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新的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可以采用直观启发;问题启发;情境启发;比较启发;比喻启发;激疑启发。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启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启发式教学方式逐渐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新的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本文就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启发学生,谈一些看法。
1、直观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和幻灯等来辅助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静态为动态,化远为近,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在直观教具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行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动物学“鲫鱼”一节教学中,在讲解鲫鱼鳍的功能时,我们利用活体鱼分4步来完成教学:①观察鲫鱼在水中的游动;②将鱼的尾及尾鳍夹住,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③将鱼一侧的胸鳍和腹鳍剪去,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④将鱼的另一侧偶鳍和背鳍及臀鳍全部剪去,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通过对这一系列演示实验的观察,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鱼的奇、偶鳍能帮助鱼体保持垂直姿势,对鱼体在水中的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2、问题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的智力水平,重新组织教材,把教学内容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问题链”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通过对“问题链”的讨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学生学得更清楚、更有深度,因此,通过问题进行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于高中生物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我们作了如下设计:首先,根据生物界的遗传现象推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备哪些特点(稳定性、连续性、控制性和可变性)?第二,从稳定性和连续性入手分析,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哪些结构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保持相对的稳定,又有一定的连续性(染色体)?在此基础上,学生又会进一步明确作为遗传物质的准确特点、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等。
3、情境启发
在具体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知识的背景,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智力活动,充分运用探究能力,使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同步;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情境启发是现代生物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之一。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关于生长素发现的内容,教学大纲对此要求仅是一般了解,但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很值得学生借鉴。因此,我们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和包戈等人的实验浓缩成一张图表(图表略),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最终由他们自己“发现”生长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4、比较启发
比较启发是立足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可启发学生识别异同,认识规律的一种启发方法。这种比较包括并列关系的比较、包含关系的比较、部分叠合关系的比较、不相容关系的比较以及对立关系的对比。通过比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感知效果,使知识深化;一方面使新知识鲜明、准确,旧知识深刻、牢固,并且可以防止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提高知识的清晰度。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比较而辨别、明理的内容很多。例如,在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马化石的比较、7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的异同比较、4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的异同比较,证明了生物进化的理论。高中生物学中许多内容必须通过比较的手段才能使学生清楚分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物质进出细胞的3种方式等等。
5、比喻启发
比喻启发能够借用直观的现象来讲解抽象费解的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因此,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往往借助比喻启发来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说明了什么是遗传,“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形象说明了什么是变异;“一山不容二虎”形象地描述出自然界中能量传递的规律;借助高楼大厦的旋梯来说明DNA的空间结构,使DNA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地存在学生的脑海中。
6、激疑启发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智慧。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生物的个体发育”一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等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一般的回答是“对的。”紧接着,我们设问:“高等植物通过营养生殖产生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开始的?”……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可以对此问题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疑启发的关键。课堂教学应力求使一节课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任小文.浅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启发[J].生物学学通报,1999,(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启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启发式教学方式逐渐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新的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本文就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启发学生,谈一些看法。
1、直观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和幻灯等来辅助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静态为动态,化远为近,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在直观教具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行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动物学“鲫鱼”一节教学中,在讲解鲫鱼鳍的功能时,我们利用活体鱼分4步来完成教学:①观察鲫鱼在水中的游动;②将鱼的尾及尾鳍夹住,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③将鱼一侧的胸鳍和腹鳍剪去,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④将鱼的另一侧偶鳍和背鳍及臀鳍全部剪去,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通过对这一系列演示实验的观察,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鱼的奇、偶鳍能帮助鱼体保持垂直姿势,对鱼体在水中的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2、问题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的智力水平,重新组织教材,把教学内容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问题链”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通过对“问题链”的讨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学生学得更清楚、更有深度,因此,通过问题进行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于高中生物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我们作了如下设计:首先,根据生物界的遗传现象推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备哪些特点(稳定性、连续性、控制性和可变性)?第二,从稳定性和连续性入手分析,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哪些结构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保持相对的稳定,又有一定的连续性(染色体)?在此基础上,学生又会进一步明确作为遗传物质的准确特点、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等。
3、情境启发
在具体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知识的背景,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智力活动,充分运用探究能力,使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同步;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情境启发是现代生物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之一。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关于生长素发现的内容,教学大纲对此要求仅是一般了解,但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很值得学生借鉴。因此,我们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和包戈等人的实验浓缩成一张图表(图表略),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最终由他们自己“发现”生长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4、比较启发
比较启发是立足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可启发学生识别异同,认识规律的一种启发方法。这种比较包括并列关系的比较、包含关系的比较、部分叠合关系的比较、不相容关系的比较以及对立关系的对比。通过比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感知效果,使知识深化;一方面使新知识鲜明、准确,旧知识深刻、牢固,并且可以防止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提高知识的清晰度。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比较而辨别、明理的内容很多。例如,在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马化石的比较、7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的异同比较、4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的异同比较,证明了生物进化的理论。高中生物学中许多内容必须通过比较的手段才能使学生清楚分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物质进出细胞的3种方式等等。
5、比喻启发
比喻启发能够借用直观的现象来讲解抽象费解的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因此,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往往借助比喻启发来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说明了什么是遗传,“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形象说明了什么是变异;“一山不容二虎”形象地描述出自然界中能量传递的规律;借助高楼大厦的旋梯来说明DNA的空间结构,使DNA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地存在学生的脑海中。
6、激疑启发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智慧。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生物的个体发育”一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等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一般的回答是“对的。”紧接着,我们设问:“高等植物通过营养生殖产生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开始的?”……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可以对此问题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疑启发的关键。课堂教学应力求使一节课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任小文.浅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启发[J].生物学学通报,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