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云铺”,只听名字,就让人心向往之。以山为铺,倚云而卧,该是怎样的风景?又是怎样的人,在何种心境下能取出如此云淡风轻的村名?
村里的路,似乎也正应了这名字。倚云而卧的村子,自然与凡世相隔,就像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源。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行进,在千回百转之后,早已不知过了几道山梁,越了几处河滩。直走到路的尽头,就看到村口合抱粗的大树,那风景像极了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里的大槐树村,只是卧云铺的村口种的是摇曳的垂柳。84岁的阎德成正坐在树下乘凉,他清楚地记得,1973年,他与村里的伙计们一起,种下了八棵柳树,如今只剩下村口的三棵。昔日的小苗长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但阎德成记忆中的卧铺村似乎没多大变化。顺着阎德成手指的方向拾级而上,历经千年风雨的石头村的风貌,在我们眼前逐渐铺展开来。
“十八行子”的拆合艺术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王姓一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继而刘、张、李、阎等姓先后落村居住。因村庄地势高,常被云雾覆盖,由此得名“卧云铺”,而至于这名字取自何人,已无从考究。
站在村口北望,峰峦叠障,东西走向的山脉连绵不断。这里是古齐鲁的交界地,齐长城蜿蜒盘旋,雄居山巅之上长达5公里之多,城堡与关门遗迹尚存。东西各与双堆山、布谷顶两烽火台遥遥相望,是古代烽火传递军情及军事作战要地。村北两座山峰,海拔均近千米,其一高耸入云,与云相摩擦,故称“云摩台”;其二当地人称阴雨天常与高空雷电相接,故称“霹雳尖”。古有“霹雳尖,云摩台,不吃干粮下不来”之说。
靠山吃山,据传立村始祖王三栗,就地取材,本能地用石头搭房垒屋,给妻儿筑起一个遮风避雨、挡寒防暑的巢;用石头打凿成开荒种田、炊饮餐用的工具,在此间顽强生存,安家立业。世事沧桑,王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材,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宽厚地接纳前来逃荒避难的六姓人家,相依相存,终成一方沃土。
与村北的群山一样,石头是这个村庄的主题,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碾石磨、石桥石井……整个卧云铺就是一座石头城堡。墙上的石头以象牙色、淡灰色为主色,清清爽爽、简简单单,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偶尔镶嵌的几块蛋黄色、橘黄色或猪肝色石头,又增添了些热闹或神秘。
卧云铺人用的石头大都取材于村顶的山石“十八行(xing)子”。层层分明、薄厚不等、色泽不一的十八层石头层层叠加着沉睡于蛋黄色碎石层中。“十八行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用途。如“顶盖皮”,盖房砸乱石用;“四指子”,盖房做挡捎、阶檐;“红三寸”,做碑石;“对半子”,打石桌;“二寸五子”,做磨盘、碾盘、石臼等;“三寸子”,打猪食槽子;“半尺子”,打牛驴槽子……根据厚度、硬度、颜色,卧云铺人把“十八行子”石头应用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在卧云铺人的感情世界里,石头就是他们生活、生产、生命的全部,亲切地称之为“子”。十八层石头,犹如一部石头天书。
一井一碾的人事风景
王姓一族在村内定居之后,陆续接纳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色族人,在时光的传承中,卧云铺村形成了王、张、李、刘、苏、吴、阎七姓人家聚居的大格局。与其它村居不同,在这里,七姓人家以族聚居,一姓一大院,于是今天石板老街两旁的院落,被村民称为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李家大院、张家大院等。村里四处存在的泉眼也随之被称为张家泉子、李家泉子……各族群之间最有特色的标志是:一姓一泉,泉随人姓,一泉立一井;一井一石碾,碾随泉姓。而根据村内风水,石井多在稍东侧,石碾在稍西侧,曰东青龙西白虎。这一井一碾成为卧云铺最独特的风景。
卧云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据村里人介绍,以前出村,只有一条“一脚道”,就算到最近的乡镇茶业口,也要走上一天的山路,而且崎岖难行。是什么促使村人在如此不便处安家?随选一口井走近,石井内水波粼粼,井很浅,只有一米多深,在这大旱之年却依然井水清澈。井旁没有辘轳,不见井绳,井侧墙边立一三尺木钩,经村里人介绍才知,那便是取水之工具。这木钩也并非人工斧凿,只是取用天然树杈,削制而成。井水汛期时不漫不溢,旱情时不枯不干,因有这泉水相伴,卧云铺人生活滋润,生命滋润。或许这就是当年王氏祖先选此定居的重要原因。
每年初春,村内便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刚刚发芽的香椿。由于村居平均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四周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独特,土壤呈酸性等条件,这里的椿芽颜色红嫩,香味浓郁,而且梗盘大,耐储存。尤其是当下,香椿芽已经成为初春城市餐桌上一道极受欢迎的美味,卧云铺的春天也就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戒赌兴戏的百年传承
齐长城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而卧云铺的可考史也可至明代,悠久的历史,让卧云铺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传承。在卧云铺村的中央位置,有一石头砌起来的固定“戏台”,这是卧云铺剧团演出的舞台,了解了戏台的来历,也就了解了卧云铺人。
在戏台东侧放置着五块石碑,其一是清朝光绪十一年卧云铺人自立的“戒赌戒偷碑”——“因去年冠者五、六人玩钱赌博,自小从大后不论昼夜窝赌为生,赌者薄地,厚生而薄来分文不让,你强我胜,棍刃齐举,争乎人命事出,合庄老幼恐惧。众人论日至城不定期立一规矩为止,自正月初一日忌段窝,除此以后,无论庄内一文钱不许玩,不遵者再赌,众人闻之,抢局挑窝,通地保禀官究治,发若也可……”当年,卧云铺有人赌博玩钱,“人命事出”,村中德高望重的领袖善人阎文智、王振太等几经协商,达成戒赌倡仪律条,曾先后三次到莱邑报请府大人批复,立碑作为村民的属守规约。戒赌碑,立于村最显眼的地方,无论穷富,无论势力大小,家家执行,人人遵守。
山村冬季长闲时多,为防止赌风死灰复燃,老村长王振太与各姓族头带头捐资捐物,买来服装、道具,先后请来旧时科班出身的高立红、滕宪祥老师教戏,全村户户有人参与,其乐融融,以《全家福》为开班戏开创了业余剧团的历史先河。自此,赌博现象绝迹,村风得到了根本改变。人们农忙时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农闲时谈戏、排戏、练戏、演戏。而在戏台东侧的一块石碑,还有《三娘教子》的石刻。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村庄文化,延续至今。
夏夜,于这卧云铺上,持一蒲扇,寻一处石凳,清泉沏茶,山风拂面,听戏里人生,观世事变迁,俨然云上神仙日。
村里的路,似乎也正应了这名字。倚云而卧的村子,自然与凡世相隔,就像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源。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行进,在千回百转之后,早已不知过了几道山梁,越了几处河滩。直走到路的尽头,就看到村口合抱粗的大树,那风景像极了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里的大槐树村,只是卧云铺的村口种的是摇曳的垂柳。84岁的阎德成正坐在树下乘凉,他清楚地记得,1973年,他与村里的伙计们一起,种下了八棵柳树,如今只剩下村口的三棵。昔日的小苗长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但阎德成记忆中的卧铺村似乎没多大变化。顺着阎德成手指的方向拾级而上,历经千年风雨的石头村的风貌,在我们眼前逐渐铺展开来。
“十八行子”的拆合艺术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王姓一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继而刘、张、李、阎等姓先后落村居住。因村庄地势高,常被云雾覆盖,由此得名“卧云铺”,而至于这名字取自何人,已无从考究。
站在村口北望,峰峦叠障,东西走向的山脉连绵不断。这里是古齐鲁的交界地,齐长城蜿蜒盘旋,雄居山巅之上长达5公里之多,城堡与关门遗迹尚存。东西各与双堆山、布谷顶两烽火台遥遥相望,是古代烽火传递军情及军事作战要地。村北两座山峰,海拔均近千米,其一高耸入云,与云相摩擦,故称“云摩台”;其二当地人称阴雨天常与高空雷电相接,故称“霹雳尖”。古有“霹雳尖,云摩台,不吃干粮下不来”之说。
靠山吃山,据传立村始祖王三栗,就地取材,本能地用石头搭房垒屋,给妻儿筑起一个遮风避雨、挡寒防暑的巢;用石头打凿成开荒种田、炊饮餐用的工具,在此间顽强生存,安家立业。世事沧桑,王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材,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宽厚地接纳前来逃荒避难的六姓人家,相依相存,终成一方沃土。
与村北的群山一样,石头是这个村庄的主题,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碾石磨、石桥石井……整个卧云铺就是一座石头城堡。墙上的石头以象牙色、淡灰色为主色,清清爽爽、简简单单,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偶尔镶嵌的几块蛋黄色、橘黄色或猪肝色石头,又增添了些热闹或神秘。
卧云铺人用的石头大都取材于村顶的山石“十八行(xing)子”。层层分明、薄厚不等、色泽不一的十八层石头层层叠加着沉睡于蛋黄色碎石层中。“十八行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用途。如“顶盖皮”,盖房砸乱石用;“四指子”,盖房做挡捎、阶檐;“红三寸”,做碑石;“对半子”,打石桌;“二寸五子”,做磨盘、碾盘、石臼等;“三寸子”,打猪食槽子;“半尺子”,打牛驴槽子……根据厚度、硬度、颜色,卧云铺人把“十八行子”石头应用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在卧云铺人的感情世界里,石头就是他们生活、生产、生命的全部,亲切地称之为“子”。十八层石头,犹如一部石头天书。
一井一碾的人事风景
王姓一族在村内定居之后,陆续接纳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色族人,在时光的传承中,卧云铺村形成了王、张、李、刘、苏、吴、阎七姓人家聚居的大格局。与其它村居不同,在这里,七姓人家以族聚居,一姓一大院,于是今天石板老街两旁的院落,被村民称为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李家大院、张家大院等。村里四处存在的泉眼也随之被称为张家泉子、李家泉子……各族群之间最有特色的标志是:一姓一泉,泉随人姓,一泉立一井;一井一石碾,碾随泉姓。而根据村内风水,石井多在稍东侧,石碾在稍西侧,曰东青龙西白虎。这一井一碾成为卧云铺最独特的风景。
卧云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据村里人介绍,以前出村,只有一条“一脚道”,就算到最近的乡镇茶业口,也要走上一天的山路,而且崎岖难行。是什么促使村人在如此不便处安家?随选一口井走近,石井内水波粼粼,井很浅,只有一米多深,在这大旱之年却依然井水清澈。井旁没有辘轳,不见井绳,井侧墙边立一三尺木钩,经村里人介绍才知,那便是取水之工具。这木钩也并非人工斧凿,只是取用天然树杈,削制而成。井水汛期时不漫不溢,旱情时不枯不干,因有这泉水相伴,卧云铺人生活滋润,生命滋润。或许这就是当年王氏祖先选此定居的重要原因。
每年初春,村内便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刚刚发芽的香椿。由于村居平均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四周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独特,土壤呈酸性等条件,这里的椿芽颜色红嫩,香味浓郁,而且梗盘大,耐储存。尤其是当下,香椿芽已经成为初春城市餐桌上一道极受欢迎的美味,卧云铺的春天也就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戒赌兴戏的百年传承
齐长城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而卧云铺的可考史也可至明代,悠久的历史,让卧云铺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传承。在卧云铺村的中央位置,有一石头砌起来的固定“戏台”,这是卧云铺剧团演出的舞台,了解了戏台的来历,也就了解了卧云铺人。
在戏台东侧放置着五块石碑,其一是清朝光绪十一年卧云铺人自立的“戒赌戒偷碑”——“因去年冠者五、六人玩钱赌博,自小从大后不论昼夜窝赌为生,赌者薄地,厚生而薄来分文不让,你强我胜,棍刃齐举,争乎人命事出,合庄老幼恐惧。众人论日至城不定期立一规矩为止,自正月初一日忌段窝,除此以后,无论庄内一文钱不许玩,不遵者再赌,众人闻之,抢局挑窝,通地保禀官究治,发若也可……”当年,卧云铺有人赌博玩钱,“人命事出”,村中德高望重的领袖善人阎文智、王振太等几经协商,达成戒赌倡仪律条,曾先后三次到莱邑报请府大人批复,立碑作为村民的属守规约。戒赌碑,立于村最显眼的地方,无论穷富,无论势力大小,家家执行,人人遵守。
山村冬季长闲时多,为防止赌风死灰复燃,老村长王振太与各姓族头带头捐资捐物,买来服装、道具,先后请来旧时科班出身的高立红、滕宪祥老师教戏,全村户户有人参与,其乐融融,以《全家福》为开班戏开创了业余剧团的历史先河。自此,赌博现象绝迹,村风得到了根本改变。人们农忙时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农闲时谈戏、排戏、练戏、演戏。而在戏台东侧的一块石碑,还有《三娘教子》的石刻。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村庄文化,延续至今。
夏夜,于这卧云铺上,持一蒲扇,寻一处石凳,清泉沏茶,山风拂面,听戏里人生,观世事变迁,俨然云上神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