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也对作文存在畏惧心理,因为学生交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不知该如何评判。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问题。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写作指令的发出者,语法规范布局谋篇的修正者,分数等级优劣高低的评判者;而学生则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协调交互作用却成了教师为中心的活动。
一、以身示范,做学生的榜样
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不知道要写什么,这种失语现象其实不是因为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即使那些著名的作家,也不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这就需要一个动力,它相当于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的“情境”,是“使本来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的“更特殊的前提”,他还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因此,作文教学也必须创设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来让学生进入写作。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而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
虽然良好的写作能力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然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作家,所以这里“以身示范”更强调的是教师本身对于写作的态度,无论写得好不好,都要拿出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写出每一篇作文,然后,勇敢地在学生面前呈现自己的文字。为文如为人,呈现文字无异于倾诉情感、袒露内心,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相当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倾诉过程。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情表现真实,教师首先要敢于抒发敢于表现,如果我们认同作文教学不是机械的冰冷的技巧传授与习得的过程,那就应该相信,任何情感交流的前提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教师首先对学生交出真诚,学生才能回报以真诚。
每一次的习作练习,笔者都和学生一样,认真书写每一篇作文。一篇篇真性情的文字,不管技巧是否娴熟、语言是否老到、主题是否深刻,关键是融入个人真实的感情。
二、多元评价,做忠实的读者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作文能力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作文批改的时候,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标准,实行多元评价,这是作文教学其他新理念能够真正体现的前提和保证。
(一)尊重学生写作,使自己成为期待读者。
每一篇作文,即使多么稚嫩、多么生涩,也是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成果,更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段人生,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阅读,而不是评判;要发现,而不是挑剔。不仅仅把作文当成一次教学任务内的作业,更要当成是一次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机会。
(二)淡化分数等级,认真写好读后感。
传统的作文批改最后总是会落到分数和等级的判定上,诚然,由于考试的选拔检测目的,我们需要严格而明确的量化评定,但对于日常训练来说,学生最需要的是针对他作为写作个体的一点一点的进步和提高,这要在师生相对平等自由的交流中实现,而冰冷的分数和等级却如一道墙,将师生的情感纽带生生隔断。
三、打破常规,做宽容的鉴赏者
叶圣陶先生打过一个绝妙的比方,他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写作文也不是在流水线上做鞋子,不能要求完全的整齐规范。但是几乎从小学开始,作文讲评就形成了一个“八股模式”,不是条理清楚就是思路混乱,不是重点突出就是详略不分。规范也许是重要的,但一篇规范的作文,未必就是真性情的文字,未必就能吸引人阅读引发人共鸣,如果我们把目光过多停留在规范层面上,必然会使评价偏向于求全的责备。鲁迅先生说,学生学习写作,如同孩子学习走路,摔跤是难免的,该摔的时候就让他摔去。我们只能宽容,否则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个性,甚至扼杀写作的天才。
美好的文字承载着美好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鉴赏过程能给我们一个潜移默化的机会,面对教师有一定高度的品鉴语言,学生大都会“受宠若惊”:我写得真有这么好吗?当时我真的是出于这样深刻的考虑而构思的吗?慢慢的,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自我评价的时候眼神开始坚定、语气开始自信,他们会说:是的!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耳朵听到更多的精彩、美好、成功,至于那些糟糕蹩脚的纰漏失误,就让它们在淡化中被忽视,被消灭,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引导。
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次心灵的旅行,那么可以说,平等式作文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段旅程,随着角色的不断转换,教师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重新观照自身,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梳理,对感情作一次真诚的表达。而有了模范的引领、真诚的陪伴、热情的鼓励,学生不但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潜能,更拓宽了精神领域。这样的作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段快乐的旅程。
一、以身示范,做学生的榜样
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不知道要写什么,这种失语现象其实不是因为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即使那些著名的作家,也不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这就需要一个动力,它相当于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的“情境”,是“使本来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的“更特殊的前提”,他还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因此,作文教学也必须创设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来让学生进入写作。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而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
虽然良好的写作能力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然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作家,所以这里“以身示范”更强调的是教师本身对于写作的态度,无论写得好不好,都要拿出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写出每一篇作文,然后,勇敢地在学生面前呈现自己的文字。为文如为人,呈现文字无异于倾诉情感、袒露内心,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相当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倾诉过程。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情表现真实,教师首先要敢于抒发敢于表现,如果我们认同作文教学不是机械的冰冷的技巧传授与习得的过程,那就应该相信,任何情感交流的前提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教师首先对学生交出真诚,学生才能回报以真诚。
每一次的习作练习,笔者都和学生一样,认真书写每一篇作文。一篇篇真性情的文字,不管技巧是否娴熟、语言是否老到、主题是否深刻,关键是融入个人真实的感情。
二、多元评价,做忠实的读者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作文能力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作文批改的时候,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标准,实行多元评价,这是作文教学其他新理念能够真正体现的前提和保证。
(一)尊重学生写作,使自己成为期待读者。
每一篇作文,即使多么稚嫩、多么生涩,也是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成果,更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段人生,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阅读,而不是评判;要发现,而不是挑剔。不仅仅把作文当成一次教学任务内的作业,更要当成是一次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机会。
(二)淡化分数等级,认真写好读后感。
传统的作文批改最后总是会落到分数和等级的判定上,诚然,由于考试的选拔检测目的,我们需要严格而明确的量化评定,但对于日常训练来说,学生最需要的是针对他作为写作个体的一点一点的进步和提高,这要在师生相对平等自由的交流中实现,而冰冷的分数和等级却如一道墙,将师生的情感纽带生生隔断。
三、打破常规,做宽容的鉴赏者
叶圣陶先生打过一个绝妙的比方,他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写作文也不是在流水线上做鞋子,不能要求完全的整齐规范。但是几乎从小学开始,作文讲评就形成了一个“八股模式”,不是条理清楚就是思路混乱,不是重点突出就是详略不分。规范也许是重要的,但一篇规范的作文,未必就是真性情的文字,未必就能吸引人阅读引发人共鸣,如果我们把目光过多停留在规范层面上,必然会使评价偏向于求全的责备。鲁迅先生说,学生学习写作,如同孩子学习走路,摔跤是难免的,该摔的时候就让他摔去。我们只能宽容,否则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个性,甚至扼杀写作的天才。
美好的文字承载着美好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鉴赏过程能给我们一个潜移默化的机会,面对教师有一定高度的品鉴语言,学生大都会“受宠若惊”:我写得真有这么好吗?当时我真的是出于这样深刻的考虑而构思的吗?慢慢的,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自我评价的时候眼神开始坚定、语气开始自信,他们会说:是的!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耳朵听到更多的精彩、美好、成功,至于那些糟糕蹩脚的纰漏失误,就让它们在淡化中被忽视,被消灭,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引导。
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次心灵的旅行,那么可以说,平等式作文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段旅程,随着角色的不断转换,教师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重新观照自身,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梳理,对感情作一次真诚的表达。而有了模范的引领、真诚的陪伴、热情的鼓励,学生不但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潜能,更拓宽了精神领域。这样的作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段快乐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