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尚书房为明朝刑部尚书卢勋府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壶镇的白竹旸村。从2012年至今,我先后去这里不下十次。在其破败将倾、摇摇欲坠时,我曾发表散文《悠悠白竹寻古风》帮助挖掘和宣传的工作,还曾作为丽水电视台“绿谷采风”栏目的《旸村尚书房》片景解说人,对着镜头叙述了如烟往事,并呼吁政府和村民妥加保护。后来又将其写进长篇章回小说《括苍英豪》,在此安排了动人的情节。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希望不断扩大尚书房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其历史,珍视其文物、人文和旅游价值。
在尚书房未修缮前,一走进卢府大院,“残败”一词瞬即涌上脑海:门前牌坊残留半边,石楣所雕麒麟被人凿去部分嘴脸;院门无踪,门旁堆满柴爿枯枝;石阶斑驳,门槛留凹;瓦落墙倾,椽梁裸露;隔板斜依,雕石坠地。正厅墙上端挂卢时勉及儿子卢勋夫妻画像,像前供有香案,鼎中香灰冰凉,谅是清明节后人祭拜所留。顶梁正中斜挂“天恩存问”大匾,相传乃皇上所赐,可见卢勋退隐时仍沐嘉靖余泽,较之与其过从甚密的首辅严嵩结局,大相径庭!据说卢府刚建成时,占地十亩,牌坊林立,气势恢宏,大凡文武官员过此,必落轿下马而行。
卢勋系明时缙云白竹旸村人,生于弘治六年(1493)四月二十三日,字希周,又字汝立,号后屏。四十岁考中进士,于次年即列朝官,躬身明朝为官三十载,任职无数,功勋屡建,在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时,于反盗窃和食盐走私尤为政绩突出,令国帑进而民得安,最后于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任南京刑部尚书,位及一品。嘉靖帝赞其“学蕴深纯,器怀端亮。有通达之才,而守之以正;有精敏之识,而用之以宽。”史称其后期与严嵩过从甚密,因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失势,而于次年遭弹劾,于是归隐返乡,淡出仕林,时年七十。
既然卢尚书之退隐与严嵩有关,那不得不提下严嵩这一祸端。史称严嵩为明朝第一大奸臣,史官言非,一非而百非!其实,人之趋坏,必有发展过程,若非有昏君宠信包庇,何来擅权误国?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其为明朝重臣,擅专国政二十年,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少师、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史上著名权臣之一。严嵩能中进士,谅必文采飞扬,功底深厚,时人李梦阳曾说:“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何良俊称:“严介老之诗,秀丽清警,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严嵩尚有一手好字,传说北京老字号酱菜店“六必居”三个字属其墨宝。其早期为官谨慎有加,勤政讨欢,然而宦海沉浮日久,大臣间相互竞争,左右搏杀,其善于总结,博君青睐而青云直上,以致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力排异已,私吞军饷,废弛边防,仗权纳贿,導致社会矛盾激化,那是变坏后的私欲、权欲在膨胀。及至其晚年被徐阶参奏而败北,因明世宗疏远而抄家去职,独子严世藩因罪遭戮,自身亦两年后苍凉而殁,那是多行不义而自毙!
卢勋与严嵩同朝为官,严嵩权倾朝野,卢勋高居一品大员,相交必然,但相近却原因颇多,并不一定代表他完全赞同严嵩的贪婪倾轧所为。自宋至明几百年间,卢氏家族中功名卓著者近三十人,其中名列朝班者十八人,未进仕者,蒙朝廷恩授“义民”、“乡贤”称号者众,一族赐建有九处牌坊,族中传续“处野勤耕好学,居官冰雪其清”之祖训,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县衙撰集卢氏家法十二条传世,诸如“扶持正真”、“惩治盗贼”、“敦崇孝悌”、“完纳官粮”、“周济老孤”、“节制奢华”之类,以飨同里。然而权力斗争必然以线划分,寻瑕疵而咎之,易如反掌,卢勋受累而归亦属必然。好在皇上尚是非分明,厘清界线,念在旧功,仍以顾问(天恩存问)恩准其辞职还乡。在卢勋八十岁生日时,朝廷还曾遣官员前往旸村恭贺。
至于传说卢尚书回乡后,因建造书房与尚书坊耗资巨大,家底亏空,上奏朝廷后,皇帝恩准卢家在苍岭古道上以三厘收取盐税,弥补空缺一事,不能视为严嵩徒子徒孙之劣行。原因有二:一者,一品大员卢勋退隐还乡,朝廷赐准建坊彰功,按规定建制造府安家,所需饷银本应由国库划拨,可能因划拨不到位,工程难竣工,且其平素积蓄不多,所以奏请朝廷以地方盐道税利中的三厘作为贴补,并得恩准。可见是从本由朝廷收取的十厘盐税中分收三厘,并非搜刮民脂民膏,后人多有误解,由此更可证实卢勋并非遭贬而归,而是引咎请辞还乡,全身而退;二者,既云“上奏皇帝恩准”,此乃朝廷行为,而非卢勋胆大妄为,引咎辞归者岂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开发尚书房古迹遗址旅游时,大可不必以其与大奸臣严嵩有染而三缄其口,应还历史原貌。正因有此缘由,可能会更加吸引游者。 若开发壶镇苍岭古道旅游项目,对此景点适加修复,必将成为一璀璨明珠!
这次我又因参加县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而到此,卢尚书房显然已经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卢氏族人的努力修缮后,门厅、院落和房屋都得到了加固修复,观之整洁,处之安然,确是可喜可贺!
据说卢尚书房即当年卢尚书归隐后之府第,原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解放后犹存门厅、中厅二进,金漆大柱直径70厘米,梁枋雕有麒麟、鲤鱼等。门前有一座雕刻得极为精细的白石牌坊,有“浙南第一坊”美誉。二者均毁于“文革”时的“破四旧”之举,如今只剩二柱一间一楼。我和文友合抱了一下厅上的大木柱,刚好能合围,再仔细观看柱脚之基石,虽历经四百余年仍坚固如初。我忙用手机拍下这硕大的基石,这是维持巨柱不斜、大厦不倾的核心所在!然后跨出曾被先人们踏凹的过膝门槛,来到庭前,仰望着残留的石梁和石坊,其镂空精雕有麒麟腾祥云及鲤鱼跳龙门图案,美轮美奂,呼之欲出。尽管牌坊只是残存半截,但能历经风雨而留存的,必定是具有浓厚文化历史沉淀的精髓!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有云:“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卢勋因病卒于明万历元年(1573),主坟在白竹村附近,巨石雕花,规模宏大,置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羊等,建有白石牌坊,均已毁于“文革”初期,如今满目荒凉。至于传说之十八圹疑冢,当是猜疑而已,现难详查,仅留今人几多遐想。
沧海横流,逝者如斯;白驹过隙,人生几何?昔日卢尚书赖以栖身之地域已然在建潜明水库,不久将碧波万顷,游人如织;他赖以纳赋之苍岭古道,如今已伴有康庄公路,美丽乡村层出不穷。
采风结束,我驾车而归,沿途但见翠竹林立,红枫层叠。我赞美竹笋之破土,亦讴歌红枫之零落!如果只有升华,没有沉淀,那岂不成凅河之舟,无果之木?来则来矣,去则去矣,人生吟罢冬诗放春歌,但愿阅尽人间无数!
在尚书房未修缮前,一走进卢府大院,“残败”一词瞬即涌上脑海:门前牌坊残留半边,石楣所雕麒麟被人凿去部分嘴脸;院门无踪,门旁堆满柴爿枯枝;石阶斑驳,门槛留凹;瓦落墙倾,椽梁裸露;隔板斜依,雕石坠地。正厅墙上端挂卢时勉及儿子卢勋夫妻画像,像前供有香案,鼎中香灰冰凉,谅是清明节后人祭拜所留。顶梁正中斜挂“天恩存问”大匾,相传乃皇上所赐,可见卢勋退隐时仍沐嘉靖余泽,较之与其过从甚密的首辅严嵩结局,大相径庭!据说卢府刚建成时,占地十亩,牌坊林立,气势恢宏,大凡文武官员过此,必落轿下马而行。
卢勋系明时缙云白竹旸村人,生于弘治六年(1493)四月二十三日,字希周,又字汝立,号后屏。四十岁考中进士,于次年即列朝官,躬身明朝为官三十载,任职无数,功勋屡建,在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时,于反盗窃和食盐走私尤为政绩突出,令国帑进而民得安,最后于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任南京刑部尚书,位及一品。嘉靖帝赞其“学蕴深纯,器怀端亮。有通达之才,而守之以正;有精敏之识,而用之以宽。”史称其后期与严嵩过从甚密,因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失势,而于次年遭弹劾,于是归隐返乡,淡出仕林,时年七十。
既然卢尚书之退隐与严嵩有关,那不得不提下严嵩这一祸端。史称严嵩为明朝第一大奸臣,史官言非,一非而百非!其实,人之趋坏,必有发展过程,若非有昏君宠信包庇,何来擅权误国?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其为明朝重臣,擅专国政二十年,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少师、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史上著名权臣之一。严嵩能中进士,谅必文采飞扬,功底深厚,时人李梦阳曾说:“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何良俊称:“严介老之诗,秀丽清警,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严嵩尚有一手好字,传说北京老字号酱菜店“六必居”三个字属其墨宝。其早期为官谨慎有加,勤政讨欢,然而宦海沉浮日久,大臣间相互竞争,左右搏杀,其善于总结,博君青睐而青云直上,以致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力排异已,私吞军饷,废弛边防,仗权纳贿,導致社会矛盾激化,那是变坏后的私欲、权欲在膨胀。及至其晚年被徐阶参奏而败北,因明世宗疏远而抄家去职,独子严世藩因罪遭戮,自身亦两年后苍凉而殁,那是多行不义而自毙!
卢勋与严嵩同朝为官,严嵩权倾朝野,卢勋高居一品大员,相交必然,但相近却原因颇多,并不一定代表他完全赞同严嵩的贪婪倾轧所为。自宋至明几百年间,卢氏家族中功名卓著者近三十人,其中名列朝班者十八人,未进仕者,蒙朝廷恩授“义民”、“乡贤”称号者众,一族赐建有九处牌坊,族中传续“处野勤耕好学,居官冰雪其清”之祖训,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县衙撰集卢氏家法十二条传世,诸如“扶持正真”、“惩治盗贼”、“敦崇孝悌”、“完纳官粮”、“周济老孤”、“节制奢华”之类,以飨同里。然而权力斗争必然以线划分,寻瑕疵而咎之,易如反掌,卢勋受累而归亦属必然。好在皇上尚是非分明,厘清界线,念在旧功,仍以顾问(天恩存问)恩准其辞职还乡。在卢勋八十岁生日时,朝廷还曾遣官员前往旸村恭贺。
至于传说卢尚书回乡后,因建造书房与尚书坊耗资巨大,家底亏空,上奏朝廷后,皇帝恩准卢家在苍岭古道上以三厘收取盐税,弥补空缺一事,不能视为严嵩徒子徒孙之劣行。原因有二:一者,一品大员卢勋退隐还乡,朝廷赐准建坊彰功,按规定建制造府安家,所需饷银本应由国库划拨,可能因划拨不到位,工程难竣工,且其平素积蓄不多,所以奏请朝廷以地方盐道税利中的三厘作为贴补,并得恩准。可见是从本由朝廷收取的十厘盐税中分收三厘,并非搜刮民脂民膏,后人多有误解,由此更可证实卢勋并非遭贬而归,而是引咎请辞还乡,全身而退;二者,既云“上奏皇帝恩准”,此乃朝廷行为,而非卢勋胆大妄为,引咎辞归者岂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开发尚书房古迹遗址旅游时,大可不必以其与大奸臣严嵩有染而三缄其口,应还历史原貌。正因有此缘由,可能会更加吸引游者。 若开发壶镇苍岭古道旅游项目,对此景点适加修复,必将成为一璀璨明珠!
这次我又因参加县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而到此,卢尚书房显然已经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卢氏族人的努力修缮后,门厅、院落和房屋都得到了加固修复,观之整洁,处之安然,确是可喜可贺!
据说卢尚书房即当年卢尚书归隐后之府第,原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解放后犹存门厅、中厅二进,金漆大柱直径70厘米,梁枋雕有麒麟、鲤鱼等。门前有一座雕刻得极为精细的白石牌坊,有“浙南第一坊”美誉。二者均毁于“文革”时的“破四旧”之举,如今只剩二柱一间一楼。我和文友合抱了一下厅上的大木柱,刚好能合围,再仔细观看柱脚之基石,虽历经四百余年仍坚固如初。我忙用手机拍下这硕大的基石,这是维持巨柱不斜、大厦不倾的核心所在!然后跨出曾被先人们踏凹的过膝门槛,来到庭前,仰望着残留的石梁和石坊,其镂空精雕有麒麟腾祥云及鲤鱼跳龙门图案,美轮美奂,呼之欲出。尽管牌坊只是残存半截,但能历经风雨而留存的,必定是具有浓厚文化历史沉淀的精髓!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有云:“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卢勋因病卒于明万历元年(1573),主坟在白竹村附近,巨石雕花,规模宏大,置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羊等,建有白石牌坊,均已毁于“文革”初期,如今满目荒凉。至于传说之十八圹疑冢,当是猜疑而已,现难详查,仅留今人几多遐想。
沧海横流,逝者如斯;白驹过隙,人生几何?昔日卢尚书赖以栖身之地域已然在建潜明水库,不久将碧波万顷,游人如织;他赖以纳赋之苍岭古道,如今已伴有康庄公路,美丽乡村层出不穷。
采风结束,我驾车而归,沿途但见翠竹林立,红枫层叠。我赞美竹笋之破土,亦讴歌红枫之零落!如果只有升华,没有沉淀,那岂不成凅河之舟,无果之木?来则来矣,去则去矣,人生吟罢冬诗放春歌,但愿阅尽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