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虽然已经受到政府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但是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例如历史街区中原住居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住居民往往被外迁,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这一举措很明显是目光短浅之举,因为只有“留住”原住居民才有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进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留住”原住居民;可持续发展
1.历史街区概念的界定
历史街区,指的是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1]历史街区内不仅仅存在着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记载着承载真实历史事件,这些历史建筑在街区内具有一定比例,能在街区的整体风貌上有一定的体现;历史街区还承载着当今的生活,生活的真实性是作为历史街区存在和作为吸引物的一个前提,街区内存在的城市物质空间和形态是构成了街区生活的一个外在实体,而真正内在的是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生活形态和习惯。[2]
2.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现状与困境
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形式是很严峻的。虽然有的历史街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更新,城市景观与传统风貌较为完整,街区活力得到增强,经济得到增长,但街区中原有的凝聚了深厚情感的人际关系网络才是其最珍贵的场所精神之所在,同时也是街区复苏与生长的有利资源。一个没有了原始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的历史街区,经济发展得再好,也不过是打着“历史”招牌的“现代”街区而已,也就不可能有耐人寻味的、原汁原味的历史空间形态和文化生活。正如丽江古城,在不断强化的商业开发过程中,已逐渐丧失了其原始的人情风貌。
3.“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重要意义
(1)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作用
(2)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渐进式”更新的作用
(3)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留住原住居民有助于保证保护和更新措施得以实施
4.“留住”原住居民的措施研究
4.1 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提高居民自身素质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提供一些培训场所和专业教育就成为必须。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居民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自己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进而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注入无穷的活力,更为规划师解除了后顾之忧。但这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不懈的落实相关举措。
4.2 政府政策的推动
地方政府是社区居民合法權利的保障者和利益代表,社区居民的支持是政府旅游决策实施和执政业绩提升的前提。社区居民希望政府能执政为民、服务于民,对政府抱有较高预期。要想留住原住居民,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1)政府要代表和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2)政府要回避一些引起社区居民不满的行为,如政府官员的权利寻租等;(3)政府要想办法调解社区居民的过分要求;(4)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愿望要得到重视。只有这样原住居民才能得到实惠和受到重视,才会心甘情愿的做历史街区中的“东道主”,履行自己的义务。
4.3 规划策略关注“社区营造”——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为例
(1)进一步完善多主体介入——促进社区更新
从南锣鼓巷再生实践来看,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再生中,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公共物质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代表公共利益,执行公共职能,供给公共产品”,即政府应当在公共领域的建设中承担主导作用,如基础设施的改善、空间环境的整治,为其他主体参与可持续再生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对商业化的发展程度通过行政手段及政策制定等方式施加有效控制,促使居民成为街区内环境、院落及建筑可持续再生的主体,并进一步在居民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下,丰富空间的多样化特征。当前的直管公房营运机构在促进公房的整治更新、改善社区内的人口结构是有着重要作用的,但仍需拓展更多的参与渠道,可以积极尝试的如其他公共组织及企业团体,这样,有助于早日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以便各尽其能,弥补各自不足,协同促进街区的更新进程。[3]
(2)充分重视公共空间的恢复和构建——促进社区认同
在南锣鼓巷的再生实践中,一方面,对现存的公共空间尽可能都开展了积极性的保护,如延续主街两侧线性的居民活动场所的空间分布及活动主题,将现有的公共生活纳入到再生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南锣鼓巷街区曾经具有的、当前不复存在的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尽可能的予以恢复,同时根据当前尚有的一些历史遗存,开辟适宜规模的、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在街区内残存的民国北京水准点周边开辟停留、观赏及游憩空间等。通过上述再生措施,恢复、丰富和完善了南锣鼓巷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在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机会的同时,并力争使社区的公共生活达到最好的状态,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社区的自我认同及群体认同。[3]
(3)优化植入产业中当地居民的参与结构——促进社区发展
从从业人员的总体结构来看,本地居民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南锣鼓巷艺术品制作、动漫游戏、音乐乐器、文化演出等行业中,本地居民所占比重尚不足7%,境况堪忧。具有操作性的一个途径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投身于艺术品的制作与传播中,运用创意加入地方文化的内涵,做出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例如织品、服装、陶器等。同时让来这里观赏的游客欣赏创作的过程或者参与创作,将利于当地居民走出困境,并藉由这种方式开展社区网络构建,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具体到旅游服务产业,以旅游为动力的再生策略相对与既往的大拆大建改造来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为优化的、兼具温和及理性的方式,社区有可能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按照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有序更新。最重要的是产业的植入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样会使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处于良性循环之中。[3]
5.结语
历史街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是历史街区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丰富多样性的结果,破坏
了这种社会关系,实质上就是破坏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主体也应该重视原住居民的权益,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网络和适当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原住居民的积极性,同时主动规范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从而寻求促进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更为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与内城改造.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零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
[3] 戴林琳,盖世杰.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2008,9
关键词: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留住”原住居民;可持续发展
1.历史街区概念的界定
历史街区,指的是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1]历史街区内不仅仅存在着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记载着承载真实历史事件,这些历史建筑在街区内具有一定比例,能在街区的整体风貌上有一定的体现;历史街区还承载着当今的生活,生活的真实性是作为历史街区存在和作为吸引物的一个前提,街区内存在的城市物质空间和形态是构成了街区生活的一个外在实体,而真正内在的是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生活形态和习惯。[2]
2.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现状与困境
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形式是很严峻的。虽然有的历史街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更新,城市景观与传统风貌较为完整,街区活力得到增强,经济得到增长,但街区中原有的凝聚了深厚情感的人际关系网络才是其最珍贵的场所精神之所在,同时也是街区复苏与生长的有利资源。一个没有了原始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的历史街区,经济发展得再好,也不过是打着“历史”招牌的“现代”街区而已,也就不可能有耐人寻味的、原汁原味的历史空间形态和文化生活。正如丽江古城,在不断强化的商业开发过程中,已逐渐丧失了其原始的人情风貌。
3.“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重要意义
(1)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作用
(2)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渐进式”更新的作用
(3)留住原住居民对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留住原住居民有助于保证保护和更新措施得以实施
4.“留住”原住居民的措施研究
4.1 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提高居民自身素质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提供一些培训场所和专业教育就成为必须。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居民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自己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进而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注入无穷的活力,更为规划师解除了后顾之忧。但这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不懈的落实相关举措。
4.2 政府政策的推动
地方政府是社区居民合法權利的保障者和利益代表,社区居民的支持是政府旅游决策实施和执政业绩提升的前提。社区居民希望政府能执政为民、服务于民,对政府抱有较高预期。要想留住原住居民,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1)政府要代表和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2)政府要回避一些引起社区居民不满的行为,如政府官员的权利寻租等;(3)政府要想办法调解社区居民的过分要求;(4)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愿望要得到重视。只有这样原住居民才能得到实惠和受到重视,才会心甘情愿的做历史街区中的“东道主”,履行自己的义务。
4.3 规划策略关注“社区营造”——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为例
(1)进一步完善多主体介入——促进社区更新
从南锣鼓巷再生实践来看,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再生中,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公共物质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代表公共利益,执行公共职能,供给公共产品”,即政府应当在公共领域的建设中承担主导作用,如基础设施的改善、空间环境的整治,为其他主体参与可持续再生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对商业化的发展程度通过行政手段及政策制定等方式施加有效控制,促使居民成为街区内环境、院落及建筑可持续再生的主体,并进一步在居民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下,丰富空间的多样化特征。当前的直管公房营运机构在促进公房的整治更新、改善社区内的人口结构是有着重要作用的,但仍需拓展更多的参与渠道,可以积极尝试的如其他公共组织及企业团体,这样,有助于早日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以便各尽其能,弥补各自不足,协同促进街区的更新进程。[3]
(2)充分重视公共空间的恢复和构建——促进社区认同
在南锣鼓巷的再生实践中,一方面,对现存的公共空间尽可能都开展了积极性的保护,如延续主街两侧线性的居民活动场所的空间分布及活动主题,将现有的公共生活纳入到再生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南锣鼓巷街区曾经具有的、当前不复存在的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尽可能的予以恢复,同时根据当前尚有的一些历史遗存,开辟适宜规模的、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在街区内残存的民国北京水准点周边开辟停留、观赏及游憩空间等。通过上述再生措施,恢复、丰富和完善了南锣鼓巷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在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机会的同时,并力争使社区的公共生活达到最好的状态,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社区的自我认同及群体认同。[3]
(3)优化植入产业中当地居民的参与结构——促进社区发展
从从业人员的总体结构来看,本地居民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南锣鼓巷艺术品制作、动漫游戏、音乐乐器、文化演出等行业中,本地居民所占比重尚不足7%,境况堪忧。具有操作性的一个途径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投身于艺术品的制作与传播中,运用创意加入地方文化的内涵,做出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例如织品、服装、陶器等。同时让来这里观赏的游客欣赏创作的过程或者参与创作,将利于当地居民走出困境,并藉由这种方式开展社区网络构建,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具体到旅游服务产业,以旅游为动力的再生策略相对与既往的大拆大建改造来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为优化的、兼具温和及理性的方式,社区有可能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按照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有序更新。最重要的是产业的植入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样会使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处于良性循环之中。[3]
5.结语
历史街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是历史街区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丰富多样性的结果,破坏
了这种社会关系,实质上就是破坏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主体也应该重视原住居民的权益,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网络和适当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原住居民的积极性,同时主动规范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从而寻求促进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更为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与内城改造.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零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
[3] 戴林琳,盖世杰.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