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中专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有厌烦情绪。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努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创新型的中专人才而尽力。
[关键词] 学生现状 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最具有系统性的学科,数学知识则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工具。但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怕学数学、厌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数学课不是专业课,从而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浓;二是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会因为难学而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部分教师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学进度,追求单纯的理论推导,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和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和手段,特别是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去优化育人环境,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创新型的中专人才而尽微薄之力。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行为活动的原因总和,而人们的行为活动是由需要引起的。就当前中专生的情况而言,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得个毕业文凭,将来好找工作,这是一种近视性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的驱使,所以,“60分万岁”的口号在学生中普遍流行,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强化远视性需要,这是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工作。老师要经常告诫学生,学习数学固然要培养自己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中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将获得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的各章各节内容,挖掘其中有实际应用的材料,自编自选一些在今后工作中有应用价值的例题、习题。一般的号召与空洞的说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当学生明了并真正认识到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与现在的学习有密切联系时,才能从根本上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为服务社会,为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而学习的目的。
根据上述思路,我在组织每章教材时,总要作一个全面规划,尽力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理出一条主线。即在每章的开头部分,提出一、两个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说明本章将围绕解决这类问题提出概念,展开理论,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本章内容的脉络。另一方面,所举出的典型例子一般都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学”、“学会”的迫切愿望。如买房买车按揭问题,利润翻番问题,边际成本、需求弹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实际应用等,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能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时,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去取得好成绩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二、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精神要饱满,对所讲内容要“津津乐道”。教师要用自己对数学热爱的情绪去吸引与感染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也要以自己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公正无私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课堂数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需要有一种亲近、和谐、热烈的气氛。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教师才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成果,灵活地选用教法,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的心理因素,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1.“设疑”激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进行“定积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梯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很快就会根据初等数学知识中的公式回答,这时,教师如果把梯形的一边画成弧形变成曲边梯形,继续向学生提问“曲边梯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学生们通过思考后,便可发现这类问题已经不能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像这类问题既然不能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就应另辟新径,从而引出定积分的概念。接着教师还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定积分?”“怎样用定积分的方法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定积分的知识。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数学内容的需要向学生设疑,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语言”激趣
课堂数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语言把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语言水平高的教师,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艺术处理技巧进行教学时便会如虎添翼。有趣的事例再配合生动的语言讲述,更是相得益彰。相反,教师的语言文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即使是很有趣味的内容,也难以讲得动听,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注重用准确无误,简洁易懂,符合逻辑,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更注重用优美,生动趣味的语言进行教学。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东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调的变化,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交流也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课堂上语调平平淡淡,从头到尾都是近乎一个声调,很容易使得学生心不在焉,提不起神,甚至昏昏欲睡,对所学内容不去积极思考就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为了突出重点可有平快的语调作铺垫,用凝重的语调突出关键;为了突破难点解决疑惑,可放慢速度,加重语气,延长尾声,当学生思想活跃,反映敏捷之时可适当加快速度,提高气势,一气呵成。总而言之,教学语言要做到节奏合理,快慢适中,高低适宜,使得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思维始终协调合拍。
3.“直观”激趣
数学上的许多问题,对中专生来说,用语言和文字描述都会感到难以接受,但用图象或实物、教具模型来说明,就会觉得容易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加以形象化,借助直观性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讲概率一章时,学生對基本概念会感到陌生且难以接受,教师可以把各色小球、硬币、甚至扑克牌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物体搬上讲台进行直观性教学。这时学生会觉得新鲜,被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就更容易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
事实说明,坚持形象化和直观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口诀”激趣
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很大程度是因为用了大量的字母、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而公式又多且难记,学生往往因无法熟记公式和符号,而造成解题上的困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在教法上精心设计,将枯燥难记的数学公式或法则编成“口诀”进行教学。
例如,把任意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可编成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例如,“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可编成口诀:“和之正=正余 余正、和之余=余余-正正”。
实践证明:把枯燥的数学公式编成口诀,引导学生熟记,这样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学认为,人在某一行为过程中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也是不同的,并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就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兴趣而方言,有高成就与低成就之分,有情感兴趣与探索兴趣之别。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显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加以区别对待。就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看,推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也是多方面的,并可随外界条件如老师的引导、教学管理和学生心理状态等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研究差别的基本类型,制定符合各类学生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这些的重点应放在学困生身上。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调查研究,找出差的原因,一般来讲,这部分学生可能基础差,也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有两者兼有之。对他们应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和积极的思想教育。对他们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与热情的赞扬,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改变得过且过或破罐破摔的态度,使其行为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只要老师能坚持长期耐心的引导,就能使这部分学生逐步赶上学习进程。而一旦他们尝到了甜头,就会产生愉快感、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学生现状 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最具有系统性的学科,数学知识则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工具。但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怕学数学、厌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数学课不是专业课,从而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浓;二是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会因为难学而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部分教师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学进度,追求单纯的理论推导,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和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和手段,特别是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去优化育人环境,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创新型的中专人才而尽微薄之力。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行为活动的原因总和,而人们的行为活动是由需要引起的。就当前中专生的情况而言,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得个毕业文凭,将来好找工作,这是一种近视性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的驱使,所以,“60分万岁”的口号在学生中普遍流行,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强化远视性需要,这是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工作。老师要经常告诫学生,学习数学固然要培养自己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中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将获得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的各章各节内容,挖掘其中有实际应用的材料,自编自选一些在今后工作中有应用价值的例题、习题。一般的号召与空洞的说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当学生明了并真正认识到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与现在的学习有密切联系时,才能从根本上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为服务社会,为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而学习的目的。
根据上述思路,我在组织每章教材时,总要作一个全面规划,尽力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理出一条主线。即在每章的开头部分,提出一、两个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说明本章将围绕解决这类问题提出概念,展开理论,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本章内容的脉络。另一方面,所举出的典型例子一般都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学”、“学会”的迫切愿望。如买房买车按揭问题,利润翻番问题,边际成本、需求弹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实际应用等,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能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时,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去取得好成绩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二、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精神要饱满,对所讲内容要“津津乐道”。教师要用自己对数学热爱的情绪去吸引与感染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也要以自己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公正无私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课堂数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需要有一种亲近、和谐、热烈的气氛。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教师才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成果,灵活地选用教法,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的心理因素,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1.“设疑”激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进行“定积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梯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很快就会根据初等数学知识中的公式回答,这时,教师如果把梯形的一边画成弧形变成曲边梯形,继续向学生提问“曲边梯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学生们通过思考后,便可发现这类问题已经不能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像这类问题既然不能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就应另辟新径,从而引出定积分的概念。接着教师还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定积分?”“怎样用定积分的方法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定积分的知识。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数学内容的需要向学生设疑,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语言”激趣
课堂数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语言把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语言水平高的教师,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艺术处理技巧进行教学时便会如虎添翼。有趣的事例再配合生动的语言讲述,更是相得益彰。相反,教师的语言文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即使是很有趣味的内容,也难以讲得动听,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注重用准确无误,简洁易懂,符合逻辑,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更注重用优美,生动趣味的语言进行教学。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东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调的变化,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交流也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课堂上语调平平淡淡,从头到尾都是近乎一个声调,很容易使得学生心不在焉,提不起神,甚至昏昏欲睡,对所学内容不去积极思考就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为了突出重点可有平快的语调作铺垫,用凝重的语调突出关键;为了突破难点解决疑惑,可放慢速度,加重语气,延长尾声,当学生思想活跃,反映敏捷之时可适当加快速度,提高气势,一气呵成。总而言之,教学语言要做到节奏合理,快慢适中,高低适宜,使得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思维始终协调合拍。
3.“直观”激趣
数学上的许多问题,对中专生来说,用语言和文字描述都会感到难以接受,但用图象或实物、教具模型来说明,就会觉得容易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加以形象化,借助直观性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讲概率一章时,学生對基本概念会感到陌生且难以接受,教师可以把各色小球、硬币、甚至扑克牌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物体搬上讲台进行直观性教学。这时学生会觉得新鲜,被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就更容易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
事实说明,坚持形象化和直观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口诀”激趣
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很大程度是因为用了大量的字母、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而公式又多且难记,学生往往因无法熟记公式和符号,而造成解题上的困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在教法上精心设计,将枯燥难记的数学公式或法则编成“口诀”进行教学。
例如,把任意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可编成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例如,“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可编成口诀:“和之正=正余 余正、和之余=余余-正正”。
实践证明:把枯燥的数学公式编成口诀,引导学生熟记,这样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学认为,人在某一行为过程中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也是不同的,并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就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兴趣而方言,有高成就与低成就之分,有情感兴趣与探索兴趣之别。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显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加以区别对待。就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看,推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也是多方面的,并可随外界条件如老师的引导、教学管理和学生心理状态等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研究差别的基本类型,制定符合各类学生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这些的重点应放在学困生身上。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调查研究,找出差的原因,一般来讲,这部分学生可能基础差,也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有两者兼有之。对他们应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和积极的思想教育。对他们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与热情的赞扬,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改变得过且过或破罐破摔的态度,使其行为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只要老师能坚持长期耐心的引导,就能使这部分学生逐步赶上学习进程。而一旦他们尝到了甜头,就会产生愉快感、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