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198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存货管理,这项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存货是企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努力提升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是财务成本控制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應对措施。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存货管理;主要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其实际价值占据了企业资产比例的较大部分。可以说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产运作,也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判定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其竞争力。所以,企业存货管理成为了企业稳定发展、提高盈利水平的手段。
  二、存货管理的概念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生产和经营中所持有的劳动产品或商品,或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等。这些一般都是以销售为目的,或是带销售的内容,在企业的营运资本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正是由于这一重要性,存货管理成为了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方式。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扩大销售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经济社会下的市场环境,企业也需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完善与优化,才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模式的转变。存货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涉及企业的大多数流动资金。因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就是进行有序的存货管理工作。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提升利润的关键,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问题
  1.管理意识欠缺,存货积压严重
  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和周转的周期影响到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而存货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很多企业在管理意识上比较欠缺,存货过分积压的情况普遍存在。国内很多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的作用高度重视,但却忽视了存货同样是一项重要的资产。有研究指出,对于目前的中小企业来说,存货价值占据了整体流动资产的45%左右,如果不重视存货管理,其结果往往都是企业的存货大幅积压,流动资金短缺,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活动必然会受到严重阻碍。
  2.内控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部分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系,具体表现来看就是各种工作的不按规定执行。从根本原因上进行分析,就是企业对于存货的控制能力较差,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重点控制的区域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实际上存货内部管控制度的构建可以显著降低违法违规行为,企业也能及时地发现这些错误与漏洞。但如果企业从原材料采购起直到最终的产品销售环节,仅仅是依靠一个部门来完成,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存货管理出现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例如一些企业将本身不属于采购成本的项目也纳入采购成本当中,例如材料运输费用、包装费、存储费用等,对于一些购货过程中的折扣也进行虚假处理、截留利润等。再加上很多商品不结算,让银行、工商部门也无法检查,导致各类违规行为的出现。
  可以说除了一些大型企业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管理方法上还较为落后,这也直接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于企业而言是潜在性损失的一种体现。
  3.存储量问题
  在存货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其现场的管理和存储量管理方面还比较混乱,加上存货本身的资料和台账并不完善,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存货的具体状态。例如对于自身存货的存储量规划不足,仅仅依靠经验和感觉来开展工作时,存货的流动性会比较差,变现能力弱,在加上过多过早的存货必然增加企业的储存和管理成本,导致这一部分的费用大量占据经营的资金。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毁损、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另外,还包括缺货成本,即存货供应突然中断而产生的损失,如停工损失、库存缺货等。当生产企业用紧急采购的模式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缺货成本也表现为紧急额外购入成本。如果企业本身就面临经营问题,此时必然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存货数量过少,也会导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中断,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正常经营活动受限,或是因为存货短缺影响到正常的销售活动。
  四、问题解决对策
  1.提升管理和规划意识
  企业存货管理首先要从意识上入手,具备管理意识和规划意识。例如存货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等都是关键的工作岗位,在人员安排上要注重考核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对于企业来说,存货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在存货量方面,就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合理计算订货数量后,可以减少在补货和缺货方面的工作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存货资金的占用量,根据企业存货的不同额度来调整资金的占有额度,做好存货信息的跟踪和管理,避免一些企业因为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掌握程度不足,使得企业对于存货的需求没有计算到位,导致最终的存货量出现明显误差。
  2.完善管理稽查制度
  存货管理环节当中,合理的监督机制和检查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应定期对存货管理情况进行抽查,重点对存货保管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有助于存货工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的提升。企业可以安排不同的部门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包括存货采购、数据登记等,保障账务数据与实际的存货数量相符,也便于企业做好后期的账务处理。例如企业可以安排财务部门对仓库发货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调查,重点在于发票的开具方面,从而为后期的存货核算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实际上,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是权利的一种互相制约,管理和稽查制度也是避免舞弊行为发生的基础。必要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出台相关的规定,明确仓单质押融资中涉及的产权归属问题,建立公开、高效、统一的登记制度。同时完善违约后处理机制,使债权人能够准确地预见执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虽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存货在一段时间内会提升企业运营的成本,而完善管理制度与稽查制度后,可以让企业在各项工作中的意外情况发生率降低,协调各个部门对存货的领用量进行控制,保障存货完整性。当企业的存货管理能够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的前提下,其经济效益必然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3.现代管理体系构建
  存货管理体系的落后直接影响到货物的流转速度与资金的周转,同时还影响了产品的正常生产与销售,让管理人员的工作陷入停滞,工作效率也大幅降低。因此,企业也需要采用现代的管理体系来管理企业的存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手段可以作为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可以使用专业的管理软件,在内部建立站点,便于从产品的制定、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数据共享,让各个部门在不同的权限之下根据自身的要求来修改和查阅所需要的信息,减少财务账与仓库账之间的协调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存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让企业也面临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发展机遇。因此,企业未来的管理要从内部着手。存货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峰.改善存货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4):151-152.
  [2]王丹,张玉,丛喜娟.财务管理中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8):326-326.
  [3]赵明荣,杨佳.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2(1):143-144.
  [4]李艳,鲁天婵.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79-79.
其他文献
本文从言语生成过程中的说话人意向性出发,结合实例讨论说话人意向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说话人意向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应忽视.
  学校改进是近年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议题,无论薄弱学校还是优质学校,其教育教学均需要不断优化。学校改进需要专业支援。作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的前沿阵地,教
大学管理中传统的“权威权力”运作方式,忘却了管理中人的意义和自由,加速了人对管理的被动化、从属化和工具化,导致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权力主体际之间的决然对立,致使管理中的
当前,高校学风总体状况是不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整体学习风貌与时代要求是相一致的。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勤奋好学,努力钻研,积极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注重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作为重要市场主体,为商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推动民营企业在商务领域发展,记者采访了商务部部长钟
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交涉性是程序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体现程序的交涉性,必须在诉讼中平等地对待诉讼当事人,为诉讼各方创造平等参与并表达意见的机会,使直接言词原则得到充分贯彻
当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动力。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贸易的快速融合,提高了服务的有效供给和个性化特征。服务贸易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  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