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显性语言。其话题结构可以分为英语式话题和悬垂式话题。悬垂式话题结构中,句首名词短语与动词后论元可以具有一种“上下位”语义关系。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探讨此类汉语悬垂式话题结构:(1)话题名词短语具有特征指称性质,述语中名词短语则具有个体指称性质;(2)两个短语形成局域上不稳定结构,缺少标签。为了获得标签,NP移位,形成悬垂话题结构。
关键词:悬垂话题;最简方案;合并;标签
1、引言
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显性语言。一般来说,汉语的话题结构可以分为英语式话题和悬垂式话题:
(1)a. 语言学,李四喜欢。
b. 语言学,李四喜欢句法学。
处于话题位置的名词短语往往具有有定性,无定名词短语通常不能出现在话题位置。同时,英语式话题结构的述语中允许出现复指代词,如“张三,李四喜欢他。”Shyu(1992)認为汉语的英语式话题结构经由非论元移位生成;Shi(1992)认为,悬垂类话题也经由移位生成:
基于此,Huang(2009)认为汉语悬垂式话题结构可由基础生成。韩景泉和潘海华(2008)进一步提出,汉语悬垂话题基础生成于句首位置,由述语中的语义变量允准,如“张三,死了父亲。”
从语义上来说,悬垂式话题和述语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如“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在汉语悬垂话题结构中,存在一种上下位语义关系的结构,如“水果,我喜欢香蕉。”这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话题和述语中名词短语通常构成主谓关系。
基于语义诠释依赖层级关系的假设,本文将运用最简模型,分析此类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本文认为:(1)话题名词短语具有特征指称性质,述语中名词短语则具有个体指称性质;(2)两个短语首先进行合并,形成局域上不稳定结构,缺少标签。为了获取标签,特征指称名词短语移位到话题位置。
2、最简模型
生成语法的标准范式是基于短语结构,被称为短语结构语法或X标阶理论。这种分析范式基于乔姆斯基提出的转写规则“VP V NP”。层级结构被认为是语言成分之间更为基本的关系,同一层级的成分具有一个标签:(1)句法规则按照层级结构运行;(2)语义诠释依据层级关系。乔姆斯基指出,语义诠释不依赖线性顺序。
乔姆斯基在原有的理论模式下,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总称为“最简方案”。最简方案主要围绕语言学的经济问题,其有两个主要的研究目标:一、简化语言学理论;二、探究语言如何以简单的操作方式运作。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生成语法对结构的理解与分析再次发生了变化。最简方案的指导思想是著名的“包含条件”,即句法推导不再引入新的符号。最简方案采用“光杆短语结构”构建层级结构,其构建短语可以分为三步:组合不同的成分、标签组合、形成线性序列。乔姆斯基提出,短语结构语法可以被更为简洁的操作“合并”替代。合并的基本原理是将两个句法成分合并为一个集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层级结构、完成转换操作。合并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外部合并和内部合并。
3、(上下位)悬垂话题结构的句法分析
生成语法认为层级决定线性序列和语义诠释。基于这一基本假设,本文认为,(上下位)悬垂话题结构中,话题的原始句法位置不是在左边缘或句首,而是与述语中的DP首先进行合并,形成一种主谓关系;同时,两者构成一个局部不稳定结构,无法获得标签。为了获取标签,特征指称名词短语移位,形成悬垂式话题结构。
在(上下位)悬垂话题结构中,话题名词短语具有特征指称性质,充当属性谓语;述语中名词短语则具有个体指称性质。两者往往构成主谓关系,说明解释述语中的名词短语的特征。“水果,我喜欢香蕉”中,“水果”可用以陈述说明“香蕉”的特征。同时,汉语中的属性谓语可以被“很”修饰,我们可以说“香蕉很水果”,而不能说“水果很香蕉”。
特征指称和个体指称的区分,一方面符合潘海华提出的允准条件和解释条件,即话题和述语中名词短语形成主谓关系。另一方面,这一区分也符合Higginbotham(1995)提出的“ -binding”原则。 -binding是指名词关于中包含的变量x不是受到单个D约束,而是整个DP约束,产生主谓关系解读。比如,“水果,我喜欢香蕉”中,“水果”包含很多变量,而整个DP“香蕉”约束这一变量,产生“香蕉是水果的一种”的解读。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于,处于话题位置的名词短语,一般不具有被回指性。通常来说,只有述语中的名词短语可以被语篇中的代词回指:
(2)a. 水果,我喜欢香蕉。这很好吃。
b. *水果,我喜欢香蕉。这很好吃。
(2)中的例子,只有当“这”回指“香蕉”时才成立,而当回指“水果”时则不成立。
4、结语
众所周知,汉语悬垂式话题结构的生成一直是理论语言学分析的热点问题。基于语义诠释依赖层级关系的假设,本文运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认为汉语悬垂话题结构中两个名词短语首先进行合并。根据多一致性操作规则,两个名词短语可以在同一位置获得相同的结构格。然而,两个名词短语具有相对独立性,形成局域上不稳定的结构,即处于同一层级,却无法获得标签。为了获取标签,进而得到题元解读,具有特征属性的名词短语进行移位,形成悬垂式话题结构。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5.
[2]Huang,C. -T. J., Li, Y-H. A. & Y. Li. The Syntax of Chine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Higginbotham, James. On semantics. Linguistic Inquiry,1985.
[4]Shi,D.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J].Language,2000.
[5]韩景泉、潘海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
[6]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 中国语文,2002.
[7]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中国语文,2008.?
[8]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机构和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昂锐(1994.2-),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句法学、语义学。
关键词:悬垂话题;最简方案;合并;标签
1、引言
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显性语言。一般来说,汉语的话题结构可以分为英语式话题和悬垂式话题:
(1)a. 语言学,李四喜欢。
b. 语言学,李四喜欢句法学。
处于话题位置的名词短语往往具有有定性,无定名词短语通常不能出现在话题位置。同时,英语式话题结构的述语中允许出现复指代词,如“张三,李四喜欢他。”Shyu(1992)認为汉语的英语式话题结构经由非论元移位生成;Shi(1992)认为,悬垂类话题也经由移位生成:
基于此,Huang(2009)认为汉语悬垂式话题结构可由基础生成。韩景泉和潘海华(2008)进一步提出,汉语悬垂话题基础生成于句首位置,由述语中的语义变量允准,如“张三,死了父亲。”
从语义上来说,悬垂式话题和述语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如“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在汉语悬垂话题结构中,存在一种上下位语义关系的结构,如“水果,我喜欢香蕉。”这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话题和述语中名词短语通常构成主谓关系。
基于语义诠释依赖层级关系的假设,本文将运用最简模型,分析此类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本文认为:(1)话题名词短语具有特征指称性质,述语中名词短语则具有个体指称性质;(2)两个短语首先进行合并,形成局域上不稳定结构,缺少标签。为了获取标签,特征指称名词短语移位到话题位置。
2、最简模型
生成语法的标准范式是基于短语结构,被称为短语结构语法或X标阶理论。这种分析范式基于乔姆斯基提出的转写规则“VP V NP”。层级结构被认为是语言成分之间更为基本的关系,同一层级的成分具有一个标签:(1)句法规则按照层级结构运行;(2)语义诠释依据层级关系。乔姆斯基指出,语义诠释不依赖线性顺序。
乔姆斯基在原有的理论模式下,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总称为“最简方案”。最简方案主要围绕语言学的经济问题,其有两个主要的研究目标:一、简化语言学理论;二、探究语言如何以简单的操作方式运作。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生成语法对结构的理解与分析再次发生了变化。最简方案的指导思想是著名的“包含条件”,即句法推导不再引入新的符号。最简方案采用“光杆短语结构”构建层级结构,其构建短语可以分为三步:组合不同的成分、标签组合、形成线性序列。乔姆斯基提出,短语结构语法可以被更为简洁的操作“合并”替代。合并的基本原理是将两个句法成分合并为一个集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层级结构、完成转换操作。合并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外部合并和内部合并。
3、(上下位)悬垂话题结构的句法分析
生成语法认为层级决定线性序列和语义诠释。基于这一基本假设,本文认为,(上下位)悬垂话题结构中,话题的原始句法位置不是在左边缘或句首,而是与述语中的DP首先进行合并,形成一种主谓关系;同时,两者构成一个局部不稳定结构,无法获得标签。为了获取标签,特征指称名词短语移位,形成悬垂式话题结构。
在(上下位)悬垂话题结构中,话题名词短语具有特征指称性质,充当属性谓语;述语中名词短语则具有个体指称性质。两者往往构成主谓关系,说明解释述语中的名词短语的特征。“水果,我喜欢香蕉”中,“水果”可用以陈述说明“香蕉”的特征。同时,汉语中的属性谓语可以被“很”修饰,我们可以说“香蕉很水果”,而不能说“水果很香蕉”。
特征指称和个体指称的区分,一方面符合潘海华提出的允准条件和解释条件,即话题和述语中名词短语形成主谓关系。另一方面,这一区分也符合Higginbotham(1995)提出的“ -binding”原则。 -binding是指名词关于中包含的变量x不是受到单个D约束,而是整个DP约束,产生主谓关系解读。比如,“水果,我喜欢香蕉”中,“水果”包含很多变量,而整个DP“香蕉”约束这一变量,产生“香蕉是水果的一种”的解读。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于,处于话题位置的名词短语,一般不具有被回指性。通常来说,只有述语中的名词短语可以被语篇中的代词回指:
(2)a. 水果,我喜欢香蕉。这很好吃。
b. *水果,我喜欢香蕉。这很好吃。
(2)中的例子,只有当“这”回指“香蕉”时才成立,而当回指“水果”时则不成立。
4、结语
众所周知,汉语悬垂式话题结构的生成一直是理论语言学分析的热点问题。基于语义诠释依赖层级关系的假设,本文运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认为汉语悬垂话题结构中两个名词短语首先进行合并。根据多一致性操作规则,两个名词短语可以在同一位置获得相同的结构格。然而,两个名词短语具有相对独立性,形成局域上不稳定的结构,即处于同一层级,却无法获得标签。为了获取标签,进而得到题元解读,具有特征属性的名词短语进行移位,形成悬垂式话题结构。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5.
[2]Huang,C. -T. J., Li, Y-H. A. & Y. Li. The Syntax of Chine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Higginbotham, James. On semantics. Linguistic Inquiry,1985.
[4]Shi,D.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J].Language,2000.
[5]韩景泉、潘海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
[6]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 中国语文,2002.
[7]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中国语文,2008.?
[8]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机构和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昂锐(1994.2-),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句法学、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