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音乐文化,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已经受到大众的高度重视,文化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骨干。在这一片文化沃土上,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树立传播河南新时期新形象尤为重要。与此同时,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河南省要弘扬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音乐文化;普及;软实力提升
  对音乐的重视在我国自古有之。“礼、乐、射、与、御、书、数,圣人孔子提出的六艺中就有音乐,地位仅次于礼,足以说明音乐的重要性“,音乐在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原之地数千年前就已经是诗与歌的栖息流淌之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古就不缺乏清音古韵,不仅有《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歌谣传唱不衰,还有民歌《郑风》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与此同时,中原还肩负着传承中华礼乐文化的重任,在当代的中原大地上,艺术家们追溯音乐历史紧扣时代特色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的音乐作品,例如郑州的《风中少林》、开封的歌舞剧《清明上河》、商丘的《木兰诗篇》以及登封少林寺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还有最近刚刚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亮相的《炎黄颂》。做为礼乐之邦的中原大地,从来不缺乏阳春白雪般的高雅音乐;承然,在诸多的音乐历史和当代音乐作品中,对大众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以及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对于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大众音乐文化普及的现状分析
  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中,音乐文化作为心灵射向心灵的另一种语言,它无须言词,却能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是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载体。音乐作为一种情绪的艺术,它对一个人的性情陶冶、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大众音乐文化的普及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基石。音乐作为大众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成分,如何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普及音乐文化,提升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功能是社会发展所应关注的重点。
  近些年来,中原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文化消费能力总体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8年,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和人均值在绝对值上都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文化的普及也有了显著提高,音乐从剧院的舞台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寻常百姓的家,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群体性活动,还是个体性活动,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音乐。当今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街道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诸种的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音乐活动都占据重要位置,音乐艺术贯穿于各类业余文化活动,是一种普及面最广的艺术形式。
  然而,音乐普及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当前社会艺术教育火爆十足,成年人争先恐后将孩子们塞进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机构。在孩子还在迷茫之际就不得不投入到所谓的艺术教育中,这样的艺术教育真的能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全面的素质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大众艺术教育并非是会唱歌、能跳舞、会弹乐器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让他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
  二、大众音乐文化普及的内容
  (一)音乐文化知識的普及
  音乐以“音响”做为材料,在音乐文化普及过程中,首先是对这些特殊音响材料的认识和解读,即基础乐理知识、识谱能力、音乐作品体裁、风格等。还包括音乐发展历程、音乐的民族性、地域性、作曲家、演奏家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欣赏音乐之前,我们只有具有一定的乐理知识,才会对音乐有所感触,例如对音乐的强弱进行对比,对节奏的轻缓有所理解,才会理解声音的高低、长短和音乐的变化,才会理解节奏动力和疏密对比所模拟出来的千遍万化的情感,理解音乐材料所刻画出来的各种形象。识谱能力能帮助我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实践性体验,视唱主旋律更有助于我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体验。例如被做为我省品牌音乐文化代表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创作者将极具河南文化代表的“禅宗·少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通过高科技把声、光、电以及嵩山的山行、地貌、地气结合在一起,融入大自然的风声、水声、林涛、虫鸣;再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与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有机融入与结合,使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调式、调性、歌词等基础的创作手法与作曲家声、情、意的表达相互包含、制约,使观众坐在蒲团上聆听天籁,感受禅韵。《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上演12年来,自开演以来累计演出场次达3000余场,慕名而来欣赏音乐的游客也已达300万人,为音乐文化的推介和提升大众的音乐审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创作者的在音乐与文化创作过程中的良苦用心,为了让大众能更深切的体验音乐、感悟音乐,欣赏者必须在聆听之前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所了解才能达到更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初级欣赏者要能做到对禅宗少林文化背景的熟知、对乐章与乐章之间主题的了解、对音乐表演形式的认知;高级欣赏者要对文化、旋律、节奏、和声、曲式、乐器的使用等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最精神性、最感官化的艺术载体,它由声波冲击我们的耳膜刺激神经系统,直抵心灵。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在音乐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大众认识音乐、走进音乐,初步建立聆听概念,尤其是中西方古典音乐;很多人会刻意回避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认为阳春白雪似的古典音乐晦涩难懂,没有流行音乐来的畅快淋漓,其实并不然,古典音乐所承载的情感信息量与体验量远远超出流行音乐。
  音乐听觉体验是提高大众音乐欣赏的基础,以“音响”为基础,选择经典的音响片段,例如维瓦尔第《四季》的主题,最初提供四段主题音乐使欣赏者反复感受音乐中的“春、夏、秋、冬”;接下来聆听音乐家在表达四季时所使用的乐器不同;在表达不同情感使所使用的音乐织体的不同、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的不同;最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交融,通过联想和想象与音乐达成共鸣。在大众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借助当今先进的科技媒介进行推广,增加大众听音乐的途径、时间,在积极音乐氛围的营造下使更多的大众建立良好的听觉习惯,最终达到音乐与精神的共鸣。   三、大众音乐文化普及的形式:
  (一)依托高校音乐学院,提高全民艺术修养
  “艺术源自大众,理应服务大众”。在大众音乐普及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依托本地高校音乐学院进行“大众艺术普及工程”,以“市民免费开放日”的形式,每月隔周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艺术教育培训,市民将可感受高校氛围、享受免费观看演出、免费艺术指导、免费观看音乐和影视制作全过程等相关服务。在此过程中,以高校承担此项工作的院系为主角,在校生成为志愿者,利用PC网络和手机微信等方式,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提前电话或网络预约登陆高校网站进行课程预约,大学生志愿者为这些前来体验的市民上课、表演;而作为承担主角的高校音乐学院,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应该秉承着“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理念,以切实贯彻落实艺术文化的服务功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音乐学院的艺术资源优势,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让老百姓走进艺术高校,享受高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文化品味,从而真正达到社会与高等院校之间互相推动、协调发展。此项工程的定位就是将艺术院校的大门打开,邀请寻常百姓走进艺术校园,参加艺术体验、接受艺术培训,从而将艺术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百姓切实得到实惠,达到提高全民艺术修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它不仅满足开放日的需要,而且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依托艺术剧院,提供视听盛宴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城市进程不断发展,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和经济发展的标志。剧院本身做为城市中的人文景观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文化实力的象征,在提升大众音乐素养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任。据笔者调查得知剧院的兴建并没有与大众音乐审美的提高速度相吻合,在俄罗斯,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人,到了周末也会换上笔挺的西装,去聆听一场音乐会,听音乐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我国却远远没有达到。
  笔者认为在剧院在引进音乐作品和艺术表演时应该本着用“经典打开市场”的理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特点以及不同職业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入经典的音乐作品。除此以外,剧院应该每月举行大众音乐普及的免费讲座或鼓励本土的艺术乐团、交响乐团举行公益演出,在免费讲座上为大众普及听音乐会时的注意事项、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对作曲家、指挥家的认识甚至对乐器、乐团的了解等等。在剧院的运营方面,笔者认为每场音乐商演应划出一定比例的低价票,让更多人走进剧场,接受音乐熏陶。
  结语:音乐是人们用以表达内容情感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以本身特有的美感魅力赢得大众喜爱,同时音乐又通过音符、旋律、节奏、曲式、配器、演出形式等音乐表现作用于人们心灵,使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显示出特有的社会价值。音乐作为大众精神世界的享受与升华的载体支撑着人类庞大意识形态运转的核心力量,笔者认为现当代社会中,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开始注重内心世界的升华,当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一定高度时才能真正改变内心世界,提升群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能够使群众对大自然以及客观事物改变看法,可以说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情绪、价值观以及情感,从而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加愿意去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从而积极面对人生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对提升中原经济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楚玲玲.《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对河南传统音乐与文化的推介[J].音乐创作.2016.6
  [2]白海燕.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探讨. [J].学习论坛.2013.9
  [3]李阳莉.建构主义理论下大众音乐文化普及模式探析. [J].当代音乐.2016.12
  [4]康艺馨.弘扬中原文明 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 [J].学理论.2014.12
其他文献
摘 要:青绿山水画色彩的问题,当下其发展陷入了传统与创新对立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一、认为传统的青绿山水色彩只存在于过去,并不适用于当下艺术创作。二、对随类赋彩观念存在误读,把它当作一个程式化的色彩模式。三、国外艺术思潮冲击,把西方的色彩理念作为参照。使得青绿山水画色彩已然失去其优势,其艺术特色更是被曲解,同化甚至异化。为此,深入的研究青绿山水画的色彩问题,对重拾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
期刊
四个不同的人生,串联起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一段宏大历史。  但这不是我想讲述的。想来奇怪,两个多小时的漫长时光中,无视震撼人心的镜头,无数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令我热泪盈眶。但提笔时,浮现眼前的只是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  西南之隅恰逢大雨不止,雨点敲打在联大简陋的校舍的铁皮顶上,嘈嘈切切正如散珠落玉盘。镜头略过泥巴和起的土墙,教室内原本正襟危坐的学子嘈杂而焦躁起来,交头接耳询问教授被暴雨湮没的讲课声。身
期刊
摘 要:音乐是在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会对各个地方的音乐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我们每个人都会对音乐也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一样。通过文化将音乐诠释出来,可以更好地增强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着重讨论了音乐和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音乐与文化;关系探究
期刊
摘 要:民法总则第二章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从法律规定来看,自然人的权利是终于死亡的,但是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虽然立法目的是从保护民族精神和国家利
期刊
摘 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错位背离构成文本张力,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余华的《活着》便是通过语言符号中二者的三层关系,以一种看似单纯却充满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寄托对现实的思考,向读者诠释了何为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余华;符号学;隐喻  一、能指和所指的内涵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概念,即能指和所指。他认为语言意义来源于能指
期刊
摘 要:老舍因其作品中大量聚焦底层社会与揭露社会现实的内容而被誉为现实主义作家,历来学者们都较为关注其作品的这一特质,《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对老舍写实主义作品的研究中,其将焦点聚集在老舍作品中所具有的喜剧才能和形式上的结构,认为老舍的作品以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手法揭露社会之不公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五四作家的最大的因素。  关键词:老舍;喜剧才能;闹剧;煽情悲喜剧;极端的修辞法  一、老舍写实主义的传统
期刊
摘 要:《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及传说》是“烈士池”故事的本源。李复言的《杜子春》以及芥川龙之介的“翻案”版《杜子春》是“烈士池”故事传承发展过程中颇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二者均对《烈士池及传说》中浓厚的佛教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三部作品分别产生自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却传承和发展了相似的旨趣。从“梦中度世”、“离欲断爱”、“死生之苦”三个典型的佛教角度来分别考察三者会发现,三者对佛教
期刊
摘 要:我校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他们入学之前对乐器是陌生的,入学之后,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乐器,对于学习的目标、标准、进度、技能,没有认知,教师在督促学生学习时,只做了记录性质的要求,没有建立对活动课程训练相关的评定标准,随着我校第二课堂的不断的完善,各活动组发展为活动乐团;活动的形式也由原来的独奏、齐奏形式,逐渐向器乐合奏形式过度,各团队只针对管理方面制定了一些适合自己团队的管理要求,一直没有建
期刊
摘 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记叙诗,记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爱情故事,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篇本章将围绕 “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展开论述,希望对读者产生帮助。  关键词: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人物形象  一、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一)多才多艺的女子  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诗中刘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期刊
摘 要:《地毯上的图案》是亨利·詹姆斯中期的中短篇小说,讨论涉及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文学创作的意图等内容。本文通过主要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情节的特殊性、语言的跳跃性三个方面对《地毯上的图案》中的文学游戏实验作一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游戏;人物;情节;语言  一、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地毯上的图案》(以下简称《地毯》)涉及人物众多,人物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超越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