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京市江宁区,有一种工艺制品,叫做金箔工艺品。江宁是金箔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一块厚重的金锭经过几万次的捶打,幻化成片片柔滑光亮的金箔,轻如鸿毛,软如绸缎,薄如蝉翼。金箔为人类装点着华丽的生活,将金箔粘贴在墙壁上,便是所谓的“金碧辉煌”。金箔工艺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品,这个传统工艺的背后,是一代代手艺人执著的坚守并不断创新。
而江宁区的德育,就如同这片大地孕育的金箔手艺。德育工作的开展如同金箔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需慢慢地打造、雕琢;教育人拥有的德育情怀就如同金箔手艺人对这项手艺执著的坚守与探索。不过德育这项“手艺”比金箔制作要求更严格、更细致,它是全员出动、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推进。它的理论不断创新,它的工作机制更健全,它的育人模式更丰富。
把握时代脉搏,推进德育创新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要赢得主动,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推进德育创新。
学校德育是主体参与的德育。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因此,德育必须摒弃“高大全”的德育目标,远离“假大空”的德育活动,使全体学生由德育的边缘走向德育的中心,由德育的客体变为主体,由德育活动的旁观者成为德育活动的实践者、体验者,使学校德育真正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
学校德育是珍爱生命的德育。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曾说:“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学校德育应当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尊重、珍爱、欣赏和敬畏;引领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教会学生远离意外伤害,学会自我救护;尊重他人权利,维护集体利益;善待自然生物,保护生态环境。
学校德育是走向生活的德育。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德育内容及开展的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需求。但学校德育又不能简单地还原学生的生活,而应当是对学生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潜能的最大限度发展,引领学生主动、快乐地生活,理智、有创意地生活。
学校德育是全员育人的德育。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校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成为学生生活的楷模;应当引领学生参加愉悦身心的活动,激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教益;应当通过不间断的“点拨”和“告诫”,引导学生自我矫正,修正不足,战胜挫折,走向成功。学生的成长还需要家庭的精心呵护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家校联动,实现合作育人。
学校德育是面向全体的德育。人的智慧是多元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肢体动觉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自然观察智慧,构成学生才智世界的“七彩阳光”。多元智慧,多样人生;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堪造就的“良材”,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开发自身潜能,发挥“材质”极限,使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优化工作机制,强化专业引领
有效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优化德育工作机制,实现德育工作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发挥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我们修订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方案和评估细则,每年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一次德育工作的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评比先进学校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积极开展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在每年一度的全区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给予表彰。同时大力提高班主任津贴发放标准,加大对优秀班主任的奖励力度。
建立健全德育专业化的引领制度。为了引领德育工作者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我区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德育研究室,抽调经验丰富、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理论功底的德育工作者担任德育研究员,专门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同时,在全市又率先建构了“德育带头人”的评选机制,下发了《江宁区“德育带头人”“德育骨干”评选办法》,引领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从事班级管理、团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德育管理与研究的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区已进行了三届“德育带头人”的评选,共评出德育带头人150名,每人每月给予专项津贴200元。
建立班集体建设制度。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组织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制度环境。充满生命活力的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展示每个成员独特价值和个性的舞台。多年来,我们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为此,我们积极推出了《江宁区中小学班集体建设实施意见》,制订江宁区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先进班集体评比标准,并通过现场展示、典型引领等方式,在全区逐步推开,以全面提升我区班级管理水平,为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江宁高级中学熊代厚老师潜心研究班级管理工作,将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来的经验汇编成书—《守望成长》,把一位班主任守望成长、守望教育的真实写照奉献给了大家,为班主任工作增添了爱的底色。
丰富育人模式,彰显德育魅力
几年来,我们不断总结我区德育工作业已形成的特色和经验,不断丰富育人模式,以期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彰显德育的魅力。
活动育德—构建以活动为载体的养成教育模式
学校依托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通过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承载育人的功能,使学生的良好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得以养成。
活动育德,对学生而言,是亲身体验、经历、感受,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教育;对教师而言,更多的是策划与指导。活动育德的核心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生活世界。这种内心体验的积聚,内化为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竹山中学、天景山小学、谷里小学等学校通过开展体验式主题班会、野外穿越、少年军校、安全体验馆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一次自内而外的内心情感体验,经历一次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铜井小学、上元小学等学校通过“学校技能岗、家务劳动岗、社会服务岗”以及“按需设岗、由事定岗;技能设岗、竞争上岗;按人设岗、轮流换岗”等方式,积极开展育人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体验、得到锻炼、受到教育。秦淮中学、淳化中学、上峰中学、东山外国语学校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通过竞争上岗、任期考核、轮流换岗,实行班级部门化、学生公约化管理以及班级值周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并在自主管理中丰富体验,实现自我发展。
此外,禄口小学、百家湖小学、实验小学积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家庭”等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育人教书、读书做人”的特色,提升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文化素养。铜山小学、科学园小学、上坊小学、土桥小学组织开展科技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设想,勇敢实践,密切人际交往,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
文化育德—构建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
教育需要文化来滋养。江宁高级中学、天印高级中学、翠屏山小学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省市实验小学、示范初中、星级高中的创建,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百家湖中学、东山小学围绕班级形象设计和学生群体的个性追求,着力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班级文化。班徽、班花、班歌、班训由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进行设计,体现了学生们的成长愿望和价值追求;小小图书角、图书橱、生物角、知识角为学生了解课外知识提供了“窗口”;大家轮流在“小小气象站”公布今日气象,提醒同学们注意天气变化;“才艺大比拼”—展示的是学生们引以为豪的作品,包括优秀作文、书法绘画作品等;“飞扬的青春”—抒写的是同学们青春的激情,展现的是同学们青春的风采;“心得感想区”—供学生把当天所学的心得与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画出来,与同学分享……
课程育德—构建以德育课程为主渠道的道德学习模式
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书”的同时更关注“育人”,注重发挥课程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专业教师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系统的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及思想政治课;班主任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是活动化的主题班会课;学科教师则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教育水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从而汇聚、提炼和彰显学校德育亮点。校本课程的实施,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千校千面”的良好格局。
上元小学构建了一个从品德课程出发,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课内外整合的德育模式,即“德育大课堂”。在课内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践行道德的平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中“躬行践履”。
临江高级中学针对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编写了《心灵成长十堂课》校本课程,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学生,使他们找到自信,防止他们因隐性伤害而对社会和自己失去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评价育德—构建以多元评价为导向的激励教育模式
构建各种形式的学生自评、同学(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一系列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定位上,将评价作为改善教师的指导、改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过程化、多样化(主体、角度、尺度)和质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不是只重视活动结果的验收式评价,而是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等等。在评价的原则上,坚持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知情意行结合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差异原则。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成长资料袋、学生作品分析等。上元小学、竹山中学的“新三好”评价,实验小学的“三卡”评价,东山小学的“七色花”评价,科学园小学的“五星争章”等展示性评价模式,全面营造了一个竞争、合作、创新的评价氛围,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形成了人人奋进、个个争先的良性竞争机制。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得以认可。
德育是化育心灵的事业,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人生的追求。用真心与爱心守护德育这项“手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求,江宁的学校德育一定能充满灵气和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
【潘章华,江宁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富平,江宁区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姜书勤,江宁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子恩
而江宁区的德育,就如同这片大地孕育的金箔手艺。德育工作的开展如同金箔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需慢慢地打造、雕琢;教育人拥有的德育情怀就如同金箔手艺人对这项手艺执著的坚守与探索。不过德育这项“手艺”比金箔制作要求更严格、更细致,它是全员出动、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推进。它的理论不断创新,它的工作机制更健全,它的育人模式更丰富。
把握时代脉搏,推进德育创新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要赢得主动,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推进德育创新。
学校德育是主体参与的德育。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因此,德育必须摒弃“高大全”的德育目标,远离“假大空”的德育活动,使全体学生由德育的边缘走向德育的中心,由德育的客体变为主体,由德育活动的旁观者成为德育活动的实践者、体验者,使学校德育真正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
学校德育是珍爱生命的德育。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曾说:“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学校德育应当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尊重、珍爱、欣赏和敬畏;引领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教会学生远离意外伤害,学会自我救护;尊重他人权利,维护集体利益;善待自然生物,保护生态环境。
学校德育是走向生活的德育。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德育内容及开展的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需求。但学校德育又不能简单地还原学生的生活,而应当是对学生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潜能的最大限度发展,引领学生主动、快乐地生活,理智、有创意地生活。
学校德育是全员育人的德育。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校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成为学生生活的楷模;应当引领学生参加愉悦身心的活动,激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教益;应当通过不间断的“点拨”和“告诫”,引导学生自我矫正,修正不足,战胜挫折,走向成功。学生的成长还需要家庭的精心呵护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家校联动,实现合作育人。
学校德育是面向全体的德育。人的智慧是多元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肢体动觉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自然观察智慧,构成学生才智世界的“七彩阳光”。多元智慧,多样人生;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堪造就的“良材”,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开发自身潜能,发挥“材质”极限,使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优化工作机制,强化专业引领
有效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优化德育工作机制,实现德育工作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发挥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我们修订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方案和评估细则,每年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一次德育工作的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评比先进学校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积极开展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在每年一度的全区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给予表彰。同时大力提高班主任津贴发放标准,加大对优秀班主任的奖励力度。
建立健全德育专业化的引领制度。为了引领德育工作者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我区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德育研究室,抽调经验丰富、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理论功底的德育工作者担任德育研究员,专门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同时,在全市又率先建构了“德育带头人”的评选机制,下发了《江宁区“德育带头人”“德育骨干”评选办法》,引领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从事班级管理、团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德育管理与研究的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区已进行了三届“德育带头人”的评选,共评出德育带头人150名,每人每月给予专项津贴200元。
建立班集体建设制度。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组织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制度环境。充满生命活力的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展示每个成员独特价值和个性的舞台。多年来,我们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为此,我们积极推出了《江宁区中小学班集体建设实施意见》,制订江宁区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先进班集体评比标准,并通过现场展示、典型引领等方式,在全区逐步推开,以全面提升我区班级管理水平,为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江宁高级中学熊代厚老师潜心研究班级管理工作,将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来的经验汇编成书—《守望成长》,把一位班主任守望成长、守望教育的真实写照奉献给了大家,为班主任工作增添了爱的底色。
丰富育人模式,彰显德育魅力
几年来,我们不断总结我区德育工作业已形成的特色和经验,不断丰富育人模式,以期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彰显德育的魅力。
活动育德—构建以活动为载体的养成教育模式
学校依托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通过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承载育人的功能,使学生的良好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得以养成。
活动育德,对学生而言,是亲身体验、经历、感受,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教育;对教师而言,更多的是策划与指导。活动育德的核心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生活世界。这种内心体验的积聚,内化为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竹山中学、天景山小学、谷里小学等学校通过开展体验式主题班会、野外穿越、少年军校、安全体验馆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一次自内而外的内心情感体验,经历一次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铜井小学、上元小学等学校通过“学校技能岗、家务劳动岗、社会服务岗”以及“按需设岗、由事定岗;技能设岗、竞争上岗;按人设岗、轮流换岗”等方式,积极开展育人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体验、得到锻炼、受到教育。秦淮中学、淳化中学、上峰中学、东山外国语学校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通过竞争上岗、任期考核、轮流换岗,实行班级部门化、学生公约化管理以及班级值周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并在自主管理中丰富体验,实现自我发展。
此外,禄口小学、百家湖小学、实验小学积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家庭”等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育人教书、读书做人”的特色,提升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文化素养。铜山小学、科学园小学、上坊小学、土桥小学组织开展科技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设想,勇敢实践,密切人际交往,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
文化育德—构建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
教育需要文化来滋养。江宁高级中学、天印高级中学、翠屏山小学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省市实验小学、示范初中、星级高中的创建,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百家湖中学、东山小学围绕班级形象设计和学生群体的个性追求,着力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班级文化。班徽、班花、班歌、班训由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进行设计,体现了学生们的成长愿望和价值追求;小小图书角、图书橱、生物角、知识角为学生了解课外知识提供了“窗口”;大家轮流在“小小气象站”公布今日气象,提醒同学们注意天气变化;“才艺大比拼”—展示的是学生们引以为豪的作品,包括优秀作文、书法绘画作品等;“飞扬的青春”—抒写的是同学们青春的激情,展现的是同学们青春的风采;“心得感想区”—供学生把当天所学的心得与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画出来,与同学分享……
课程育德—构建以德育课程为主渠道的道德学习模式
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书”的同时更关注“育人”,注重发挥课程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专业教师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系统的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及思想政治课;班主任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是活动化的主题班会课;学科教师则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教育水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从而汇聚、提炼和彰显学校德育亮点。校本课程的实施,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千校千面”的良好格局。
上元小学构建了一个从品德课程出发,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课内外整合的德育模式,即“德育大课堂”。在课内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践行道德的平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中“躬行践履”。
临江高级中学针对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编写了《心灵成长十堂课》校本课程,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学生,使他们找到自信,防止他们因隐性伤害而对社会和自己失去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评价育德—构建以多元评价为导向的激励教育模式
构建各种形式的学生自评、同学(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一系列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定位上,将评价作为改善教师的指导、改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过程化、多样化(主体、角度、尺度)和质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不是只重视活动结果的验收式评价,而是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等等。在评价的原则上,坚持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知情意行结合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差异原则。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成长资料袋、学生作品分析等。上元小学、竹山中学的“新三好”评价,实验小学的“三卡”评价,东山小学的“七色花”评价,科学园小学的“五星争章”等展示性评价模式,全面营造了一个竞争、合作、创新的评价氛围,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形成了人人奋进、个个争先的良性竞争机制。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得以认可。
德育是化育心灵的事业,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人生的追求。用真心与爱心守护德育这项“手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求,江宁的学校德育一定能充满灵气和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
【潘章华,江宁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富平,江宁区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姜书勤,江宁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