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立台的风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elH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位于黄土高原上,一个让人听起来就满眼是黄土的地方。不同于黄土高原上类似 “山”“沟”“塬”这样的名字,老家的名字,要显得更卑微一些。我曾一度以为老家的名字是户口本上写的“颗粒台”,“台”字就足够显得老家卑微了,却又在“台”字前加了“颗粒”二字。随父母搬离老家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我老家的名字是那样的卑微,那时候每回老家一趟,亲房人们总问我:
  “狗娃,你觉得四川那边好啊还是老家好?”
  每当这时,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那满目深黄的山村和花红柳绿的川湿地的对比,只是鉴于不让问我的人感到失落和伤心,我往往都会违心地答道:
  “老家可比那儿好多啦!”
  问我的人就会满足地一笑,随后说:
  “瓜娃娃,川地肯定比咱们这山沟沟好多了!”说完便不再搭理我或问我些爷爷奶奶的近况。那时候我是看不懂亲房人笑容里蕴藏的伤感的。
  初中时候,我从我尕爷那里第一次知道了老家的另一个名字“窠立台”。是的,窠立台,它不再像“颗粒台”那样卑微,甚至有了一种超脱尘俗而又立身尘俗的感觉。虽说它名字的读音并未發生改变,但它的名字确实变得响亮了起来。它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了会宁县博物馆的展柜里,它举着国家的一二级文物-——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肃穆庄重。“窠”原是指昆虫、鸟兽的巢穴,意指小地方,代表着小范围的人。我实在不能想象当初给这里起名字的人学识到底是怎么样的渊博,我亦不能想象这样一个生僻的“窠”字又是怎么样在如此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的。我打心里佩服起老家了。父亲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央求他带上我,哪怕那是几百里的颠簸路途。那时我稚嫩的心灵田园里,生出了冰草一样锋利的思乡情。
  真正让我开始在异乡人面前“炫耀”老家的原因,便是我尕爷出版了一本饱含黄土味道的散文集《故乡的风》。我那时并不能读懂那动辄千字万字的深邃的散文,却依然如饥似渴地在书里品尝老家的土地、小河、冰草,还有那一缕呛人的旱烟味。一时间,百味在我的鼻腔里漫延,熏得人直流眼泪。我很骄傲我的尕爷可以那么详细地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纯朴的文字,尕爷是老家里把思乡嚼透的唯一一个人。于是,我也开始了创作,写诗,写散文,偶有散章发表在一些不知名的杂志里。我期待有天可以写作出关于老家的诗和散文来,最终都因浅淡的乡土记忆而失败。我的稿纸上关于老家的笔迹,都凌乱得让人难堪。
  我懂得了乡愁滋味的原因,是看到了立在老家的一块墨色石碑。石碑上竖写着“窠立台遗址”,日期是2011年,落款是白银市人民政府。市政府为老家这样小的山村立碑,却让我丝毫开心不起来。我的注意力全然集中在“遗址”二字上。这充满历史性的字眼,带领着的不是繁荣,而是荒芜。我的爷爷曾无数次为我讲述祖辈的事迹,那些辉煌的事迹,都随着旧庄院墙的坍塌在爷爷吐出的烟里烟消云散。
  “旧庄子的墙,宽到能走架子车哩!”每讲到这些,爷爷就瞪大眼睛,生怕我不相信。
  “祖先手里,有土匪到老家抢钱抢粮,别人家都躲了藏了,咱们的祖先,不躲不避,任土匪把那银子一车一车地驮走,反正也抢不了多少,让任他去!”
  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富贵场景,也无法想象那又是怎么样在手足争斗中家道中落的。
  然而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都无法改变老家成为遗址的事实。大多数曾在老家居住的人,像我父亲一样举家外迁。我父亲兄弟三人,皆搬离了老家,我们,算把根都拔走了部分的人。留下的,只有那些凄薄的记忆罢了。
  那块书写着“窠立台遗址”的石碑,仿佛老家最后的尊严,迄立在那道湾里。或许在我的下一代,“遗址”的本意,“遗留的”就会变成“遗忘的”。届时我苍白倔强的语言传承,会成为最后一道阻拦历史车轮的关卡。
  那块书写着“窠立台遗址”的石碑,阻挡了我入村的思绪,成为我血液里实实在在的乡愁。
  尕爷的散文集叫《故乡的风》。能代表“窠立台遗址”的是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而能代表“窠立台”的却是风。气候和地形是造成老家常刮大风的原因。窠立台的风来得毫无征兆,像个等在暗处准备捉弄人的熊孩子,等你坐在山坡上刚伸个懒腰顺带打个哈欠,他就猛地给你嘴里扬一把黄土,之后扬长而去,徒留下你在原地品尝那苦涩的黄土。
  “这风!”被捉弄了的人都会喝一声,语气在“风”这戛然而止,像是不忍再责备自家孩子那样。
  于是“这风”便雀跃着,翻过山梁去,扫掠一遍榆中边界,又越过沟去,听一遍定西界上的传言,蹦跳着到窠立台的阳山上,一股脑地把三县的人情世故灌到人的耳朵里。晚上,他又时不时来到窗外,偷听着他白天刮过来的闲话。又有时候一着急,不小心推开门闯到人家屋里,他便惊慌失措地起身,一通乱撞之后狼狈而逃。屋里坐在炕上抽烟的老人,不小心把烟灰掉在炕上,便又说:
  “这风!”
  然而,对于我,对于其他像我一样去外乡的人来说,窠立台的风就要显得拘谨得多。它不像一个顽皮的熊孩子,而更像一个睿智的中年妇人。每当我从异乡赶来,一落脚便发觉她在远远地望着我,她让那些树静静地站着,保持警惕,让那些草叶,伏首瞋目,等我有什么“过激”行为,她便会一声令下,这些老家的守护者听她号令,发动自己所有的攻击手段,让我这个“外乡人”吃些教训。此时,我万不可惊慌失措,让她看出我的破绽来,我整理整理仪表,昂首阔步,轻车熟路地走进亲房人家。她便放松警惕了,轻柔地带着草木向我致意。我由此真正感受到了我进入“家”这一场景。她的智慧,不单是体现在迎接这些“外乡人”。春令秋节,她更是忙碌不堪。农人们春耕时,她便走过每一亩梯田,及时拂去庄农人沟壑纵横的脸上渗出的汗水,庄农人劳作结束之后,她又忙着把春意一寸一寸挪到田地里,好促成一年的收成。待至秋收前,她又奔忙于于田间,细心照料那快熟的庄稼,她的手拂过,轻柔地将秋的气息洒在每个角落。秋收时,看着遍地饱满的庄稼,她便欢喜得不像样子,时常不小心将漫天黄土落在庄农人的笑容上。
  然而晚间的风,则像个守夜巡逻的士兵,比白日里凌冽不少。即便是燥热的夏日里,晚上出门若不裹个外套,就要冻得人直哆嗦。每趟回老家之前,母亲总要准备几件厚点的衣服放在车里,以抵御老家晚间的寒气,这些衣物,我每回也都会用到。渐渐不需母亲叮嘱,我每次也都准备齐全。晚间一到,整个村庄便深陷睡梦中,在风的守护下,显得庄重神圣。看家护院的犬,也在此时睡去。我想,心怀不轨的陌生人遇到这凌冽的风,也是会心惊胆战的吧!
其他文献
除了慈祥的佛,只有我在蒲团上静悟  从日出到日暮  仿佛经历简短而又冗长的一生  这些讳莫如深的光阴,每一寸都有缝隙  心中的蚂蚁,时常爬满荒芜的生活  黑夜总是悄无声息地来临  架起一口孤独之锅,熬煮苦涩的草药  药香弥漫,“生活苦中带甜”  清浅的诗意,不断抵达  极为普通的琐事。擬一段比喻  杏叶的脉络就是错综河流  万物皆能找回原点  钟声弥漫在夜里  只有波浪在回应落叶。僧人被囚禁于方圆
期刊
我们还小时,最盼的就是过年。腊月二十几,扫房子、洗床单、做豆腐、蒸大饽饽、包菜包儿、煮下货、烤烧肉、炒花生、炒瓜子儿、买炮仗、买春联、买年画……娘和姥姥忙,我们就盼着被犒劳一下:新出锅的卤水大豆腐,蘸了蒜泥,入口真美味!父亲好不容易弄来个下货票,买一套猪下货用食盐水注射液的空纸箱子装回来,我和姐高兴地拽拽猪耳朵。猪头剁开一分为二,还有蹄、肠、肝、肺、尾巴,一半由大哥去送给和四叔同住的爷爷奶奶。二哥
期刊
一  写作即自我,一个人进入的空间,必然遗下自己的气息、脾气和“影子”。当写作成为一种打开的状态,自我就会以各种形式舞动——即使是冬日残雪,都会润湿大地和鹅黄芽苗;同时写作对象总是会在我们的写作中,以轻重缓急的形态,塑造一个多重而完整的自我。在层叠幻化的意识空间里,指认一个单向度的面貌轻而易举,但是又显得过度随意。  我们可以感受徐源写作的那种驳杂性,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如道家理念,是“一生二,二生三
期刊
最近,拜读了伯翱兄新作《我所认识的故宫掌门人马衡先生》。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今年紫禁城600周年的热门话题,通过马衡先生参加临时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清点故宫文物,在战火中保护国宝,巧阻北平故宮国宝运台等真实感人的故事,润笔生动有趣,文章清逸婉丽,情节描写颇具匠心,使读者仿佛穿越百年故宫院史。这篇文章已被各大媒体转载,还得到单霁翔、谭立夫等故宫博物院前领导人的赞同。  伯翱大哥是我的笔墨引路人,
期刊
珀金折叠,扩张  《金刚经》渡了一身还满  一日偿还三秋的情债  人间功德的供养  那么轻,那么薄  一座须弥山上  拂上了一缕人间烟火  佛拈花一笑  佛曰:无上功德  赞曰:无量功德  山寺中的蜗牛  蜗牛生来带着前世的佛心  脫下今生的袈裟  顶礼佛光  把身体骨骼修成一座佛陀山  就住在山里  山中无岁月  打坐,修身,渡己  肉身修成柔软的菩萨心肠  云游四方  用佛心行走  正果,修心
期刊
太阳光照的度角一再降低,红梅的外衣被风霜剥去了,裸露的瘦骨独自傲立于寒冷里。  这涅槃之梅总叛逆于冬天,迎着冷风,一朵接一朵打开火红的心瓣,生命的血色瞬间就在冰冷的世界里浩瀚起来。一簇簇花丛积聚成火炬,把冬日冷得僵硬的路解冻了,飞鸟快乐的尖音开始掠过村庄的头顶。  谁能理解一朵梅花裂开鲜艳时的疼痛?一节伤痕累累的风骨以及飘散于风中的红色灰烬?  在这混沌的冬日,因为有腊梅花这别致的红,这季节才呈现
期刊
冉仲景是新时期中国诗坛上比较活跃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除讴歌他热爱的康巴高原和出生地武陵山区以外,他还在诗歌创作题材和诗体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探索与拓展,对新的诗歌文本范式进行大胆的试验,表现了作为一个少數民族诗人的创新与探索精神。他的长诗《梦幻长江》就是这个方面的佐证,《梦幻长江》,置身于他为读者创设新的诗歌话语语境,将诗歌与散文两种文体巧妙嫁接,形成宏大的诗歌五重奏,给人一种似梦似幻的感
期刊
立 春  春被一个早字叫醒  去宗祠上香,鸟鸣走在最前面  梧贺交界的低坪处,很多人住在一起  在发芽,一年的修辞  长在树上,天气很好的白云  闲静地走过来,没有去打招呼  没有人告诉他今天立春  是什么样子?万物是复苏的诗句  是蓬勃的土地探出头,小动物  是。也没有人说,鞭炮声一响  神就听到大地砰砰的声音  天冷了叶子偷懒  叶子摇一下头,自己裹成粽子  下来,会修饰什么词?寒风这个坏脾气
期刊
这四棵树,它肚子里装了多少故事,不得而知。它沉静的样子,就像黑夜里的一座钟,空旷,辽阔,干净,幸福,不带一丝灰尘。  王羲之梦里已回来过多少次,每次望着长高的它,欣喜若狂,和它扳手腕,捶它,拥抱它,聆听它,月光一样地叙旧,对酒当歌!慢慢掏走了它身体里贮藏的风暴和沉静,王羲之的书法大有长进,它就成了他最好的师长。  爱听越剧的樟树,每一片叶子都竖着耳朵,就是虫子挠它,它也不觉得,听到动情处,它的内心
期刊
槐花几时开  开花的山  只能莳种未来的月亮  生命与未来在山崖上销魂地碰撞  这是眸子与孤独开花的期待  天际从无尽的枷锁里滚落  吴越故事为你的落英呐喊“侯人兮猗!”  困苦的枯落  幻化阴雨,岷水与黝黑最远的心扉  和气的话,望什么不如枉什么  每一次起兴都是无助的竹枝  断断续续的梦  像极了明天新的背叛  这山没有那山高  花椒或比葡萄甜  葡萄麻醉了花椒的起点  镶嵌玻璃的缘分  我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