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va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的结果。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将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地理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提高生命品质为目的,他首次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位、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归。从这些方面来说,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党和国家提出来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相通的,或者说,贯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最好的落实党立德树人這一根本任务。
  地理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国情教育,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国情问题的能力,把个人,国家和民族结合起来,既看到国情的优点,产生民族自信,也同时看到不足之处,不盲目自满,换起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地理实践是地理学习的特色。他们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乘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协调观主要包括正确的资源观、自然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五个方面,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时,坚持人地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是地理学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不仅是学生,也是将成为面对21世纪,成为和谐世界建设者的公民的必备素质。区域认知是形成人地协调观的基本出发点、综合思维是形成人地协调观的必要过程、地理实践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形成、逐级提高人地协调观的水平层次四个方面,说明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立德树人,强化德育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更多的是在平时的授课中润物细无声的进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时都体现,有的体现的紧密,有的并不是太明显,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所有单元的问题研究都体现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第一单元的目的就是分析月球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不具备的条件,让学生认识到,要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入德育思想。再比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节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和水循环的意义。充分挖掘背后隐藏的人地协调关观,渗入德育思想,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目前的一些热点新闻贯彻其中,比如当下的水污染,在网络新闻上曾报道,饮用水有异味,引发居民的恐慌,开始大量购买纯净水。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恐慌,其目的就是得出水资源和人的关系,水质量影响人体身体健康,再通过展示图片,总览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引发强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使命感和开发新的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但是目前来说,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还面临着不小的问题,综合看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老师的惯性思维,认为像人地协调,类似的德育教育,是政治老师的任务,和地理老师没有关系,导致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思想滞后,只是地理知识的简单灌输,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思想的培养,甚至缺少了地理实践的培养。结果就是学生的包括资源观,自然观,人口观等的人地协调观概念模糊,德育思想建立不起来,在实际的运用中也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提倡的立德树人思想也就是空谈了。
  二是学生方面。初中地理教学是断续的,或者说是空白的,到了高中,才算是接触地理学科,但是很多知识都需要大量的补充,在学生接受的地理知识中,都是形而下的,并不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地理知识,或者说并没有形成自然观,人口观等等人地协调观,就不能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或者说三观并没有真正的树立起。行为体现性格,表现出来的就是跟风一般的随大流,并没有自己清晰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是目前的高考模式或者说是教育制度。初中不学习,到了高中才接触,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功利性很强,目的也很明确。不过,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起了很好的指挥作用,强化立德树人,突出德育功能,也在地理教学中很好的贯彻了人地协调观。
  立德树人思想,作为国家高考的指挥棒,也会在高中各科教学中贯彻进去,在地理教学中,也会耳濡目染体现和渗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和践行,让他们学以致用,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甚至是今后的行为工作中。同时,老师在教育中, 也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德育思想,更好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润责于心的教育实践。润泽于心,责任于行。“你要孩子怎樣学就要教孩子怎样做”。为此,学校不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而且实施了八类“心育课程”:  主题班会课程:根据重要节日以及时事要闻确立每学期主题班会内容。  养成教育课程:从常规入手,重点抓好“五个一”的训练,即整顿“一个阵营”,抓好升旗仪式,课间操的队列,塑造学生的精神面貌;建立“一种秩序”,即课堂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的文明有序;养成“一
期刊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就会特别认真学习课文。由此,在教二年级《捞月亮》这一课时,我一进教室就深情地吟诵了李白的《静夜思》,美妙的诗情画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问:“你们知道月亮住在什么地方?”孩子们异口
期刊
物理是一门思维密度高、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科,仅仅听教师讲解、利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解决问题,那是对教师思路的模仿、复制,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物理学习要从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开始,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扎实稳健地推进,从而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一、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梳理这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标出自己
期刊
意识流是个心理词汇,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意识流指来自外界或内部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的过程。由于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当意识流被艺术家导入自己的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运用意识流教学,使新旧知识在意识流中交织,也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教学过程会让师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与美好!这种感
期刊
创造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生物学科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造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1)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形式上,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揭示一种新东西,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产生好奇心。如讲生物的生殖时,可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镇的水蜜桃在我市已经成为很有影响的产品,外地人来我镇
期刊
摘要: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
期刊
摘要:图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图案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风筝,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图案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传统的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传统风筝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图案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现在我们也称之为“视
期刊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关键的一年,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用心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我努力做到:①备课
期刊
缘起,四年级儿子一次英语家庭作业。作业是内容是1-4个单元的单词和句子写十遍,结果写了二十多页,一直写到晚上十一点钟……儿子这次秉烛夜战引起我对课外作业设计的关注。于是,我随机调查我校语文课外作业的现状,结果发现现行的课外作业存在数量多、质量低、形式单一等弊端,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毫无兴趣。这些令让人堪忧的现状,引发我的深思,激起我对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探索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学生
期刊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是集体的骨架。”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得清楚什么叫做管理。普通意义上的管理指的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而我则认为:“管理就是沟通、服务和引领”。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做好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