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有所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摸索适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9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科技竞争中日趋激烈,全球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定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有素质的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学习
  1. 中学信息技术这门课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其教学理论课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 应取消传统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在目前信息技术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已无太大收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对于新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
  4. 要擅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5. 要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的能力。探索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探索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的能力。
  二、机房上机课学习
  1.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上机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微机教室进行。信息技术上机辅导教学,其目的是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多媒体教学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划分小组,在学生认知水平范围内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自学掌握。开始自学时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3. 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4. 建立虚拟网站,指导学生学会浏览因特网。互联网上信息泛滥,中学生正处于生长期,为了避免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教师应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进行教学。
  三、实践课
  1. 信息技术课的课外实践部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教师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
  2. 课外实践的学习时间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学校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会。还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以缓解学校时间的不足。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时间,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对提高中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 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3] 刘儒德,陈 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1999(5).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124100)
其他文献
档案信息传播研究结合了传播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力图解决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与档案信息用户获取档案信息方式长期脱轨的问题,是从全新的角度充实原有
目的:利用医学情报学评估方法和思路对全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近五年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估研究,总结其建设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卫生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研究制定下一步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设计《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自查表》,以问卷的方式对山东省2003年、2007年和20
[目的/意义]分阶段探讨读者荐购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读者荐购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读者荐购服务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对近年来国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多媒体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多层次、多角度阐述将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并
笔者深入北方典型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实地调研与测试工作,了解当前散煤取暖污染现状及清洁取暖存在问题.实地测试结果显示,受居民使用习惯以及燃烧条件的影响,燃煤炉具污染物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如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屡出新招。本文主要阐释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导学教案”设计。通过设计的基本环节和师生互动教学,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使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档案与档案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意义深刻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人类不仅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而构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