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完善和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活化。
一、课程目标三维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作为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三者之间是相互孤立的还是具有某种联系?这需要我们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知识、方法、情感,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然而,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问题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而情感更是受现时的教学场景所影响,受具体的感官刺激所左右。因此,由于知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易于把握,属"显性"目标。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常都是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绝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机交织、水乳交融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同样一个知识点,任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然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却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正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的那样“像‘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教学片段,就存在着以下各种不同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等等。这些多维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共存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物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②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③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④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⑤ 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⑥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学方式的考虑,也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的先行者。“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兴趣,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方法,尚属破天荒之举”。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像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目标三维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作为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三者之间是相互孤立的还是具有某种联系?这需要我们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知识、方法、情感,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然而,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问题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而情感更是受现时的教学场景所影响,受具体的感官刺激所左右。因此,由于知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易于把握,属"显性"目标。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常都是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绝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机交织、水乳交融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同样一个知识点,任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然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却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正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的那样“像‘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教学片段,就存在着以下各种不同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等等。这些多维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共存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物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②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③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④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⑤ 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⑥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学方式的考虑,也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的先行者。“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兴趣,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方法,尚属破天荒之举”。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像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