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全国开始正式实施使用新版的语文教材,新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无疑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如何正确使用与解读新版的语文教材,并且使新版的语文教材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无疑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教师正确的使用语文教材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存在差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关注的并不是教材中本身价值,更多将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了对教材中所体现的“考试点”的解读上面。基于此,笔者试图以新版的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的对象,以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依据,节选新版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探讨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策略
一、新教材使用中“文本细读”的误区
1.文本解读偏离教学目标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教材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便是要拓展学生的阅读层面,因此每堂课“拓展”“迁移”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写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式的语文特色训练,成为每个学生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练习。基于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越来越缺少语文味道,学生的思维、情感被徘徊在文本之外,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那么一堂语文课确立的三维目标看似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是真实的语文课堂却脱离语文教学目标,这与语文教师文本细读策略有着必然的关系。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其厌烦的情绪。那如何将白求恩的形象还原给学生,并感受作者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进行多角度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另一个方面通过呈现大量材料对白求恩这个人进行充实。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以新课标的理念作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作为依据,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最终可以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本解读思维层次过于简单
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本的表达本身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多义性,这就决定了文本解读多重、多元、个体、个性的特征。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解读时候,忽视了文本这一特点。例如我们在进行《散步》《背影》等这一系列散文教学时候,往往只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进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说到文本解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于漪曾说过:“文本解读应从三个层次出发。第一层次,从文本的本身出发。第二层次,从文本的现实意义出发。第三个层次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出发。”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文本的第一层解读,即使第一层的文本解读也并未建立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之上。
二、 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1.教师转变角色
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一,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语文教材的读者。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作为一般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语文教师只有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对文本才会进行深入的解读,而不是站在一个师者,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只是寻找应试的能力训练点。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散步》时,教师仅仅是关注文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的重难点,而并不是作为一个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倘若语文教师将自己看作一般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进行解读,与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因此,教师以读者身份去细读文本时,不仅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还要用自身经历和感悟给其赋予属于你个人的印记。第二,教师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进行文本解读。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解读文本,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能力训练点,还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选择。因此,语文教师身份细读文本时要注意关注两個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本所有的内容,二是课本没有的内容。第三,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文本的解读。语文教育的目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以普通学生的身份细读文本是进行学情把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难度的重要前提。
2.立足文体特征对文本进行解读
笔者整理相关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发现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章无外乎小说、剧本、散文等。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忽视文体特征。即使某一部分老师重视文体特征,但是对文体特征的把握也是从文体的共性出发,很少关注到文体的个性特征。导致小说教学缺乏语文味。例如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候,这篇小说再现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如何不丧失对文本的肢解。笔者认为在关注文体特征的过程中,通过把握语言特色,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小说学习。
三、小结
目前,许多学生对课文阅读还习惯于“浅尝辄止”,缺乏对文本的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尚未在字里行间读出深意。在课堂上,教师如何转换角色,通过运用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文本开展心灵上的“对话”,实现多种维度视角下文本细读,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策略
一、新教材使用中“文本细读”的误区
1.文本解读偏离教学目标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教材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便是要拓展学生的阅读层面,因此每堂课“拓展”“迁移”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写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式的语文特色训练,成为每个学生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练习。基于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越来越缺少语文味道,学生的思维、情感被徘徊在文本之外,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那么一堂语文课确立的三维目标看似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是真实的语文课堂却脱离语文教学目标,这与语文教师文本细读策略有着必然的关系。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其厌烦的情绪。那如何将白求恩的形象还原给学生,并感受作者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进行多角度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另一个方面通过呈现大量材料对白求恩这个人进行充实。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以新课标的理念作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作为依据,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最终可以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本解读思维层次过于简单
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本的表达本身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多义性,这就决定了文本解读多重、多元、个体、个性的特征。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解读时候,忽视了文本这一特点。例如我们在进行《散步》《背影》等这一系列散文教学时候,往往只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进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说到文本解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于漪曾说过:“文本解读应从三个层次出发。第一层次,从文本的本身出发。第二层次,从文本的现实意义出发。第三个层次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出发。”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文本的第一层解读,即使第一层的文本解读也并未建立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之上。
二、 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1.教师转变角色
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一,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语文教材的读者。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作为一般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语文教师只有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对文本才会进行深入的解读,而不是站在一个师者,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只是寻找应试的能力训练点。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散步》时,教师仅仅是关注文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的重难点,而并不是作为一个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倘若语文教师将自己看作一般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进行解读,与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因此,教师以读者身份去细读文本时,不仅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还要用自身经历和感悟给其赋予属于你个人的印记。第二,教师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进行文本解读。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解读文本,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能力训练点,还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选择。因此,语文教师身份细读文本时要注意关注两個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本所有的内容,二是课本没有的内容。第三,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文本的解读。语文教育的目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以普通学生的身份细读文本是进行学情把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难度的重要前提。
2.立足文体特征对文本进行解读
笔者整理相关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发现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章无外乎小说、剧本、散文等。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忽视文体特征。即使某一部分老师重视文体特征,但是对文体特征的把握也是从文体的共性出发,很少关注到文体的个性特征。导致小说教学缺乏语文味。例如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候,这篇小说再现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如何不丧失对文本的肢解。笔者认为在关注文体特征的过程中,通过把握语言特色,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小说学习。
三、小结
目前,许多学生对课文阅读还习惯于“浅尝辄止”,缺乏对文本的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尚未在字里行间读出深意。在课堂上,教师如何转换角色,通过运用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文本开展心灵上的“对话”,实现多种维度视角下文本细读,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