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患者对病痛的解释受工作、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受制于患者对病痛的解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护理院校应该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职护理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赵浴宇,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240-02
一、《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的主要发现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一书作者凯博文,著名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于1980年从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精神科门诊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中选择了100位,就疾病相关症状、求医过程以及工作家庭社区背景进行开放式访谈,并对病人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进行诊断,结果93人符合抑郁症标准,其中87人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临床诊断中的“神经衰弱”就是美国标准里的“抑郁障碍”,相比较“抑郁”,中国患者更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
(一)疾病解释模型
在对患者进行访谈后,凯博文提出了解释模型(Explanatorymodel)的概念,即患者对病痛的本质、名称、原因等方面的解释,以及对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和期待。患者在表达病痛时倾向对躯体的关注,而忽视对精神或情感上的关注;对疾病的归因最常见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政治问题、因为工作场所导致的亲人隔离、婚姻家庭问题等,很少归因于情感问题。
中国患者选择“神经衰弱”诊断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1980年代的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消极的情绪体验很显然与热火朝天的运动格格不入,因此人们表达压力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神经衰弱”。这一名词带有更多躯体不适的色彩,因而比较安全。从文化角度看,在中国,“情感是通过身体动作、服饰、环境描写以及富有寓意的语言微妙而间接地描绘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后者被认为是迟钝而粗鄙的豎。”即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强调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掩盖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古代官员如果对朝廷有不满或希望朝廷接受某种政治见解时,巧妙地做法是“称病不朝”,以引起君王的注意,达到不吵不闹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疾病和病痛的概念划分
在研究基础上,凯博文将Illness界定为“病痛”,将Disease界定为“疾病”,这一分类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的生理异常现象被孤立地归因于机体的病理改变,所谓“疾病”就是这些异常现象,至于与病症相关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则被忽视了。凯博文认为,患者生病时首先体验到的是“病痛”,当患者与家人、朋友交流这些“病痛”时会受到社会情境、文化规范和个体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是非医学和非理性的。当病人寻求治疗时,医生根据病人阐述的“病痛”,运用专业术语对病人的问题进行解析,从生物医学角度将“病痛”建构为“疾病”。诊断过程结束时,一个医学符号——疾病的名称——代替了活生生的患者以及围绕着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的问题,“疾病”取代了“病痛”,患者和病痛都被“医学化”了豏。“病痛”和“疾病”的形成是两个非常重要又相互作用的过程,患者如何解释自己的“病痛”影响到医生对“疾病”的鉴定,而医生对“疾病”的结论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病人的“病痛”体验——或减轻或加重。
二、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生物—社会—心理现代医学模式下,病人首先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个体,患者的病痛体验不仅是生理器官的不适或损伤,也是一定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反映。医护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疾病,同时还有发自内心地关心病人,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只有很好地理解病人、理解病痛,才能更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疾病。因此,高职护理院校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及护理人文素质
《辞海》中将“人文”一词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并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能力、品质、才干、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品貌、道德观念等等豐。
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职业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各有特点。护理职业以人为服务对象,护理人文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应具备的与人有关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对于人生问题论述、表达、反思及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哲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公共关系等方面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载体,也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2)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专业价值观是指在相关护理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包括一定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3)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护患沟通在开展护理工作中占很大比重,护理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主要在护患沟通中表现出来,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等非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和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交往能力。
(二)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重视护理工作者的行业准入,即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各类护理学校将大量课时放在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基础课程以及护理技能操作训练等方面,比较忽视人文学科的开设。以专业知识传授取代专业素质教育,是长期以来护理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豑。在已开设的人文学科中,比较强调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忽略哲学、史学等人文学科。护理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重视对护理技能的掌握,对病人态度冷漠、缺少爱心和同情心,缺乏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护患关系紧张,极易产生医患纠纷。
(三)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人文素质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方面,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豒。因此,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来完成。
1.通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
高职护理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各门课程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首先,在医学、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比如强调医护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在护理技能操作中增加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的渗透,在日常操作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其次,适当增加哲学、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公共关系等人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综合摄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人文气质和修养。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人文熏陶
从校容校貌、特色景点、宣传栏等方面入手,打造反映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建立校史陈列馆、护理名人陈列馆等,运用榜样力量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如国际护士节等,举办授帽仪式、礼仪表演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养成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发挥团委、学生会在人文素质养成中的作用,通过举办人文讲座、演讲、诗歌鉴赏、辩论会、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以及礼仪社、话剧社、心理协会等社团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构建浓厚的人文氛围。
3.通过实践活动,将内在素质外化为持续行为
一是日常的护理模拟操作,加大对护理模拟操作的管理,将模拟病房视为医院病房,护生在日常技能训练中的礼仪、行为规范和语言交流应该符合医院病房的要求。二是课程见习和实习,认真对待课程见习和实习,珍惜每次的临床学习机会,在学习医护知识的同时,学习带教老师的敬业精神、表达技巧和行为规范。三是社区、社会服务。通过社团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给学生创造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机会和平台,在活动中进一步锻炼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实现社会价值。
注释:
①②凯博文著.郭金华译.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③高永平.现代性的另一面:从躯体化到心理化——克雷曼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5(3).
④王金星.素质、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谈.天府新论.2006(6).
⑤王斌全,李洁.我国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展望.护理研究.2008(22).
⑥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医学与哲学.2000(5).
关键词:高职护理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赵浴宇,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240-02
一、《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的主要发现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一书作者凯博文,著名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于1980年从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精神科门诊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中选择了100位,就疾病相关症状、求医过程以及工作家庭社区背景进行开放式访谈,并对病人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进行诊断,结果93人符合抑郁症标准,其中87人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临床诊断中的“神经衰弱”就是美国标准里的“抑郁障碍”,相比较“抑郁”,中国患者更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
(一)疾病解释模型
在对患者进行访谈后,凯博文提出了解释模型(Explanatorymodel)的概念,即患者对病痛的本质、名称、原因等方面的解释,以及对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和期待。患者在表达病痛时倾向对躯体的关注,而忽视对精神或情感上的关注;对疾病的归因最常见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政治问题、因为工作场所导致的亲人隔离、婚姻家庭问题等,很少归因于情感问题。
中国患者选择“神经衰弱”诊断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1980年代的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消极的情绪体验很显然与热火朝天的运动格格不入,因此人们表达压力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神经衰弱”。这一名词带有更多躯体不适的色彩,因而比较安全。从文化角度看,在中国,“情感是通过身体动作、服饰、环境描写以及富有寓意的语言微妙而间接地描绘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后者被认为是迟钝而粗鄙的豎。”即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强调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掩盖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古代官员如果对朝廷有不满或希望朝廷接受某种政治见解时,巧妙地做法是“称病不朝”,以引起君王的注意,达到不吵不闹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疾病和病痛的概念划分
在研究基础上,凯博文将Illness界定为“病痛”,将Disease界定为“疾病”,这一分类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的生理异常现象被孤立地归因于机体的病理改变,所谓“疾病”就是这些异常现象,至于与病症相关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则被忽视了。凯博文认为,患者生病时首先体验到的是“病痛”,当患者与家人、朋友交流这些“病痛”时会受到社会情境、文化规范和个体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是非医学和非理性的。当病人寻求治疗时,医生根据病人阐述的“病痛”,运用专业术语对病人的问题进行解析,从生物医学角度将“病痛”建构为“疾病”。诊断过程结束时,一个医学符号——疾病的名称——代替了活生生的患者以及围绕着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的问题,“疾病”取代了“病痛”,患者和病痛都被“医学化”了豏。“病痛”和“疾病”的形成是两个非常重要又相互作用的过程,患者如何解释自己的“病痛”影响到医生对“疾病”的鉴定,而医生对“疾病”的结论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病人的“病痛”体验——或减轻或加重。
二、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生物—社会—心理现代医学模式下,病人首先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个体,患者的病痛体验不仅是生理器官的不适或损伤,也是一定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反映。医护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疾病,同时还有发自内心地关心病人,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只有很好地理解病人、理解病痛,才能更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疾病。因此,高职护理院校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及护理人文素质
《辞海》中将“人文”一词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并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能力、品质、才干、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品貌、道德观念等等豐。
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职业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各有特点。护理职业以人为服务对象,护理人文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应具备的与人有关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对于人生问题论述、表达、反思及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哲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公共关系等方面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载体,也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2)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专业价值观是指在相关护理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包括一定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3)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护患沟通在开展护理工作中占很大比重,护理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主要在护患沟通中表现出来,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等非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和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交往能力。
(二)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重视护理工作者的行业准入,即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各类护理学校将大量课时放在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基础课程以及护理技能操作训练等方面,比较忽视人文学科的开设。以专业知识传授取代专业素质教育,是长期以来护理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豑。在已开设的人文学科中,比较强调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忽略哲学、史学等人文学科。护理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重视对护理技能的掌握,对病人态度冷漠、缺少爱心和同情心,缺乏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护患关系紧张,极易产生医患纠纷。
(三)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人文素质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方面,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豒。因此,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来完成。
1.通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
高职护理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各门课程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首先,在医学、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比如强调医护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在护理技能操作中增加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的渗透,在日常操作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其次,适当增加哲学、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公共关系等人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综合摄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人文气质和修养。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人文熏陶
从校容校貌、特色景点、宣传栏等方面入手,打造反映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建立校史陈列馆、护理名人陈列馆等,运用榜样力量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如国际护士节等,举办授帽仪式、礼仪表演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养成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发挥团委、学生会在人文素质养成中的作用,通过举办人文讲座、演讲、诗歌鉴赏、辩论会、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以及礼仪社、话剧社、心理协会等社团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构建浓厚的人文氛围。
3.通过实践活动,将内在素质外化为持续行为
一是日常的护理模拟操作,加大对护理模拟操作的管理,将模拟病房视为医院病房,护生在日常技能训练中的礼仪、行为规范和语言交流应该符合医院病房的要求。二是课程见习和实习,认真对待课程见习和实习,珍惜每次的临床学习机会,在学习医护知识的同时,学习带教老师的敬业精神、表达技巧和行为规范。三是社区、社会服务。通过社团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给学生创造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机会和平台,在活动中进一步锻炼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实现社会价值。
注释:
①②凯博文著.郭金华译.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③高永平.现代性的另一面:从躯体化到心理化——克雷曼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5(3).
④王金星.素质、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谈.天府新论.2006(6).
⑤王斌全,李洁.我国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展望.护理研究.2008(22).
⑥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医学与哲学.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