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乡土中国》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会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乡土味,其中的文化,其中的礼仪,其中的道德无不折射着乡土光彩。正是这种乡土味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把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们熟悉的社会,而不同于法理上的陌生社会。也是这种乡土味把社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本文主要从《乡土中国》的语言、结构、人物以及精神内涵方面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乡土中国的认识。
【关键词】 乡土中国;语言;结构;人物;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19-02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著,他想要借助“乡村社会学”这个领域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异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血缘和地缘等角度分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说明了乡土是中国的属性,是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正是这种乡土特点中国的社会呈现出来了中国特色。读者通过对这种乡土味的品读,会感受到人生的百味。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这种生产方式催生了人们聚居的生活方式,进而建构了社会格局和社会秩序,以及其中约定俗成的礼仪,都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色。细细品味书籍,会看到社会变迁的过程,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乡土中国的发展。
一、语言朴实无华说理晓畅
《乡土中国》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简单的语言,没有太多的生词,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气来讲诉故事,给人一种亲切感,没有任何距离。书中应用的都是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词汇,比如“春节返乡潮”“街坊”“准不准”“精湿”等都是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或用到的词汇。正是这种朴实的语言更真实、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乡土的特点。“精湿”表达的就是很湿,彻底湿透的含义,这是在中国乡下所使用的一种口头语言,带着一种土味,正是这种土味的语言更加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乡土的特点和风格,并且把理解难度降低了。同时书中谈论的话题也都是具有中国乡土特点的问题。比如“私”的问题,书中在介绍苏州人往河里倾倒污水的情景就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中国私的问题。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真实状况来陈述故事,在阅读中借助这些现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朴实无华,但是反应的现象和道理却是真实而典型。
为了更好地阐述所表达的问题,作者在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喻,容易让人让产生联想,主动进行想象,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境和含义。例如在描述西方社会结构时,作者把西方社会结构比作田里的一捆捆柴,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西方结构是由人组成的团体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比喻,无需太多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就会通过画面的方式来理解。在表达“差序格局”时,作者用到了“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又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介绍差序格局。作者没有用复杂而晦涩的词语来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而是通过石头丢在水面上发出的波纹来进行比喻,这种形象的比喻更加接地气,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阐述和表达,方便理解,有助于形成立体形象,更加真实、客观、具体,激起内心中的共鸣。
在作品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概念,有利于理解并形成深刻认知,作者会积极进行铺垫并全面剖析,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介绍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可以说这种语言由浅入深,简单地把复杂的概念陳述出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利于理解问题。同时在介绍了概念后,作者会习惯性地刨根问底,通过寻根的方式来主动探究,慢慢揭示其中的思想和本质,在追问中帮助理解,提高认识。例如在说明儒家思想中的人伦问题时,作者就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来讲述。通过大量铺垫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增添了文学性,更具有说服力。作者通过循序渐进铺垫的方式使文章处处生动晓畅。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语言朴实,风格突出。
二、结构清晰凸显乡土特色
为了帮助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凸显了文章结构,使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变得异常清楚。在阅读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探究文章的结构,理清其中表达的内容和主旨,形成深刻认识。例如在探究“乡土本色”时,本部分一共有17段,第一段总说了乡土本色,之后2—10段分说了中国社会的土气和聚居特点。其中2到6段说明了中国社会土气的特点,而7到10段,表达了中国社会聚居的风格。这些特点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之后11到13段探究了人与人,14与1段5探究了人与法,16段阐述了人与物。通过从三方面来表达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最后总结出一个特点“土气”。为了使作者的阐述更加清楚明了,思想更加细致透彻,每一段的表达都有一个中心,围绕着这个话题作者展开了论述,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清楚的观点,方便在阅读中提炼出要点。在表达“土气”时,作者用5段进行了陈述,每一段都有明确的话题,分别从种地谋生、文化风俗、取资于土地、定居是常态以及人口非绝对固定等方面进行了陈述。每段的主旨明确,重点突出,方便在阅读中形成深刻理解和客观认识。通过对书籍的每一个章节进行梳理和探究,会整理出清晰的思维导图,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的清晰思路。
三、人物形象展现乡土风貌
《乡土中国》中的人物都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他们都是普通人,在农村艰难地生活着,对于法律都不了解,熟悉的只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日常知识。在表达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农村中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慢慢清晰,能够在阅读中刻画出一个形象而真实的人物。例如《无讼》中有个典型的案子,某甲有抽大烟的不良习惯,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而努力,想要干涉父亲抽大烟却又无法开口。小儿子不务正业,自己抽大烟的同时怂恿父亲也抽。当一家大闹起来后,乡绅评理,认为小儿子是败类;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抽大烟应受到教训; 大儿子对父亲不知道孝敬,需要好好管教。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人物,也是中国社会中典型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不仅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呈现出来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因为整个社会具有一定的乡土特点和乡土性,人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会呈现出乡土人物的典型特点。他们对先进的文化了解不多,没有高尚的思想,并且对文明的法律也不了解,在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去考虑道德问题。他们的思想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接受一些文明的教化,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影响整个乡土社会的环境。乡村社会的人更多时依赖的都是约定俗成的或当地的风俗来做人、做事,需要学习文明的知识来改变自己,武装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内涵意蕴丰富含蓄隽永
《乡土中国》展现出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中国。通过对乡土中国现象的介绍,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乡土城镇化在中国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了在转变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变化,中国农村就应该转变乡村的生产方式,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让所有乡村的村民都可以跟上城镇化的步伐,在发展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同时很多历史遗存下来的问题也需要被解决,要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使乡村人们的素质可以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在推进乡土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打造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来保留乡土气息,呈现乡村面貌,同时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乡村人们的归宿感。
《乡土中国》运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相比较的方式陈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表面是在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简介,但实际目的是在探究中国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土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風格是怎样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作者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审视了社会,分析了社会结构,形成了自己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形象鲜明的比喻,大量的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社会。在对社会现象和理论进行探究时,作者在观察中受到了启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能够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阐述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功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获得了很多有关乡土中国的认知,能够在阅读中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反思和探究,形成具有中国乡土社会的自我认识和理解。
阅读中要尝试理解作者所应用的对比,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来更清楚地感受中国的乡土特色。例如在《家族》中作者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型社群与事业型社群的不同,在比较中更清楚地展示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个典型特点。同时在阅读中,要通过前后联系的方式来循序渐进地感受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色。作者在写作中通过相互渗透,前后联系的方式把中国社会的乡土特点表达得清楚明了。前后联系地去阅读会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了解,感受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
总之, 《乡土中国》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典型的人物以及意蕴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中国的典型特点。中国的地理、政治、法律等都具有中国的特点,中国人会遵守各种规则,维护自己的权利,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和安定生活。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中做人、做事会慢慢地受到教育和感化,学会按照中国习惯的礼仪和道德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一种社会文明,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环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中国人生活在乡土社会或受此影响的环境中,就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体会并感受到中国文化,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会文.《乡土中国》的阅读策略及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2]顾倩.《乡土中国》阅读策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语文建设,2019,24.
[3]曲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语文阅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24.
[4]魏萃菲.《乡土中国》阅读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1.
【关键词】 乡土中国;语言;结构;人物;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19-02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著,他想要借助“乡村社会学”这个领域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异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血缘和地缘等角度分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说明了乡土是中国的属性,是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正是这种乡土特点中国的社会呈现出来了中国特色。读者通过对这种乡土味的品读,会感受到人生的百味。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这种生产方式催生了人们聚居的生活方式,进而建构了社会格局和社会秩序,以及其中约定俗成的礼仪,都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色。细细品味书籍,会看到社会变迁的过程,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乡土中国的发展。
一、语言朴实无华说理晓畅
《乡土中国》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简单的语言,没有太多的生词,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气来讲诉故事,给人一种亲切感,没有任何距离。书中应用的都是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词汇,比如“春节返乡潮”“街坊”“准不准”“精湿”等都是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或用到的词汇。正是这种朴实的语言更真实、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乡土的特点。“精湿”表达的就是很湿,彻底湿透的含义,这是在中国乡下所使用的一种口头语言,带着一种土味,正是这种土味的语言更加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乡土的特点和风格,并且把理解难度降低了。同时书中谈论的话题也都是具有中国乡土特点的问题。比如“私”的问题,书中在介绍苏州人往河里倾倒污水的情景就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中国私的问题。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真实状况来陈述故事,在阅读中借助这些现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朴实无华,但是反应的现象和道理却是真实而典型。
为了更好地阐述所表达的问题,作者在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喻,容易让人让产生联想,主动进行想象,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境和含义。例如在描述西方社会结构时,作者把西方社会结构比作田里的一捆捆柴,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西方结构是由人组成的团体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比喻,无需太多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就会通过画面的方式来理解。在表达“差序格局”时,作者用到了“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又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介绍差序格局。作者没有用复杂而晦涩的词语来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而是通过石头丢在水面上发出的波纹来进行比喻,这种形象的比喻更加接地气,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阐述和表达,方便理解,有助于形成立体形象,更加真实、客观、具体,激起内心中的共鸣。
在作品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概念,有利于理解并形成深刻认知,作者会积极进行铺垫并全面剖析,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介绍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可以说这种语言由浅入深,简单地把复杂的概念陳述出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利于理解问题。同时在介绍了概念后,作者会习惯性地刨根问底,通过寻根的方式来主动探究,慢慢揭示其中的思想和本质,在追问中帮助理解,提高认识。例如在说明儒家思想中的人伦问题时,作者就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来讲述。通过大量铺垫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增添了文学性,更具有说服力。作者通过循序渐进铺垫的方式使文章处处生动晓畅。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语言朴实,风格突出。
二、结构清晰凸显乡土特色
为了帮助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凸显了文章结构,使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变得异常清楚。在阅读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探究文章的结构,理清其中表达的内容和主旨,形成深刻认识。例如在探究“乡土本色”时,本部分一共有17段,第一段总说了乡土本色,之后2—10段分说了中国社会的土气和聚居特点。其中2到6段说明了中国社会土气的特点,而7到10段,表达了中国社会聚居的风格。这些特点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之后11到13段探究了人与人,14与1段5探究了人与法,16段阐述了人与物。通过从三方面来表达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最后总结出一个特点“土气”。为了使作者的阐述更加清楚明了,思想更加细致透彻,每一段的表达都有一个中心,围绕着这个话题作者展开了论述,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清楚的观点,方便在阅读中提炼出要点。在表达“土气”时,作者用5段进行了陈述,每一段都有明确的话题,分别从种地谋生、文化风俗、取资于土地、定居是常态以及人口非绝对固定等方面进行了陈述。每段的主旨明确,重点突出,方便在阅读中形成深刻理解和客观认识。通过对书籍的每一个章节进行梳理和探究,会整理出清晰的思维导图,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的清晰思路。
三、人物形象展现乡土风貌
《乡土中国》中的人物都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他们都是普通人,在农村艰难地生活着,对于法律都不了解,熟悉的只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日常知识。在表达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农村中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慢慢清晰,能够在阅读中刻画出一个形象而真实的人物。例如《无讼》中有个典型的案子,某甲有抽大烟的不良习惯,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而努力,想要干涉父亲抽大烟却又无法开口。小儿子不务正业,自己抽大烟的同时怂恿父亲也抽。当一家大闹起来后,乡绅评理,认为小儿子是败类;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抽大烟应受到教训; 大儿子对父亲不知道孝敬,需要好好管教。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人物,也是中国社会中典型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不仅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呈现出来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因为整个社会具有一定的乡土特点和乡土性,人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会呈现出乡土人物的典型特点。他们对先进的文化了解不多,没有高尚的思想,并且对文明的法律也不了解,在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去考虑道德问题。他们的思想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接受一些文明的教化,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影响整个乡土社会的环境。乡村社会的人更多时依赖的都是约定俗成的或当地的风俗来做人、做事,需要学习文明的知识来改变自己,武装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内涵意蕴丰富含蓄隽永
《乡土中国》展现出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中国。通过对乡土中国现象的介绍,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乡土城镇化在中国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了在转变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变化,中国农村就应该转变乡村的生产方式,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让所有乡村的村民都可以跟上城镇化的步伐,在发展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同时很多历史遗存下来的问题也需要被解决,要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使乡村人们的素质可以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在推进乡土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打造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来保留乡土气息,呈现乡村面貌,同时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乡村人们的归宿感。
《乡土中国》运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相比较的方式陈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表面是在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简介,但实际目的是在探究中国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土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風格是怎样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作者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审视了社会,分析了社会结构,形成了自己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形象鲜明的比喻,大量的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社会。在对社会现象和理论进行探究时,作者在观察中受到了启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能够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阐述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功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获得了很多有关乡土中国的认知,能够在阅读中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反思和探究,形成具有中国乡土社会的自我认识和理解。
阅读中要尝试理解作者所应用的对比,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来更清楚地感受中国的乡土特色。例如在《家族》中作者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型社群与事业型社群的不同,在比较中更清楚地展示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个典型特点。同时在阅读中,要通过前后联系的方式来循序渐进地感受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色。作者在写作中通过相互渗透,前后联系的方式把中国社会的乡土特点表达得清楚明了。前后联系地去阅读会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了解,感受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
总之, 《乡土中国》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典型的人物以及意蕴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中国的典型特点。中国的地理、政治、法律等都具有中国的特点,中国人会遵守各种规则,维护自己的权利,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和安定生活。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中做人、做事会慢慢地受到教育和感化,学会按照中国习惯的礼仪和道德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一种社会文明,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环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中国人生活在乡土社会或受此影响的环境中,就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体会并感受到中国文化,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会文.《乡土中国》的阅读策略及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2]顾倩.《乡土中国》阅读策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语文建设,2019,24.
[3]曲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语文阅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24.
[4]魏萃菲.《乡土中国》阅读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