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写到“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里用了个很贴切的比喻,经是织机上的纵线,纬是织机上的横线,织物的长度、宽度都是由纵线决定的,所以“经线”是“主干线”。它形象地说明了作文时“情感”的重要性:文是情的载体,情是文的灵魂,不能作情语又何来感人的好文章?该怎样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第一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大自然的欣赏与体验。一切美的东西都来源于自然,一切高尚的思想情操也都来源于对自然的感悟。
  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郊游活动——去一片香樟树林里聆听自然的声音。我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欣赏的、阳光的心态走进自然,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听一听,学生们兴致高涨。后来我在他们文章中,看到了自然赋予他们的灵气:有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伟大——香樟树到哪都能生长;有学生感悟到了自然的美妙——树香鸟语美妙无比;有学生感悟到进取精神的可贵——香樟树常年都是绿色的;有学生希望自己就是一棵正在成长的香樟树……
  事实证明:人本是自然蕴育而生,自然也应该放归于自然的沃土中汲取天地精华,取八方甘露,秀四季色彩。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第二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具体地说,就是爱生活、爱身边的人。
  很多初三学生都认为初三的生活是苦和累。为了引导他们去感悟生活,让学生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思想心存感激,抒发赞美之情,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眼中的色彩》,要求他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不能写别人都有的体验——苦和累,要认真思考初三生活中的新内涵,要写出有个性的感受。结果学生的感悟生动而有趣:初三生活是多彩的。
  爱生活还要爱你身边的人。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对父母、亲人的呵护和关爱,面对他们准备的喷香可口的饭菜、夜宵,面对他们整理的洁净的家园,我们要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心存感恩;面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真诚的点拨、指引,我们要虚心接受,心存感激;面对同学纯真的友谊,友好的帮助,我们要万分珍惜,心存感谢;面对那些为别人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人,我们要用行动去支持,用言语、文字去宣传等等。
  三、培养学生热爱书本的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第三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书本的热爱。我时常对学生们说,书是你们一生的必交的一个朋友,它不仅会背叛你而且还会使你终身受益。
  你在阅读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字是多么的美,情感是多么真切:朱自清《荷塘月色》、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饱蘸真情的写景,引起读者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而感人肺腑,使读者身临境而情感升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灌注了作者一泓深情而使讀者留恋不已;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者常常是挥泪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情真意切、泪珠涕零能感动帝王;还有《孔雀东南飞》、《窦娥冤》、普希金的悲剧、郁达夫的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名家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他们有“灵魂和经线 ”——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与好书为伴,从经典中汲取正向的、真切的情感,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了学生大量时间朗读课文第8段,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成诵,要从语言角度当堂讲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从比喻、排比修辞的角度赏析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一句,而且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把握得也很到位。这时,我要求学生做仿写练习,以“听雨(风……)”为内容仿照比喻句造句,进而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从生活或大自然中感悟哲理的小作文。学生很好地运用了文章里的语言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出了一篇篇较为优美的文章:有的从听雨中联想到了陆游,联想到了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联想到了感恩;有的从阶砌边的小草身上联想到了顽强的生命力;有了从枯干上的新芽联想到了不屈的信念……而这时,我给学生推荐了季羡林先生的《听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情感。经过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感悟也广泛了,情感也丰富了。
  “改变能改变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培养学生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读书。让学生有意识地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为美好的幸福的情境开怀大笑,为伤感的痛心的事情痛哭失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情者,文之经。”丰富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是写作的源泉,是写好作文的根本。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课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为学生的写作串好“经线”。
其他文献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给学生的感觉往往是如雾里看花、无从着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学生似乎总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觉得,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比较盲目。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联通数学知识的立交桥,是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催化剂。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数学,优化数学思维品质,获得终生受益的东西。就是说:学生即使
期刊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部不得力啦等等; 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进来吗?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向农民学习,不要一味怨学生,要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培养了一批应付考试的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认识远远没有达到教育者期望的目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数学抱有恐惧的心理,认为数学太难、枯燥、与现实毫无联系。可见,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份注重了数学自身的学科性质而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的目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战略也一直是各类英语考试的主打策略,阅读恐惧也是每位学生最大的应试恐惧。我从事了14年的英语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也稍有心得。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认清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认真研究历年高考题,把握高考新动向    高考阅读理解题选材新颖、语言地道,题材多样、话题广泛,题型分布合理,加大了智力型題目考查
期刊
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整整二十个年头了,做为一位女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不易理解的。有家人的埋怨、有同事的误解、也有朋友的相劝。但是回顾二十年来的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应该好好研究下面的几个“REN”字。  一、对待优秀学生不能太“仁”  优秀生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学习自觉性较强,成绩十分优秀。可
期刊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愿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注意观察,培养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出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期刊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班主任在常规的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利用好心理辅导这把金钥匙呢?如下几点实践感悟也许可以作点参考:
期刊
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江泽民同志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