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的公用事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求,公用事业的发展需要较多资金投入,如果光靠财政支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改革现有公用事业投资、融资模式,才能够推动我国公用事业的积极发展。近些年来,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其在推动公用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P模式是指私营经济与政府部门合作,从而共同推出公共服务或产品,实现多方利益共存,同时共同承担风险与责任的一种模式。因此,文章主要针对PPP模式下项目前期工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PPP模式;私营经济;公用事业
中图分类号:TM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263-0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认为推动公用事业发展的主体应当是政府,政府应当全面负责公用事業的投资、建设以及维护。但是由于公用事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小且开支大的特点,政府财力已越来越难以负担,而私人企业认为投资公用事业无法得到较好的回报,甚至可能损害企业利益,参与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PPP模式也已成为实现公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渠道。
一、PPP模式的内涵
從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公用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1]。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有限以及公用基础设施出现亏损,再加上1980年后出现的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调控的新贸易理念的兴盛,发达国家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了国有企业非国有化经营的模式。
联合国培训研究院认为PPP模式是指涵盖了不同社会系统倡导者之间的所有制度化合作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地区的复杂问题。欧盟委员会认为PPP模式是指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公用事业的发展问题。美国PPP国家委员会认为PPP模式是介于外包和私有化的一种公用事业发展模式,其利用私营经济进行公用事业的建设与经营,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事业的需求。PPP模式是由英国财务大臣肯尼斯提出,主要基于“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从词意上来看就是公私合作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公共投资模式,为私营经济参与公用事业投资创造了机会。PPP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特点、环境以及投资主体的具体情况,从而形成不同的投资模式。
二、PPP模式的优点
PPP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与私营企业的优势,即将私人企业的资金、创新精神与政府的城市规划、城乡统筹以及社会职责相结合。目前英国已经在教育、交通、监狱以及医疗等行业中应用了PPP模式,75%英国政府工作人员认为PPP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能节省社会资源[2]。PPP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中常见的基础设施本质上就包含市场因素,只是过去政府垄断了其投资渠道,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势必会引发一些问题,而私营经济的参与,能够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事业的发展中,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其次是风险共担。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包括成本超过预算、无法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或是项目亏损等。在原有模式下,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则由政府一方承当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而在PPP模式下,可以通过吸收私营经济来共同承担建设风险。每一个PPP项目在立项时都会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确定政府与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因此,能够确保双方的切实效益,并且在提升建设效率的同时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另外是保障资金使用效益。PPP模式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能够有效避免预算超支问题。政府在与企业商议项目时,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调研,从而保证项目在经费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从而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项目成本。PPP模式只有在完成且经政府批准后才可投入使用,在经过上述步骤后企业才能开始获益,因此PPP模式能够提升建设效率,从而减小项目风险。私人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与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最后是有助于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PPP模式能够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帮助政府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政府部门也可以从繁重的微管管理事务走出来,从公共事业的建设者转变为监督者,从而保证公用事业的建设质量,也有助于降低财政方面的压力。
三、关于PPP模式下项目前期工作若干重要环节分析
1.法律法规环节分析
完整、清晰且科学的法律法规是PPP模式有效应用且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方的切实利益,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也是我国推行PPP模式最重要的目标。政府必须从法律层面上支持PPP模式的推广,并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在PPP模式中,政府从公用事业的投资主体变为委托者和监督者,这种变化需要政府正确认识职责与义务的变化,从而科学处理与私人企业的关系。
2.风险管理环节
PPP模式应用下,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做好事先、事中以及事后的预防与控制,从而减少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转变。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必须考虑项目成本与项目效益,若风险管理成本低于由此可带来的效益时,该风险管理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此外,在考虑风险策略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策略是否有效、能否立即降低风险,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3.融资渠道环节
在应用PPP模式时,应当消除现行政策中对私营经济的限制以及民间资本的岐视,放松合作限制,该模式鼓励政府与政策性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合作。此外,应当允许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大型基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这些大型基金拥有大量的资金,在预防金融风险的同时有需要不断的保值,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而PPP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且回报率稳定的特点,适合大型基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大型基金的投资限制较多,无法满足PPP模式应用。因此可以考虑扩大融资渠道,推动公用事业发展的同时,缓解各种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
结束语
政府作为公用事业投资主体,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公用事业的需求,并且长期的公用事业投资增加了财政压力,导致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且从政府提供的公共项目来看,质量难以控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方面的诉求不断增长,从而提升而来对公用事业的要求。PPP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公用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各方面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蓓佳.新常态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向:与PPP模式的集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7):63-68.
[2] 周正祥,张秀芳,张平等.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23(9):82-95.
[关键词]PPP模式;私营经济;公用事业
中图分类号:TM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263-0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认为推动公用事业发展的主体应当是政府,政府应当全面负责公用事業的投资、建设以及维护。但是由于公用事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小且开支大的特点,政府财力已越来越难以负担,而私人企业认为投资公用事业无法得到较好的回报,甚至可能损害企业利益,参与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PPP模式也已成为实现公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渠道。
一、PPP模式的内涵
從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公用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1]。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有限以及公用基础设施出现亏损,再加上1980年后出现的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调控的新贸易理念的兴盛,发达国家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了国有企业非国有化经营的模式。
联合国培训研究院认为PPP模式是指涵盖了不同社会系统倡导者之间的所有制度化合作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地区的复杂问题。欧盟委员会认为PPP模式是指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公用事业的发展问题。美国PPP国家委员会认为PPP模式是介于外包和私有化的一种公用事业发展模式,其利用私营经济进行公用事业的建设与经营,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事业的需求。PPP模式是由英国财务大臣肯尼斯提出,主要基于“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从词意上来看就是公私合作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公共投资模式,为私营经济参与公用事业投资创造了机会。PPP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特点、环境以及投资主体的具体情况,从而形成不同的投资模式。
二、PPP模式的优点
PPP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与私营企业的优势,即将私人企业的资金、创新精神与政府的城市规划、城乡统筹以及社会职责相结合。目前英国已经在教育、交通、监狱以及医疗等行业中应用了PPP模式,75%英国政府工作人员认为PPP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能节省社会资源[2]。PPP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中常见的基础设施本质上就包含市场因素,只是过去政府垄断了其投资渠道,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势必会引发一些问题,而私营经济的参与,能够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事业的发展中,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其次是风险共担。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包括成本超过预算、无法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或是项目亏损等。在原有模式下,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则由政府一方承当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而在PPP模式下,可以通过吸收私营经济来共同承担建设风险。每一个PPP项目在立项时都会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确定政府与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因此,能够确保双方的切实效益,并且在提升建设效率的同时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另外是保障资金使用效益。PPP模式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能够有效避免预算超支问题。政府在与企业商议项目时,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调研,从而保证项目在经费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从而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项目成本。PPP模式只有在完成且经政府批准后才可投入使用,在经过上述步骤后企业才能开始获益,因此PPP模式能够提升建设效率,从而减小项目风险。私人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与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最后是有助于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PPP模式能够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帮助政府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政府部门也可以从繁重的微管管理事务走出来,从公共事业的建设者转变为监督者,从而保证公用事业的建设质量,也有助于降低财政方面的压力。
三、关于PPP模式下项目前期工作若干重要环节分析
1.法律法规环节分析
完整、清晰且科学的法律法规是PPP模式有效应用且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方的切实利益,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也是我国推行PPP模式最重要的目标。政府必须从法律层面上支持PPP模式的推广,并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在PPP模式中,政府从公用事业的投资主体变为委托者和监督者,这种变化需要政府正确认识职责与义务的变化,从而科学处理与私人企业的关系。
2.风险管理环节
PPP模式应用下,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做好事先、事中以及事后的预防与控制,从而减少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转变。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必须考虑项目成本与项目效益,若风险管理成本低于由此可带来的效益时,该风险管理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此外,在考虑风险策略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策略是否有效、能否立即降低风险,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3.融资渠道环节
在应用PPP模式时,应当消除现行政策中对私营经济的限制以及民间资本的岐视,放松合作限制,该模式鼓励政府与政策性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合作。此外,应当允许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大型基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这些大型基金拥有大量的资金,在预防金融风险的同时有需要不断的保值,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而PPP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且回报率稳定的特点,适合大型基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大型基金的投资限制较多,无法满足PPP模式应用。因此可以考虑扩大融资渠道,推动公用事业发展的同时,缓解各种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
结束语
政府作为公用事业投资主体,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公用事业的需求,并且长期的公用事业投资增加了财政压力,导致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且从政府提供的公共项目来看,质量难以控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方面的诉求不断增长,从而提升而来对公用事业的要求。PPP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公用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各方面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蓓佳.新常态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向:与PPP模式的集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7):63-68.
[2] 周正祥,张秀芳,张平等.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23(9):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