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此前这两家公司并不十分知名,此次收购也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但随着对石油和中国问题极度敏感的美国政客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介入,原本简单的问题开始变的复杂起来,中海油此次海外竞购之旅从一开始就注定绝非坦途┉┉
今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正式向外界表明了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意向。可是,原定7月14日优尼科的10位董事会成员对“是否支持中海油的收购”进行的表决结果迟迟未公布,董事会议公开的消息,只简单提到了股东分红等常规事项。董事会时下的缄默,使得中海油收购之路再度扑朔迷离。
中海油出手并购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中海油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意并购优尼科,但中海油方面对此一直不置可否。事情在6月23日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中海油正式宣布向优尼科公司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此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
此前,美国雪佛龙公司也曾表示收购优尼科公司。中海油在此间称,以6月21日雪佛龙公司收市价计算,中海油的要约价比雪佛龙此前提出的收购价格高出约15亿美元。中海油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致优尼科公司董事长的信中强调指出,此要约是善意之举,并正在谋求与优尼科就交易达成共识。中海油所提交的并购要约符合优尼科公司提出的出售程序。
中海油表示,相信合并后的公司将在亚洲能源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并可以在中国液化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合并后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将比中海油提高一倍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将增加近80%,达约40亿桶油当量。优尼科目前已探明石油及天然气储量中约70%位于亚洲和里海地区。预计公司合并后油、气储量搭配将更趋均衡,即石油储量约占53%,天然气储量约占47%。
中海油介绍说,本次交易融资结构其具体资金来源包括:中海油自有现金30余亿美元;高盛财务伙伴有限公司和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提供的总计3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预计待交易完成时或完成后短期内,这笔贷款将转化成债券形式的长期债务融资;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60亿美元过桥贷款,预计待交易完成时或完成后短期内,这笔贷款将转化成定期贷款形式的长期债务融资;中海油大股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形式的贷款,金额为45亿美元,本次级债将被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考虑时认定为股权处理;中海油大股东提供的25亿美元的次级过桥融资,这笔贷款预计将在两年内以股票进行再融资。
优尼科公司的资源价值
由于此次并购涉及金额高达185亿美元,如果此次并购成功,这起交易将成为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傅成玉强调,虽然中海油的报价比雪佛龙要高15亿美元,但跟优尼科公司资源价值相比,这一价格并不算高。
市场分析人士也认为,相比优尼科目前超过170亿美元的市值,这一收购价格并不算高。埃克森收购美孚时,美孚市值为590亿美元,而埃克森的收购价格为740亿美元,高出其市值26%。
据悉,优尼科最具吸引力的资产是它在东南亚的潜在油气储量,尤其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天然气田。公开资料显示,优尼科在泰国的气田每天可产天然气2800万立方米,供应泰国全国约30%的发电用气。在印度尼西亚,优尼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液化天然气资产,而且尚未开发的储量巨大。另外,优尼科在墨西哥湾的深水油井、在里海地区参股的阿塞拜疆AIOC石油公司以及巴库-第比利斯-杰依汉输油管道,都被业界认为是“难得的优质资产”。
一条艰辛的收购之路
在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看来,获得优尼科董事会的支持并非难事。毕竟中海油曾是第一家提出收购计划的企业,并和优尼科有着多年合作的良好的关系。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傅成玉公开表示:对于优尼科董事会,我们是不担心的,我们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真正的风险在于美国政府和雪佛龙的提价。
事实证明,傅成玉的担心并非庸人自扰。自从中海油6月23日发出要约收购后,就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收购之路。从一开始,美国国会议员多次上书美国政府,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掌握核心深海技术”等种种手段对收购加以政治封杀,要求布什总统对交易进行审查。6月27日,52位众议员联名致信总统布什和财政部长斯诺,要求财政部的外国企业在美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严格审查中国政府在这一收购案中扮演的角色。美国政界的担心和介入无疑使得中海油竞购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为了化解美国决策者、舆论界的疑问和敌意,傅成玉6月27日正式致函美国国会,主动表示欢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收购交易进行审查,并于7月1日正式提议对交易提前审查。傅成玉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美国为什么担忧》的文章。6月29日,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将在8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对中海油与雪佛龙公司收购报价投票表决。至此,中海油的努力初见成效。
政治上的风险,使得中海油更加专注于和优尼科谈判,商讨应对出价做何种修改,以期望获得优尼科董事会的支持。
6月底,优尼科表示,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将会与中海油就18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事宜进行谈判。中海油随即响应,表示收购成功将保留优尼科大部分雇员,做出了不将美国国内生产的油气向中国出口的承诺。还提出如果监管机构要求,公司将出售优尼科的美国资产,同时还保证保留所有6600名优尼科员工的退休金福利。
中海油的努力似乎得到了优尼科的认可,7月7日,优尼科已经告知中海油,它将考虑撤回对雪佛龙165亿美元要约收购的支持,转而支持中海油185亿美元的要约收购,前提是中海油要承诺满足一系列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资产剥离要求和美国监管机构的其他要求。
在得到优尼科的有条件支持后,中海油为了7月14日优尼科董事会的决议,展开了冲刺。在中海油看来,挑战雪佛龙的雄心勃勃的努力有何种结果,优尼科董事会的决定将十分关键。
如果得不到董事会的支持,中海油将被迫提价,才能在8月10日股东大会上,说服优尼科的股东投票反对雪佛龙的收购提议。
到7月13日晚,优尼科董事会开会前夜。中海油再次召开董事会,对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要约进行一系列修改,并授权管理层在必要时提高竞购出价。要约修改包括几项措施,以满足优尼科提出的要求。
中海油人士表示:“我们必须将文件进行最后完善,把它们送交优尼科,然后等待结果。”同时,中海油还将把20亿美元存入第三方监管账户,用于交易失败时对优尼科进行补偿。而董事长傅成玉亦被授权,在原报价185亿美元的基础上,可提高3%,至190亿美元。
美国时间7月14日,优尼科召开董事会,10位董事会成员将对“是否支持中海油的收购”进行表决。在市场观察人士看来,这将成为本次收购的一个关键节点,董事会的决议将使中海油的竞购变得明朗。
对中海油来说,优尼科董事会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次收购故事的发展方向。如果获得该董事会支持,中海油将获得被推荐上股东大会的机会。在8月10日特别股东大会上,将与雪佛龙一决高下的机会。而得不到优尼科董事会的支持,中海油也不等于失去竞购的机会。其仍可根据美国证券法,向美国证监会提出申请,不通过董事会直接寻求股东支持,但竞购难度将大大增加。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董事会议公开的消息,对并购事宜不置一词。只是简单提到了股东分红等常规事项,使得市场观察人士大跌眼镜,一头雾水。北京时间7月15日中午,中海油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会议具体内容未对外透露。事态变化之快,令人感叹并购市场风云莫测。难怪中海油高层对优尼科董事会暂未能接受中海油报价感到震惊,并表示遗憾。优尼科董事会时下的缄默,使得中海油收购之路再度扑朔迷离。最终结果,恐怕只要到8月10日优尼科特别股东大会上才能见分晓。
七成美国人表示反对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6日披露,在中海油宣布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数天前,其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的说客,将一份关于中海油的竞购尝试和阻止达成这笔交易的可能性的情况说明书,交给了一位国会议员手下的工作人员。
6月24日,就在中海油宣布以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两天后,路易斯安那州民主党众议员威廉-杰斐逊向国会提交了一封信,要求布什政府的高级官员立即对中海油的竞购方案进行审查。
据悉,在对优尼科的争夺中,雪佛龙一度只是一个不情愿的竞购者,甚至在竞购初期,它差点输给了意大利的国家碳化氢公司“埃尼集团”。但是,雪佛龙目前却以数百万美元的游说费用,在华盛顿游说,以使优尼科的股东们相信,中海油提出的全现金收购案不值得他们冒险接受全面的规章和安全审查。
据报道,雪佛龙的说客包括著名专家和华盛顿的重量级人物,其中有:总统布什的主要资金筹集人韦恩·伯曼、众议院多数党(共和党)领袖汤姆·迪莱的前任立法主管德鲁-马洛尼、著名的税务说客肯思-基斯、前商务部长米基·坎特、贸易专家克劳德-冯特海姆和肯尼思-莱文森,以及克林顿政府的资深贸易官员戴维-马尔基克等人。
有观察人士认为,雪佛龙的努力很可能奏效。自中海油6月底披露竞购方案以来,就遇到了阻挠其实现目标的各种企图:一些参议员写信谴责中海油;一些众议员抗议中海油的竞购案;一项众议院决议要求对该方案进行国家安全方面的审查;众议院军事常设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就中国的意图发出警告等等。
此外,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计划,不仅让美国的国会议员们如临大敌,这种氛围也带给了美国民众。《华尔街日报》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将近3/4的受访者反对这笔收购交易。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计划被美国众议院看成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众议员们通过了议案,目的是阻止布什政府批准这笔收购交易。众议员们的观点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上星期四,《华尔街日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000多名受访者当中,73%的人表示“不喜欢”这笔可能达成的交易。
近日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华盛顿主持的一个讨论会上,演讲者们谈论的重点也是这一话题。但在那次讨论会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阿尔伯特·凯德尔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阻止这一交易实际上会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我们需要在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系统中和中国接触,以此作为推动我们国家军事安全的基石。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设立一个不作价系统来确保能源或其它稀有资源供应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创造一个环境,迫使中国也采取类似的态度。从国家军事安全的角度看,这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危险的。”
美国会议员的“中国过敏症”
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尚难有眉目之际,紧接着,又出了个科罗拉多州一家开采天然气的公司有意引进中国钻探机和开采人员,引起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发表反对言论的消息。这表明美国针对中美经济交往的“中国过敏症”大有日趋恶化之势。这不能不引起中美各方有识之士的严重关切。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过去10多年里,由于油气开采业的衰退,美国的天然气公司大量减员,而天然气钻探机不是被弃置不用,就是被卖到中国。但是,随着今年国际油气价格的大幅上涨,美国天然气开采业又重新兴旺起来。为了缓解劳动力和设备的严重不足,于是,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一家天然气开采商加拿大石油公司(EnCana Corp.)最近希望与中国企业合作,从中国引进人员与设备,共同开发科罗拉多西部的天然气矿区。
应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企业行为。而且,与中海油收购案相比,它也仅属于海外工程承包那一类,并无资产收购和产权转移性质。但这一行动依然招致美国国内的反对之声。例如,代表科州油气开采业所在地区的国会议员萨拉扎尔,就已经把这件事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等同起来。其理由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行动有中国政府背景,而这是对公平商业模式的破坏,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此案中并没有明显的“中国投资”行动,只有美国议员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
由此事件使人联想到最近发生另外一桩事,即当一家中国企业欲在加拿大采购油源时,立即遭致美国政府的强烈关注。联系到联想收购IBM的PC以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一系列投资活动,不难感到,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政府障碍。美国人设置障碍公开的理由不外乎两类,一类如萨拉扎尔的所谓“公平市场竞争”论,认为中国企业会破坏美国的公平商业模式;一类是“国家安全论”,即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会破坏美国的国家安全。
之所以美国政经两界的“中国过敏症”有日渐恶化之趋势,究其根源,主要是部分美国人的某种不正常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就是:要尽其所能地遏止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过敏症”美国不利。
首先,从中国方面而言。少数美国人的这种阴暗心理及其手段既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崛起产生遏止作用,也不会动摇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发展的坚定信心。按下葫芦浮起瓢,从中国企业在美国接二连三地开展收购活动中,也可以清晰地得到印证这一点。当然,这股抵制势力毕竟可能会加大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风险,其不利影响也是不容掉以轻心的。
其次,就美国方面而言。抵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历来是美国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并购对美国经济来说,总是起到 “创造性破坏”的作用。这一点,从19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收购活动中可以得到印证。与中国经济相比,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首先受益的是美国经济。
更何况,过去和今后,中国企业更多的合作伙伴有很多都是经营状况不佳的美国本土企业。因此,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将只能使美国企业、美国工人甚至美国经济受到损失。
总之,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市场发展,动辄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以一种不良的心态对待中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其结果将是作茧自缚,害人害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过敏症”可以休矣!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西方无需恐慌
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近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当今的中国已不仅是廉价的工作台和巨大的市场,而是世界上领先的经济大国之一。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是其在发展中迈出的第三步,是顺应全球化潮流。西方世界银行在亚洲的发言人彼得·斯蒂芬斯说:“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仍然认为,中国就像一件他们不得不应付的事。但仅仅试图从外部左右这个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民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是滑稽可笑的。这是彻头彻尾的幻想。”
该报文章还说,去年中国人宣布的外国收购项目总价为30亿美元,估计2005年的收购总价将达到23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要摊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计划上。
中国正进行自我调整。银行得到了数十亿美元的注资,严重的社会问题看来至少被认识到了。在中国盈利的外国投资者还不是很多,例如汽车工业不得不痛苦地修改高估的方案。但从长期看,逐渐增强的购买力十分诱人,中产阶层的人数将达到6亿,经济可能继续保持过去16年高达9%的增长率。而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及其持有的美国国债使之早已与西方拴在一起,以至于一旦北京坠落,西方也会一并被拉进深渊。
尽管中国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放眼海外,通过出口寻求利润。最鲜明的例子是纺织品。中国出口到欧盟的T恤衫从今年1月起增长了187%后,欧美重新开始限制进口。中国企业已占领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正步入第三阶段:收购西方企业。
中国人正自信地回归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得的位置,同时他们感到有必要寻找方法抵偿对西方企业开放国内市场带来的影响,而西方也愿意让中国发展,这三个因素促使中国人发起攻势。为得到千分之几的市场份额,西方给予中国发展援助并输出技术,明知专利会遭到剽窃却还是在中国进行生产,而且向北京献殷勤。
西方没理由恐慌,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不论中国人的收购是否会取得持久成功,起码它们很昂贵,因为中国人不得不支付“中国赏金”。此外,他们缺乏整合的经验。因此联想保留了IBM个人电脑部门的全部高级管理人员并让他们在纽约领导该部门——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