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文化下自由的内在张力与边界考

来源 :济宁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4965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文化中的婚恋自由表征着中国传统自由的内在张力,由此入手,对中国传统自由的脉络进行梳理,可最大限度地呈现自由的本土精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既是自由张力的法律表达,又为自由设定了边界.将自由的内在张力和边界统一起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是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任务.
其他文献
自从现代学术制度建立以来,戏曲与儒学成为重要的学术话题.戏曲与儒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根据对戏曲与儒学的功能判断,形成了两种意见.其中《儒学与戏曲之缘》研究最为深入,揭示了戏曲与儒学的复杂关系,纠正了“桎梏说”的片面,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仅局限于思想层面的影响互动,制度性、立体性探讨明显不足;二是文本探讨基本局限于文人经典作品,对普通作品关注明显不够,结论不够周延;三是戏曲对儒学的传播及其民间化影响探讨明显不足,这些都
汉代班昭的婚姻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女诫》中,其创作《女诫》的初衷是想让家族的女儿们嫁入夫家后远离黜辱、保全自身.班昭认为,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接受相应的婚姻家庭教育,遵守家庭伦理规范,具备一定的素养,特别要注重处理和夫家的关系.毋庸置疑,《女诫》有着时代局限性,但它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女子生存智慧的结晶.以《女诫》为代表的班昭婚姻家庭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婚姻家庭生活及其存在的问题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孔尚任还有较多的作品散佚在外,随着纸质文献的大量出现,田野调查的进行,有许多作品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这些资料的发现有助于孔尚任全集的完善.新发现的孔尚任佚作主要有序文、诗文评、诗词.通过与《桃花扇》等资料比勘,证明秦生镜未必是孔尚任的岳父.
相对于孔子师徒对“天”“德”“道”“礼”四大核心经学观念的建构,作为次一等级的人伦观念的“仁”“义”基本无神学义.董仲舒首先重建上天信仰为其“仁”观念奠基,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证上天的内在本质就是“仁”,外在呈现为具有“仁”与“义”的德行品格,从而初步重构了“仁”“义”的经学人伦观念.其又与刘歆等汉儒以“五德”入“五常”,最终坐实了“仁”“义”的神学义基础上的教化义.
大运河聊城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文化遗产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先天优势.聊城市应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保护等原则,在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全方位探索创新传承利用模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现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建设工作开始启动.大运河德州段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正统性、重商性的文化特征,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建设应坚持文化运河、生态运河、旅游运河、经济运河的开发方向及保护优先、文化引领、高端规划、有机更新、项目支撑等基本原则.
郑光祖的历史剧《智勇定齐》对刘向《列女传》中钟离春的本事进行了改编,其改编主要体现在故事背景的重构、故事主题的变异与故事情节的延展上.《智勇定齐》运用巧设悬念、大胆虚构、移花接木、广泛对比等艺术手法,塑造了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巾帼英雄钟离春的形象,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这一历史剧的创作是作家重审女性地位、渴望建功立业、迎合市井趣味等因素的使然.
司法实践中,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过度扩张适用的根源在于,将本罪的保护法益理解为发票管理秩序,同时对构成要件作了形式的理解.制度或者秩序不具有作为法益的资格,应将本罪的法益界定为国家税收利益,之所以处罚虚开行为,原因是其对国家税收利益形成了抽象危险.抽象危险犯的适用应进行事实到规范层面的二阶层式限缩.在事实层面,行为具有被用于进一步直接侵害法益的高度可能性;在规范层面,行为处于特定个罪的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据此,虽有虚开行为,但该专用发票没有抵扣可能性,或者对国家税收利益的威胁来源于其他行为的,不能以本罪
当前,运河沿岸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从整个文旅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挖掘运河沿岸各地的文化亮点和独有特色,注重临场感和视听体验.一方面积极开拓静态民俗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开发具有视听优势的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与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对整个运河文化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早在晋朝时期,刘颂从维护审判公平、公正与合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断罪引律令的主张.此后,“断罪引律令”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罪刑法定的渊源.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与西方社会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则有本质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审判依据不仅包括成文法律,还包括天理和人情.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三方因素来实现维护平衡社会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