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程的理论梳理,探索性地提出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活动课;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1-01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左右,他们普遍存在着极度、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因而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日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在所在社区做出贡献。
然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一面,而较少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问题教育,更多地去处理抑郁、考试焦虑、孤独症等学生心理问题。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成功转向幸福教育,如何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将成为一个值得探讨而思考的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届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
谢尔顿和劳拉金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1\]。
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如何发现并利用青少年的个人特长(积极优势)、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积极情绪)、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关系)、如何从灾难与挫折中重生(积极应对)、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以实现目标(积极成长)以及如何创造一个快乐的学校环境(积极组织)等六大新兴主题。\[2\]
二、团体心理活动课概述
团体心理活动课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的,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团体心理活动课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内,有政府部门制定的教育大纲、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团体心理活动课程在活动的计划、活动的师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的设施和场地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易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关于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我国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华芳英认为,心理活动课主要是根据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系列学生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3\]方双虎认为: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方式。\[4\]
团体心理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围绕着某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心理活动。团体心理活动课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圆圈,一群人坐在一起,在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感悟,相互促进,使参与者在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产生了积极的改变,使自己更加适应、更加快乐、更加健康、更加和谐。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活动课相结合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正在成为心理学迈入21世纪之后的新兴运动,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团体心理活动课形式活泼,实效突出,将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积极心理学和团体心理活动课正在成为两个热门词汇,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活动课代表了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
然而,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播主要是以讲座或授课的方式传播,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且不利于中小学学生理解与吸收;而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施行有时仅仅存在于游戏本身,内容较为空洞,不利于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到启发,有所思考。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团体心理活动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积极心理学理念溶于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中,将二者的优势互相结合,劣势互相弥补,扬长避短。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活动课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加生动,团体心理活动课更有内涵,必将赢得中小学教师、学生的喜爱,成为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新趋势。
参考文献:
\[1\]Sheldon K.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56):56-57.
\[2\]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28-31.
\[3\]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
\[4\]李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征和教师资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12).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活动课;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1-01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左右,他们普遍存在着极度、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因而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日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在所在社区做出贡献。
然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一面,而较少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问题教育,更多地去处理抑郁、考试焦虑、孤独症等学生心理问题。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成功转向幸福教育,如何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将成为一个值得探讨而思考的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届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
谢尔顿和劳拉金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1\]。
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如何发现并利用青少年的个人特长(积极优势)、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积极情绪)、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关系)、如何从灾难与挫折中重生(积极应对)、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以实现目标(积极成长)以及如何创造一个快乐的学校环境(积极组织)等六大新兴主题。\[2\]
二、团体心理活动课概述
团体心理活动课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的,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团体心理活动课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内,有政府部门制定的教育大纲、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团体心理活动课程在活动的计划、活动的师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的设施和场地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易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关于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我国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华芳英认为,心理活动课主要是根据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系列学生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3\]方双虎认为: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方式。\[4\]
团体心理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围绕着某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心理活动。团体心理活动课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圆圈,一群人坐在一起,在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感悟,相互促进,使参与者在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产生了积极的改变,使自己更加适应、更加快乐、更加健康、更加和谐。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活动课相结合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正在成为心理学迈入21世纪之后的新兴运动,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团体心理活动课形式活泼,实效突出,将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积极心理学和团体心理活动课正在成为两个热门词汇,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活动课代表了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
然而,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播主要是以讲座或授课的方式传播,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且不利于中小学学生理解与吸收;而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施行有时仅仅存在于游戏本身,内容较为空洞,不利于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到启发,有所思考。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团体心理活动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积极心理学理念溶于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中,将二者的优势互相结合,劣势互相弥补,扬长避短。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活动课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加生动,团体心理活动课更有内涵,必将赢得中小学教师、学生的喜爱,成为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新趋势。
参考文献:
\[1\]Sheldon K.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56):56-57.
\[2\]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28-31.
\[3\]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
\[4\]李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征和教师资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