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士聪先生散文翻译的“韵味”说,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文学翻译的实践,丰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文章从声响与节奏、意境和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三个方面对散文《胡二茄子》英译文进行赏析,展现“韵味”的精髓。
关键词:韵味 《胡二茄子》 声响节奏 意境氛围 话语方式
何谓好的翻译,何谓翻译的最高境界,如何译出原文的“味”?这一问题涉及翻译标准的评定和翻译效果的评价。中国传统文论和译论中对此早有“神似”和“化境”说,分别为大翻译家傅雷和大学者钱钟书所推崇。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神似”和“化境”构成我国文学翻译的两大支柱理论。前者关注译文对原作的忠实,以作品深层的精神为旨归;后者注重译作本身或译者译技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二者分别在原文与译文的美学追求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而刘士聪先生认为,“如果从文本转换的意义上,即从一种文字的文本转换到另一种文字的文本的意义上看翻译,我认为,翻译,这里指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其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而“韵味”又作何解?“译作的‘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1}“韵味”说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文学翻译的实践,丰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
刘士聪先生的翻译作品我在不同的媒介上读过很多,最集中的则是其著作、包含众多体裁和题材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其中,“散文英译”有一篇文章《胡二茄子》,读来淳朴感人、清新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胡二茄子》是画家钟灵回忆中学时代美术老师的一篇散文。本文用词平淡朴实,但感情真挚浓郁,贴近生活。译文若想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语言特色及这份单纯而又浓厚的师生情,并非易事。
关于文章的韵味,尤其是散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声响与节奏,他在散文翻译中追求译文的音节之美,使译文句子长短适度、节奏匀称、有抑有扬、张弛有度;第二,意境和氛围,他主张“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审视。不拘泥于个别细节的‘忠实’,追求译文整体效果。”{2}第三,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文如其人,每一个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自己的语言风格,掌握原作者的语言风格要领方能再现原文的“韵味”。下面,根据对刘士聪所提出的“韵味”说的理解,对《胡二茄子》英译文进行评析。
一、抑扬高下,随意自然
散文讲究声音和节奏,虽然不像韵文和诗歌的节奏那样规律,但它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朱光潜曾言:“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需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刘士聪在其翻译过程中非常注意获取这种语言节奏感。文学作品里语言的声响与节奏,特别是语言的节奏感,要在翻译里體现出来,这是保持和再现文学作品语言审美价值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人到了老年”译为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再现了老人讲话时的口吻,情感悠悠而又不紧不慢;“现象”译为feeling转换了叙述角度,从外部描述变为自身感受,更加真切。而这一句中较难翻译的则是“似乎奇怪又不奇怪”,读来中间既有转折、困惑的意味又夹有短暂的停顿,译文若想完全体现出来并非易事。来看译文: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不仅odd用词贴切,插入语in fact此处运用得也极为巧妙,原文语气的停顿、叙述者流露出的些许困惑,都一起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本文最后一句:
这使我终生享用不尽。
This, I believe, will 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前文作者讲述故事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对老师深切的怀念和感谢,在此点明老师的宽容和关爱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因此,译文句子不宜太短,否则结束过快会影响韵味的传达。此处译者并没有直接翻译“终生享用不尽”,而是改译为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句子徐徐展开而又感情真挚,插入I believe既增强了感情又放慢了节奏,读来意味隽永。
二、感情真切,语言独特
第一段中有两个短语,“忘得一干二净”和“记得一清二楚”。译者以两个形近的英文单词clean和clear来翻译可谓颇具匠心,前者译为clean forget about it,后者译为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可谓追求音形义三美的典范。
入学之后,一年下来,我的各门功课就相差太悬殊了!语文(当时叫国文)全班第一;美术(当时叫国画)全班第一;而英语(当时叫英文)全班倒数第一……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生,爱玩爱闹,我的顽皮程度,可能也是全班第一。
Having studied at the school for one year, I found that my grades had gone far apart: my Chinese (called “national language” then) was top of the class and so was my fine art (called “drawing” at that time); but in English I brought up the rear; in other subjects, I was just above average … As a twelve-or-thirteen-year-old junior school student, I was naughty you bet, and my naughtiness also topped the class. 这一句讲叙述者的学习情况,共出现了四个“第一”,前两个意义一致,后两个则与之各不相同。其中把“倒数第一”译为brought up the rear,“顽皮第一”译为topped the class,更有you bet,非常形象,不仅原文意义完全译出,而且把作者对于自己顽皮的奚落与嘲讽也惟妙惟肖地一并表现了出来。
我一步一挪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仍然站着等待训斥。
I shuffled back to my seat and stood there, expecting a good dressing down from him.
“一步一挪”形象地描述了本文主人公恶作剧败露后极其窘迫和尴尬的境况,由对自己“作品”的洋洋得意到知道即将“大祸临头”,其心理的巨大变化可想而知。shuffle back指拖着脚步缓慢地走,拖沓而行,译文用此来表现极为恰当。而“等待训斥”译者用expecting a good dressing down来译更为精彩。译者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如此深入,是先反复阅读体会,而后下笔翻译的结果。一篇文章的“韵味”是含而不露的,是与文章的整个氛围融为一体的,所以特别需要译者去品味原作。
三、意境再现,浑然一体
刘士聪主张“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审视。不拘泥于个别细节的‘忠实’,追求译文整体效果”{3}。在翻译中,他着眼于译作的整体效果,不纠缠于个别细节的忠实,又不失为原作的再创造,极力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
胡先生背着手,似乎很有兴趣地“欣赏”这幅作品。
Mr. Hu, with his hands resting behind his back, seemed to be “appreciating” the picture with great interest.
with his hands resting behind his back非常形象,再现了老师当时的神情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恶作剧老师并没有勃然大怒,或give a good dressing down,而是出乎预料地欣赏起来,而且倒背双手,神态悠然,似乎只是为欣赏作品而欣赏作品。此等意境,原文译文如出一辙。
这是一种漫画的才能,是很可贵的。钟灵要好好努力,发挥这种才能,也许将来会成长为一位漫画家的。不过在构图和比例上、技巧上还不大讲究。
He really has the stuff of a caricaturist in him. It is something to be cherished, I think. Zhong Ling, you should develop this gift of yours and, some day, you can be an artist, hopeful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i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objects and the drawing techniques.
这一句中有两个“才能”,但很明显,所指和分量并不相同。译者并没有翻译成一个词,而是分别用stuff和gift分别指代泛指意义上的“才能”和钟灵个人的“才能”,从中体现了译者敏锐的辨查力和对原文精准的把握。以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desired来译“不大讲究”,以明确译模糊,深合英文行文习惯。
我知道这是胡老师进来了,大祸就要临头了,便手忙脚乱拿板擦要把我的“罪证”擦掉。
I knew Mr. Hu was already in and the disaster was to befall. In great haste I snatched up the chalk eraser to remove the evidence of my “crime”…
这一句的翻译中,首先“大祸临头”译为the disaster was to befall相当形象,其次译者把“手忙脚乱”提前,in great haste放于句首,既突出强调了主人公当时慌乱的神态,又与上一句紧密衔接,整个氛围浑然一体。
从宏观角度来看,字词的选择、句子的多样性、篇章的组织,都对创造文章的韵味起着独特的作用,但就句子本身而言,其形式的多样性、句子开头的不同方式和句子长短的合理间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再加上插入语的巧妙运用,就给文章的行文创造了一种节奏和韵律。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独树一帜,是翻译美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其在翻译治学中严谨务实的作风永远值得我不懈地追求。“译完之后要反复检查译文,就像考生考完之后检查试卷一样,唯恐答错了题。小处检查字词与句法,大处检查衔接与连贯,以及语域的一致性等。还要撇开原文,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来审视。总之,要培养推敲文字的兴趣,要有语不通顺不撂笔、文无韵味不罢休的精神。”{4}译道漫长而修远,刘先生之言之行之文,敦促我不懈求索。
{1} 劉士聪:《散文的“情韵”与翻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2}{3} 刘士聪:《读书与翻译》,《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4} 刘士聪:《对〈位置的道理〉英译文的点评意见》,《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 傅雷著,傅敏编.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刘士聪.领悟文章的韵味[J].《中国翻译》,2000(5).
[6] 王宏印.译事三味 甘苦一心——读刘士聪教授《翻译与鉴赏》一书兼谈散文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7] 赵秀明.文学翻译的“韵味”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关键词:韵味 《胡二茄子》 声响节奏 意境氛围 话语方式
何谓好的翻译,何谓翻译的最高境界,如何译出原文的“味”?这一问题涉及翻译标准的评定和翻译效果的评价。中国传统文论和译论中对此早有“神似”和“化境”说,分别为大翻译家傅雷和大学者钱钟书所推崇。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神似”和“化境”构成我国文学翻译的两大支柱理论。前者关注译文对原作的忠实,以作品深层的精神为旨归;后者注重译作本身或译者译技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二者分别在原文与译文的美学追求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而刘士聪先生认为,“如果从文本转换的意义上,即从一种文字的文本转换到另一种文字的文本的意义上看翻译,我认为,翻译,这里指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其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而“韵味”又作何解?“译作的‘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1}“韵味”说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文学翻译的实践,丰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
刘士聪先生的翻译作品我在不同的媒介上读过很多,最集中的则是其著作、包含众多体裁和题材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其中,“散文英译”有一篇文章《胡二茄子》,读来淳朴感人、清新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胡二茄子》是画家钟灵回忆中学时代美术老师的一篇散文。本文用词平淡朴实,但感情真挚浓郁,贴近生活。译文若想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语言特色及这份单纯而又浓厚的师生情,并非易事。
关于文章的韵味,尤其是散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声响与节奏,他在散文翻译中追求译文的音节之美,使译文句子长短适度、节奏匀称、有抑有扬、张弛有度;第二,意境和氛围,他主张“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审视。不拘泥于个别细节的‘忠实’,追求译文整体效果。”{2}第三,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文如其人,每一个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自己的语言风格,掌握原作者的语言风格要领方能再现原文的“韵味”。下面,根据对刘士聪所提出的“韵味”说的理解,对《胡二茄子》英译文进行评析。
一、抑扬高下,随意自然
散文讲究声音和节奏,虽然不像韵文和诗歌的节奏那样规律,但它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朱光潜曾言:“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需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刘士聪在其翻译过程中非常注意获取这种语言节奏感。文学作品里语言的声响与节奏,特别是语言的节奏感,要在翻译里體现出来,这是保持和再现文学作品语言审美价值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人到了老年”译为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再现了老人讲话时的口吻,情感悠悠而又不紧不慢;“现象”译为feeling转换了叙述角度,从外部描述变为自身感受,更加真切。而这一句中较难翻译的则是“似乎奇怪又不奇怪”,读来中间既有转折、困惑的意味又夹有短暂的停顿,译文若想完全体现出来并非易事。来看译文: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不仅odd用词贴切,插入语in fact此处运用得也极为巧妙,原文语气的停顿、叙述者流露出的些许困惑,都一起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本文最后一句:
这使我终生享用不尽。
This, I believe, will 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前文作者讲述故事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对老师深切的怀念和感谢,在此点明老师的宽容和关爱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因此,译文句子不宜太短,否则结束过快会影响韵味的传达。此处译者并没有直接翻译“终生享用不尽”,而是改译为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句子徐徐展开而又感情真挚,插入I believe既增强了感情又放慢了节奏,读来意味隽永。
二、感情真切,语言独特
第一段中有两个短语,“忘得一干二净”和“记得一清二楚”。译者以两个形近的英文单词clean和clear来翻译可谓颇具匠心,前者译为clean forget about it,后者译为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可谓追求音形义三美的典范。
入学之后,一年下来,我的各门功课就相差太悬殊了!语文(当时叫国文)全班第一;美术(当时叫国画)全班第一;而英语(当时叫英文)全班倒数第一……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生,爱玩爱闹,我的顽皮程度,可能也是全班第一。
Having studied at the school for one year, I found that my grades had gone far apart: my Chinese (called “national language” then) was top of the class and so was my fine art (called “drawing” at that time); but in English I brought up the rear; in other subjects, I was just above average … As a twelve-or-thirteen-year-old junior school student, I was naughty you bet, and my naughtiness also topped the class. 这一句讲叙述者的学习情况,共出现了四个“第一”,前两个意义一致,后两个则与之各不相同。其中把“倒数第一”译为brought up the rear,“顽皮第一”译为topped the class,更有you bet,非常形象,不仅原文意义完全译出,而且把作者对于自己顽皮的奚落与嘲讽也惟妙惟肖地一并表现了出来。
我一步一挪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仍然站着等待训斥。
I shuffled back to my seat and stood there, expecting a good dressing down from him.
“一步一挪”形象地描述了本文主人公恶作剧败露后极其窘迫和尴尬的境况,由对自己“作品”的洋洋得意到知道即将“大祸临头”,其心理的巨大变化可想而知。shuffle back指拖着脚步缓慢地走,拖沓而行,译文用此来表现极为恰当。而“等待训斥”译者用expecting a good dressing down来译更为精彩。译者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如此深入,是先反复阅读体会,而后下笔翻译的结果。一篇文章的“韵味”是含而不露的,是与文章的整个氛围融为一体的,所以特别需要译者去品味原作。
三、意境再现,浑然一体
刘士聪主张“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审视。不拘泥于个别细节的‘忠实’,追求译文整体效果”{3}。在翻译中,他着眼于译作的整体效果,不纠缠于个别细节的忠实,又不失为原作的再创造,极力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
胡先生背着手,似乎很有兴趣地“欣赏”这幅作品。
Mr. Hu, with his hands resting behind his back, seemed to be “appreciating” the picture with great interest.
with his hands resting behind his back非常形象,再现了老师当时的神情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恶作剧老师并没有勃然大怒,或give a good dressing down,而是出乎预料地欣赏起来,而且倒背双手,神态悠然,似乎只是为欣赏作品而欣赏作品。此等意境,原文译文如出一辙。
这是一种漫画的才能,是很可贵的。钟灵要好好努力,发挥这种才能,也许将来会成长为一位漫画家的。不过在构图和比例上、技巧上还不大讲究。
He really has the stuff of a caricaturist in him. It is something to be cherished, I think. Zhong Ling, you should develop this gift of yours and, some day, you can be an artist, hopeful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i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objects and the drawing techniques.
这一句中有两个“才能”,但很明显,所指和分量并不相同。译者并没有翻译成一个词,而是分别用stuff和gift分别指代泛指意义上的“才能”和钟灵个人的“才能”,从中体现了译者敏锐的辨查力和对原文精准的把握。以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desired来译“不大讲究”,以明确译模糊,深合英文行文习惯。
我知道这是胡老师进来了,大祸就要临头了,便手忙脚乱拿板擦要把我的“罪证”擦掉。
I knew Mr. Hu was already in and the disaster was to befall. In great haste I snatched up the chalk eraser to remove the evidence of my “crime”…
这一句的翻译中,首先“大祸临头”译为the disaster was to befall相当形象,其次译者把“手忙脚乱”提前,in great haste放于句首,既突出强调了主人公当时慌乱的神态,又与上一句紧密衔接,整个氛围浑然一体。
从宏观角度来看,字词的选择、句子的多样性、篇章的组织,都对创造文章的韵味起着独特的作用,但就句子本身而言,其形式的多样性、句子开头的不同方式和句子长短的合理间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再加上插入语的巧妙运用,就给文章的行文创造了一种节奏和韵律。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独树一帜,是翻译美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其在翻译治学中严谨务实的作风永远值得我不懈地追求。“译完之后要反复检查译文,就像考生考完之后检查试卷一样,唯恐答错了题。小处检查字词与句法,大处检查衔接与连贯,以及语域的一致性等。还要撇开原文,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来审视。总之,要培养推敲文字的兴趣,要有语不通顺不撂笔、文无韵味不罢休的精神。”{4}译道漫长而修远,刘先生之言之行之文,敦促我不懈求索。
{1} 劉士聪:《散文的“情韵”与翻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2}{3} 刘士聪:《读书与翻译》,《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4} 刘士聪:《对〈位置的道理〉英译文的点评意见》,《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 傅雷著,傅敏编.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刘士聪.领悟文章的韵味[J].《中国翻译》,2000(5).
[6] 王宏印.译事三味 甘苦一心——读刘士聪教授《翻译与鉴赏》一书兼谈散文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7] 赵秀明.文学翻译的“韵味”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