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自行车的故事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想买辆自行车,于是直奔附近的车行。看看,电动车、自行车、山地车……型号那叫一个全,颜色那叫一个鲜。骑上新车,融入大街上的车流,前后不到半小时,那叫一个爽。
  由此,不经意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和父亲攒自行车的故事。
  为什么不买自行车呢?钱倒还不是关键问题,摆在第一位的困难是你买不到,车行里是有,可你手中没有购车券,只能干看着。父亲经过再三权衡,最后终于做出决定:自己攒自行车!
  事儿是定了,可攒车的难度绝不在买车之下。首先,自行车的“三大件”———车架子、车把、前叉子属于计划商品的一部分,不是谁想买就能买的。幸好有高人给出了个主意,说只要交通队(那时没有交管局)开具一张因事故修车证明,就能到交电站买“三大件”。于是,我母亲找到邻居小婶,小婶找到她娘家兄弟,她娘家兄弟找到他的同学,他的同学找到他爸爸,终于,以两包“恒大”烟换来了那张圣旨似的证明。随后,父亲领着我,扛回了装在一堆草纸中的“三大件”。运气真好,是“飞鸽”牌的!
  谁想到,有了马,鞍也不好配。在我和父亲的不懈努力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跑了不下10家门市部,终于买齐了攒自行车所需的全部零件。
  这辆“飞鸽”牌28寸62型自行车,前后折腾了近三个月,终于大功告成。到车管所打钢印,领了一个蓝皮的车本,里面一个鲜红的“攒”字印章,郑重其事地区别于凭券购买的“正版”车。即使如此,也招来了左邻右舍一片羡慕的目光,令我们一家人高兴了许久。
  到今天,我家的自行车不知换了多少茬,但那辆攒起来的老车,父亲却一直没舍得扔。每次擦拭的时候,父亲总是那么精心,仿佛是在回味着当年攒车的往事。我知道,作为那个年代的见证,父亲已经把这辆老车锁在了心里。
其他文献
1956年,开展“除四害”运动,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当时我在河北区法政桥小学任教员,正巧学校工会添置了一支气枪,我利用住在学校里的便利条件,以粉笔头做靶标练习射击,很快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每到周日,我就带着学生到新开河对岸的市委党校打麻雀。那时没有塑料袋,打一只就用细绳系一只,如果中弹的麻雀还能跳动,就让学生摔死它。每次归来,我们都提着一大串死麻雀,不觉得残忍,反而感到自豪,有时甚至约同事到他家
1977年10月,忽然传来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这时,我已经在泥水里滚了多年,几经迁徙,书早当作废纸8分钱一斤卖掉了,又拖着一身病体,怀抱嗷嗷待哺的女儿,可我还是欣喜若狂。  然而,由于我的诚实,却连考场都未能进。那一年,中央规定66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年龄放宽到30岁,当时我所在的江苏省却有个土政策:必须1947年7月1日以后出生。我的生日早了两天,如实填写后,就因这两天之差被拒之门外,不发我准考证。
那时候,我在北大荒,收到一条蓝围巾,打开包裹一看,足有一米四长,逶迤在炕上,拖到地上,像一条蓝色的蛇,明显是一条女式的围巾。心里想,我妈也真是的,怎么买了一条女式的围巾?尽管是纯毛的,花了20元,我还是把它丢到一旁,一天也没有戴过。那时候,20元对于一般家庭不是一笔小数字。父亲退休后,每月的工资只有42元,也就是说,这条围巾花了父亲近一半的工资。  那应该是1970年或1971年的事。那时候,北大
1958年大跃进,1959年进入困难时期,1960年饿死人。  有一个村子,是个生产大队,开始饿死人,而仓库里是满满的粮食。人们商量要抢粮。有人喊:“那是咱们生产的粮食!”村支部书记知道后对大家说:“我是支部书记,村里饿死人了,是我的责任。大家不要抢仓库的粮食,一抢就乱了,有的到手了,有的没到手。听我的,我决定开仓放粮,救命要紧。这责任由我一个人负。如果我被枪毙,希望乡亲们照顾我的家小……”  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学习。那年月,生活必需品是按人头凭票限量供应的,处在长身体阶段的我们(尤其是男生),总是填不饱肚皮,但同学之间友情很深,这就出现了“让饭”的感人故事。  当时学校伙食部规定,用餐时每10人一桌,男女搭配,由值日生拿着饭牌排队打回饭菜,端到饭厅餐桌上,按人头分配。主食倘若是馒头或窝头,炊事员早就按人头在笸箩里如数放好,我们只要拿自己的那一份就行了。如果主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