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提问很随意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为琐碎和繁忙,课前较少认真钻研教材,经常在课堂上信口开河,想到什么提问什么.可是,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提问数量过多
美国学者史蒂文斯1912年对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问2至4个问题.其实凡事过了一个度,结果就可能走向相反.
3. 提问形式单调
提问形式呆板,不够巧妙,提问语气单调,问题间缺少层次感,也是教师提问的通病.在很多的课堂上,提问变成了一个淡而无味的必备环节,而不是串联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兴趣的穿引.
4. 提问缺乏启发性
课堂上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问:“对不对?”“好不好?” “是不是?”其实这类问题很少具有启发性.
5. 问题偏难,没有坡度
问题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6. 问题太广,没有方向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过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如果问题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策略思考
1. 明确什么是有效的提问
凡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就是有效问题.
2. 提问的原则
(1)把握重点,遵循目的性原则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提问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 数学教师经常用到的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从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回答五花八门,离本节课的数学教学任务相去甚远.对此情况,尝试改变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较强针对性情况下,学生回答效果明显好转.
(2)把握难易,遵循适度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3)形式多样,遵循灵活性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一旦课堂上发生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并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如:讲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分数的单位,教者出示一系列的练习,想通过提问,让学生巩固方法.教者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能归纳一下方法吗?”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发散的,因此回答各式各样.教者可否换个问法:“分数的分数单位由谁来决定?”这时,学生的方向就清楚极了.
3. 提问的“禁忌”
(1)忌问复杂的问题
学生年纪少,过长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挫伤其积极思考的积极性.
(2)忌夺取学生回答的权利
上课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着急,很想学生赶快把答案说出来,然后进行下一环节.正是这种着急的心理,我们经常会打断学生的回答.甚至有时学生一开始回答,教师知道是错误的回答,然后马上加以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
(3)忌用提问来惩罚学生
老师很多时候在不经意或有意地使用(或者说滥用)问题来惩罚学生.当学生被问及一个问题时,有可能是惩罚,也有可能是奖赏.例如,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问他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的学生,问他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对于回答问题很粗心的学生,连珠炮式地追问.
责任编辑 黄日暖
1. 提问很随意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为琐碎和繁忙,课前较少认真钻研教材,经常在课堂上信口开河,想到什么提问什么.可是,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提问数量过多
美国学者史蒂文斯1912年对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问2至4个问题.其实凡事过了一个度,结果就可能走向相反.
3. 提问形式单调
提问形式呆板,不够巧妙,提问语气单调,问题间缺少层次感,也是教师提问的通病.在很多的课堂上,提问变成了一个淡而无味的必备环节,而不是串联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兴趣的穿引.
4. 提问缺乏启发性
课堂上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问:“对不对?”“好不好?” “是不是?”其实这类问题很少具有启发性.
5. 问题偏难,没有坡度
问题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6. 问题太广,没有方向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过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如果问题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策略思考
1. 明确什么是有效的提问
凡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就是有效问题.
2. 提问的原则
(1)把握重点,遵循目的性原则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提问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 数学教师经常用到的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从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回答五花八门,离本节课的数学教学任务相去甚远.对此情况,尝试改变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较强针对性情况下,学生回答效果明显好转.
(2)把握难易,遵循适度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3)形式多样,遵循灵活性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一旦课堂上发生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并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如:讲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分数的单位,教者出示一系列的练习,想通过提问,让学生巩固方法.教者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能归纳一下方法吗?”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发散的,因此回答各式各样.教者可否换个问法:“分数的分数单位由谁来决定?”这时,学生的方向就清楚极了.
3. 提问的“禁忌”
(1)忌问复杂的问题
学生年纪少,过长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挫伤其积极思考的积极性.
(2)忌夺取学生回答的权利
上课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着急,很想学生赶快把答案说出来,然后进行下一环节.正是这种着急的心理,我们经常会打断学生的回答.甚至有时学生一开始回答,教师知道是错误的回答,然后马上加以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
(3)忌用提问来惩罚学生
老师很多时候在不经意或有意地使用(或者说滥用)问题来惩罚学生.当学生被问及一个问题时,有可能是惩罚,也有可能是奖赏.例如,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问他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的学生,问他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对于回答问题很粗心的学生,连珠炮式地追问.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