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八反”里的医学
“八反”之说,是300多年前明末大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笑史》一书中载的:“夜不卧而昼睡;子不爱而爱孙;近事不记而记远事;哭无泪而笑有泪;近不见而远见;打却不痛,不打却痛;面白却黑,发黑却白;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此老人‘八反’也”。这些虽属笑话,但从医学角度分析,却不无科学道理。
夜不卧而昼睡:老年人大脑皮层抑制过慢,入睡困难,熟睡更困难,常失眠和睡眠不足,白天萎靡不振,因此“昼睡”以平衡大脑兴奋。
子不爱而爱孙:人步入老年,儿子已进入中青年,在社会行为和经济地位上将或已经取代自己,因而不免产生“老矣”、“儿大不由爹”的兴叹!对儿子逐渐由亲而近之变为敬而远之。而孙子,正好填补了这种失落感,因而倍感亲爱。
近事不记而记远事:老年人大脑萎缩,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记忆功能衰退,尤其近期记忆明显变差,因而丢东忘西,但长远记忆却保持完好,有的可数祖孙三代人的生辰八字,生动地讲述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这是过去的记忆在脑中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结果。
哭无泪而笑有泪:泪由泪腺分泌而来,精神刺激如悲哀、哭泣、激动时分泌增加。老人泪腺萎缩,对精神刺激反应迟钝,虽哭而泪腺分泌不多,处于干哭无泪的状态;泪之排出,靠结膜的毛细管作用,泪囊的弹性扩大与吸引力,将泪液引入泪囊,然后经鼻泪管排出体外。老人上述功能减弱,一旦笑逐颜开,眼睑收缩,大量泪液短时间挤入结膜囊内,而上述流通渠道排出不及,因而笑出泪来。
近不见而远却见:此即“老花”。老年人由于晶状体硬化,角膜变扁,屈光能力减弱,睫状体萎缩,睫状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失去调节作用,使近距离的物象不能聚集在视网膜上,从而近处视物困难;但从远方来的物像,则可聚集在视网膜上清楚成像,故而“近不见远却见”。
打却不痛,不打却痛:老年人大脑皮层萎缩,对疼痛冲动的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感觉迟钝,故"打却不痛";老人的骨与关节随年龄增加而发生退行性改变,骨刺增生压迫神经产生症状,即或没有外界刺激,也常发生疼痛。
面白却黑,发黑却白:老年人因毛细血管的退变,常在面部、头颈及手背等处出现褐色斑块,谓之“老年斑”。随年龄增加,皮肤变灰,失去光泽;而黑色的头发却因色素消失而逐渐变白。
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老人两大关节退行性变,间隙变窄,骨质增生,使伸曲活动受限,故“如厕不能蹲”;而脊柱的退行性变,椎间盘的变性或脱出,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互相靠近,不能弯腰作揖,故而“作揖却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今天人类的平均寿命已越来越高,老人“八反”现象将被推迟或该“反”不“反”,同时由于老年医学的研究,除确属正常衰老现象不可抗拒外,大部分经过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摘自《家庭中医药》文/许锦东)
举手甩手健康来
“举手功”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简易气功法,所谓“举手”,是指两手臂伸直,向身体两侧平举(手心方向不拘),不是向前平举,也不是向头顶的上方垂直而举。可站着举手,也可坐在椅子上;可盘腿举手,也可躺在板凳上。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无论哪种,只要时间一长,就会感到酸痛麻胀,但其妙处也正在此。
“甩手功”是由古代“达摩易筋经”演变而来,而“易筋”之意,使柔弱之筋变为强劲的筋,微病之筋变为强壮的筋,使有病者能慢慢痊愈,无病者能更健康。甩手运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甩手运动以空腹最好,次数多少无一定标准,视个人体力而定,每天有空就甩手,如能一次持续30分钟,效果更好,贵在坚持。
2.甩手时,身体要站直,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腿伸直,两脚脚趾稳固于地面,使下半身固定不动,两手的手指头同时搅动。
3.两臂向相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甩时要用点力气,以三分力量向前,而以七分力量向后,保持轻松動作,速度适中,不要太快,否则会产生厌倦感。初期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既可摆脱无聊,亦可使自己持之以恒。俗语说“手到擒来”,有空闲就自然而然地举手甩手,健康将会不约而至,手到寿来。
(摘自《糖尿病新世界》文/舒绢)
锻炼股四头肌
给膝关节“加油”
膝关节是全身所受重力作用最大的一个关节。膝关节的功能主要是屈和伸。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自觉行走时膝部无力,特别是由蹲位站立时更加明显,多和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有关。
股四头肌即大腿肌的前群,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肉,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所以锻炼股四头肌就等于给膝关节“加油”,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从而使膝关节更加灵活有力。
具体方法是:膝关节取伸直位,将股四头肌收缩,也就是绷紧大腿,片刻后放松,交替数十次,持之以恒,效果显著。锻炼时以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坚强与否为观察标准。
(摘自《家庭医生报》文/苏传胜)
“八反”之说,是300多年前明末大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笑史》一书中载的:“夜不卧而昼睡;子不爱而爱孙;近事不记而记远事;哭无泪而笑有泪;近不见而远见;打却不痛,不打却痛;面白却黑,发黑却白;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此老人‘八反’也”。这些虽属笑话,但从医学角度分析,却不无科学道理。
夜不卧而昼睡:老年人大脑皮层抑制过慢,入睡困难,熟睡更困难,常失眠和睡眠不足,白天萎靡不振,因此“昼睡”以平衡大脑兴奋。
子不爱而爱孙:人步入老年,儿子已进入中青年,在社会行为和经济地位上将或已经取代自己,因而不免产生“老矣”、“儿大不由爹”的兴叹!对儿子逐渐由亲而近之变为敬而远之。而孙子,正好填补了这种失落感,因而倍感亲爱。
近事不记而记远事:老年人大脑萎缩,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记忆功能衰退,尤其近期记忆明显变差,因而丢东忘西,但长远记忆却保持完好,有的可数祖孙三代人的生辰八字,生动地讲述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这是过去的记忆在脑中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结果。
哭无泪而笑有泪:泪由泪腺分泌而来,精神刺激如悲哀、哭泣、激动时分泌增加。老人泪腺萎缩,对精神刺激反应迟钝,虽哭而泪腺分泌不多,处于干哭无泪的状态;泪之排出,靠结膜的毛细管作用,泪囊的弹性扩大与吸引力,将泪液引入泪囊,然后经鼻泪管排出体外。老人上述功能减弱,一旦笑逐颜开,眼睑收缩,大量泪液短时间挤入结膜囊内,而上述流通渠道排出不及,因而笑出泪来。
近不见而远却见:此即“老花”。老年人由于晶状体硬化,角膜变扁,屈光能力减弱,睫状体萎缩,睫状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失去调节作用,使近距离的物象不能聚集在视网膜上,从而近处视物困难;但从远方来的物像,则可聚集在视网膜上清楚成像,故而“近不见远却见”。
打却不痛,不打却痛:老年人大脑皮层萎缩,对疼痛冲动的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感觉迟钝,故"打却不痛";老人的骨与关节随年龄增加而发生退行性改变,骨刺增生压迫神经产生症状,即或没有外界刺激,也常发生疼痛。
面白却黑,发黑却白:老年人因毛细血管的退变,常在面部、头颈及手背等处出现褐色斑块,谓之“老年斑”。随年龄增加,皮肤变灰,失去光泽;而黑色的头发却因色素消失而逐渐变白。
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老人两大关节退行性变,间隙变窄,骨质增生,使伸曲活动受限,故“如厕不能蹲”;而脊柱的退行性变,椎间盘的变性或脱出,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互相靠近,不能弯腰作揖,故而“作揖却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今天人类的平均寿命已越来越高,老人“八反”现象将被推迟或该“反”不“反”,同时由于老年医学的研究,除确属正常衰老现象不可抗拒外,大部分经过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摘自《家庭中医药》文/许锦东)
举手甩手健康来
“举手功”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简易气功法,所谓“举手”,是指两手臂伸直,向身体两侧平举(手心方向不拘),不是向前平举,也不是向头顶的上方垂直而举。可站着举手,也可坐在椅子上;可盘腿举手,也可躺在板凳上。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无论哪种,只要时间一长,就会感到酸痛麻胀,但其妙处也正在此。
“甩手功”是由古代“达摩易筋经”演变而来,而“易筋”之意,使柔弱之筋变为强劲的筋,微病之筋变为强壮的筋,使有病者能慢慢痊愈,无病者能更健康。甩手运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甩手运动以空腹最好,次数多少无一定标准,视个人体力而定,每天有空就甩手,如能一次持续30分钟,效果更好,贵在坚持。
2.甩手时,身体要站直,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腿伸直,两脚脚趾稳固于地面,使下半身固定不动,两手的手指头同时搅动。
3.两臂向相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甩时要用点力气,以三分力量向前,而以七分力量向后,保持轻松動作,速度适中,不要太快,否则会产生厌倦感。初期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既可摆脱无聊,亦可使自己持之以恒。俗语说“手到擒来”,有空闲就自然而然地举手甩手,健康将会不约而至,手到寿来。
(摘自《糖尿病新世界》文/舒绢)
锻炼股四头肌
给膝关节“加油”
膝关节是全身所受重力作用最大的一个关节。膝关节的功能主要是屈和伸。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自觉行走时膝部无力,特别是由蹲位站立时更加明显,多和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有关。
股四头肌即大腿肌的前群,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肉,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所以锻炼股四头肌就等于给膝关节“加油”,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从而使膝关节更加灵活有力。
具体方法是:膝关节取伸直位,将股四头肌收缩,也就是绷紧大腿,片刻后放松,交替数十次,持之以恒,效果显著。锻炼时以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坚强与否为观察标准。
(摘自《家庭医生报》文/苏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