事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