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自身实际体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关键词 联系实际 引发兴趣 亲身体验 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学生认知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首先备课应从了解学生人手,老师必须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除了老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奋点,这就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寻找一个能让学生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的途径,从而得到想要的答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的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气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实际体验,促进知识内化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和练习等,让他们在多种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符合心理学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符号的认识规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积累了感性经验,就便于正确地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完整的计算法则,并且印象深刻,易于保持。
但是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数学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必须要把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案例,都是由生活引发的,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实际问题,来充分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我们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要求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
三、培养自身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学生在学习中能善于不断地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能独立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的见解,并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他们就拥有了智慧,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在我们现实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不愿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思考不愿意表达,甚至连想都懒得想,这样就更谈不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了。因此,要想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发。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的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联系实际 引发兴趣 亲身体验 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学生认知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首先备课应从了解学生人手,老师必须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除了老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奋点,这就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寻找一个能让学生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的途径,从而得到想要的答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的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气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实际体验,促进知识内化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和练习等,让他们在多种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符合心理学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符号的认识规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积累了感性经验,就便于正确地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完整的计算法则,并且印象深刻,易于保持。
但是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数学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必须要把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案例,都是由生活引发的,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实际问题,来充分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我们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要求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
三、培养自身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学生在学习中能善于不断地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能独立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的见解,并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他们就拥有了智慧,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在我们现实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不愿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思考不愿意表达,甚至连想都懒得想,这样就更谈不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了。因此,要想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发。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的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