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运动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技能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er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Ⅰ第19题为天体运动问题,学生普遍难以下手,下面我们对这一题做一研究.
  题19 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轨道半径(AU)1.01.55.29.51930
  A.各地外行星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
  B.在2015年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
  C.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土星的一半
  D.地外行星中,海王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及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另一个是两个环绕天体运动的相互位置关系.
  1 天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做圆周运动,即万有引力提供了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此可以推导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GMmr2=m(2πT)2r, r3T2=GM4π2(1)
  环绕同一中心天体的环绕天体的环绕半径的立方与周期的二次方之比是相同的.
  2 两个环绕天体运动的相互位置关系
  设两个环绕天体的环绕半径分别是ra、rb,周期分别是Ta、Tb,若某时刻两天体相距最近,则再次相距最近(在同一半径上)的时间t为
  tTb-tTa=1, t=TaTbTa-Tb(2)
  由(1)可得
  r3aT2a=r3bT2b,
  TaTb=(rarb)3/2 (3)
  由(2)、(3)可得
  t=r3/2ar3/2a-r3/2bTb(4)
  由此可得t火地=r3/2火r3/2火-r3/2地T地=2.2T地.
  同理可知:因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环绕半径越来越大,故再次相距最近(在同一半径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木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 t木地=1.1T地.
  由此可见,火星冲日时间间隔为2.2年,其他行星冲日时间间隔比一年略多.各地外行星不会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A错误.木星冲日时间间隔1.1年,所以2015年2月12日会出现火星冲日,B正确.由④可知,土星和天王星冲日时间间隔比一年长,比木星冲日时间间隔1.1年短,C错误.海王星环绕半径最大,由④可知,海王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D正确.
  本题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 各地外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都在一年以上,环绕半径越大的行星,冲日时间间隔越小.火星冲日时间间隔最长,为2.2年,约为两年零72天,海王星冲日时间间隔最短,约为1.006年,即一年零两天.
  启示二 两个环绕天体运动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用周期确定,也可以由角速度确定.
  设两个环绕天体的环绕半径分别是ra、rb,周期分别是Ta、Tb,角速度分别为ωa、ωb若某时刻两天体相距最近,则再次相距最近(在同一半径上)的时间t为:
  两天体两次相距最近(处于同一半径)的最短时间间隔为t1:
  ωbt1-ωat1=2π,
  两天体由相距最近到相距最远的最短时间间隔为t2:
  ωbt2-ωat2=π.
  两天体由相距最近到相距任意关系的最短时间间隔均可有转过的角度之差来确定.
其他文献
翻开沪教版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虽然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点相同,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本文选择实验教学这个视角进行分析.  1 学生实验数量上的差异  沪教版和苏科版在学生实验安排的数量上,上教版19个,苏科版16个,总数前者略多于后者,但是如果我们细致地去看这个实验数量差异的原因的话,由图1可以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力学实验的设置上沪教版要比苏科版整整多出了5个实验.如果我们再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新形势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课改”的重点向“改课”转移,那么如何改课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1.1 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课堂上情绪低落,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实验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改进实验设计,会有更多的惊喜.  1 自制实验器材 增强教学效果  作为一个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会用教材所提供的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不但符合新课标与素质教育要求,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此,笔者分析了如下实施路径.  1 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
大气压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大气压会伴随季节变化、海拔高度变化及天气因素而发生变化,测量大气压工作对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苏科版物理教材中估测大气压值主要运用弹簧测力计、注射器和刻度尺.运用这几种方法和以往传统托里拆利实验有很大区别,它们极易使学生充分理解大气压值和大气压现象,并有效防止水银危害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1 原估测大气压值实验的缺陷  运用注射器估测大气压方法非常方便操作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对物理学习总是一筹莫展,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仍然学不好.实际上,对于这样的同学,他(她)们经常发现,同样的努力方式在其他学科(例如英语等语言学科)却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到底有何特点呢?该学科有没有需要同学或教师引起特别关注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思维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用类比的方法加以探讨.在此尤其比较一下以英语
本文先通过装有水的塑料袋和蒙有橡皮膜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两种简单易见的器材让学生体验到液体对容器底、容器壁、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然后介绍怎样用透明胶片、医用输液管、钩码、红墨水、自制刻度尺、塑料袋、透明胶、铁丝等生活常见的材料自制“土压强计”.最后引导学生用“土压强计”分组参与实验操作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从而使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以前在讲《液体的压强》时,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笔者只是使用
改革是一个推陈出新,格物鼎新的过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新的血液来延续生命,它要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的因素.一直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从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它是一门相对复杂难懂的课程.新课标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物理实验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可是,改革还是要以启发学生为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为目的.本文就新课程标准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者,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如何提升信息技术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运用,同时也非常重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课程的效果.而在此课程中涉及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个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可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成信息技术环境,改善上述问题.而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怎样利用较小的投入来完善信息技术设备,这是值得大家从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磁现象》的第五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磁场的基本性质与电流的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现象,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关,用左手定则判断力的方向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物理规律,再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让学生学到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