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高中那年,我14岁。
我家离校近30公里,只能“寄宿”。往返校之路,成大问题。现在想,我艰难的人生之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县城往校所在地的班车,经我的乡镇,每天一趟。我相邻生产队有个叫“宁师傅”的长者,是该线的班车司机,吃“商品粮”,每月领工资。在当地,那时,对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农民来说,这宁师傅,算“有本事”的“名人”,他儿子在同一趟车上当临时售票员。父亲通过关系,让我认识了这父子俩。目的只有一个:省下往返校的1元车票(单程5角)钱。每次上、下车时,我只用眼神跟售票员交流。因明目张胆打招呼,其他乘客,既会谴责我“逃票”,也会说售票员“以权谋私”,结果有两种:要么我补票,要么其他乘客都不买票。
能否坐上这趟免费的班车,得靠运气:有时,车从县城始发时就被挤爆,经我乡镇时,根本就不停,如果有下车的,司机要么提前停,要么过了停车点几百米才停,当发现停车时,我便使出浑身解数,氣喘吁吁地跑到车前,宁师傅又停下,将关闭了的车门又打开,让我上车。有时,宁师傅轮休,当临时售票员的他儿子也轮休。所以,那两年间,也就免费坐过十次八次吧。
人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得以涌泉相报。我离乡几十年后,每年的回乡探亲休假,都会买几条烟,提几瓶酒,去看宁师傅父子俩,遇上过年过节,我会每人塞三五百元钱,以示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说不上“感恩”,但对于我,不该忘记“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班车坐得少,走路往返学校,就是最寻常不过的了。近30公里的路程,步行需五六小时。走路时,脚起泡、浮肿、出血,是常事。路上饿了,忍着,既身无分文,也没食物可买。碰上下雨,被淋成“落汤鸡”,也勇往直前,朝家或学校的目标前进。
然而,时间长了,累了,便有了“爬车”的念头。爬车危险。但那时,无知者无畏。手扶拖拉机,小巧,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在平路或下坡时,爬车都不安全。有些司机,当发现你要爬车时,他突然加大动力,让拖拉机“突突突”直冒黑烟地往前狂奔,要么就走“S”型,让你有些害怕,不敢贸然爬车。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爬的车,是大型拖拉机,而且,只通过车的正后方爬车。这种车,往往有驾驶室,防日晒雨淋。司机一般很难发现后方有人爬车。该车车身较长,拖挂的车厢较大,空间比较宽敞,爬上去后,坐下或蹲下都很方便。但我们无论是爬车还是下车,通常会选择车在上坡时进行,因此时车的速度较慢,动力显得不足,上、下车时都较安全。
父亲每月给我30斤大米,10块钱。这样就算是解决了一个月的生活问题。但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打背躬(缺钱少米)”,在当时,便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了。
学校虽有食堂,但几乎餐餐吃的都是冬瓜、南瓜和海带,被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为吃的是“东南海”,10人一桌,一盆饭,分成10份,每人一份“三角形”的三两米饭。也许是油水太少,或米饭太少,或正值我们十五六长身体的时候,总而言之:吃不饱!常感到饥饿!因饥饿,所以生气,人,一生气,就变丑陋,用现在的话说,是“套路”。后来上大学,英语老师照这“套路”,教我熟记“饥饿(Hungry)”、“生气(angry)”、“丑陋(Ugly)”三个英语单词。因吃不饱,常挨饿,我和同学们一样,每次回家,总会从家里带上一大包茴(红薯)丝,饿了就充饥;有时也用开水冲泡茴粉,或用米炒黄后磨成的米粉,还有同学从家里带来的毛栗……这些主食也好,副食也罢,只要能吃,都成!至于去镇上的馆子,喝五分钱一碗的甜酒,吃一毛钱一碗的“光头面”,或一毛七分钱一碗的“肉丝面”,那真是一种偶然的满足。
学校饭菜的油水实在太少,同学们纷纷从家里带“菜”来校,像油渣粒、炸小鱼、腌酸菜等,其中,腌剁辣椒萝卜、豆腐乳,是同学们常捎来的“美食”。
学校附近,有一个姓“刘”的老头儿,个高,偏瘦,眼小,总是笑眯眯的,同学们都称他“刘大爷”。刘大爷原是校食堂烧锅炉的,刚退休。因他了解学生的伙食状况,所以,在中、晚餐时,他时常在家做些菜来校食堂卖。卖菜时,常系一条蓝色的围裙。最常见的菜,便是五分钱一份的“煎豆腐”、一毛钱一份的“荷包蛋”和两毛钱一份的“油炸小鱼”。对于“油炸小鱼”,我有时要求他一毛钱也卖给我,他说行,不过数量得减半。我常为他少给我一条鱼、半条鱼甚至一勺汁、一勺汤,与他争得面红耳赤。即便如此,下次,照样去买他的菜。因那时,他做的是独家生意,我不去买,再没有第二个地方了。
那时,大部分同学家在农村,又较穷。有的学生常吃“白米饭”——就是“只有米饭,没有菜”的那种。刘大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常在卖菜时特意留下一部分,免费送给那些吃白米饭的同学。同学们心存感激。每到开饭时,刘大爷从远处走来,同学们便奔走相告:刘大爷又来了!
刚考上高中那阵子,父亲和我,高兴了一会儿。但对于“知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跳出龙门、吃商品粮”等问题,及父亲“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父亲从未向我直截了当地提及,我是云里雾里、懵懵懂懂。不言而喻:那时,父亲和我,属于“没有眼光的人”。
我先天愚钝。这是不争的事实。要不,我小时,大人也好,小孩也罢,都叫我“大笨砣”?!但后天不努力,是主因。既不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笨鸟先飞”的学习精神,更没有“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的学习态度。高中两年,一晃便结束了。
那时,每年的7月7日,是全国“高考日”。但我们那届,试行了高考预考制度,即:在高考前,先预考,只有通过预考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年4月底,我参加预考后落选。
我的高中生活,始于1978年9月,止于1980年5月。
责任编辑:青芒果
我家离校近30公里,只能“寄宿”。往返校之路,成大问题。现在想,我艰难的人生之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县城往校所在地的班车,经我的乡镇,每天一趟。我相邻生产队有个叫“宁师傅”的长者,是该线的班车司机,吃“商品粮”,每月领工资。在当地,那时,对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农民来说,这宁师傅,算“有本事”的“名人”,他儿子在同一趟车上当临时售票员。父亲通过关系,让我认识了这父子俩。目的只有一个:省下往返校的1元车票(单程5角)钱。每次上、下车时,我只用眼神跟售票员交流。因明目张胆打招呼,其他乘客,既会谴责我“逃票”,也会说售票员“以权谋私”,结果有两种:要么我补票,要么其他乘客都不买票。
能否坐上这趟免费的班车,得靠运气:有时,车从县城始发时就被挤爆,经我乡镇时,根本就不停,如果有下车的,司机要么提前停,要么过了停车点几百米才停,当发现停车时,我便使出浑身解数,氣喘吁吁地跑到车前,宁师傅又停下,将关闭了的车门又打开,让我上车。有时,宁师傅轮休,当临时售票员的他儿子也轮休。所以,那两年间,也就免费坐过十次八次吧。
人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得以涌泉相报。我离乡几十年后,每年的回乡探亲休假,都会买几条烟,提几瓶酒,去看宁师傅父子俩,遇上过年过节,我会每人塞三五百元钱,以示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说不上“感恩”,但对于我,不该忘记“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班车坐得少,走路往返学校,就是最寻常不过的了。近30公里的路程,步行需五六小时。走路时,脚起泡、浮肿、出血,是常事。路上饿了,忍着,既身无分文,也没食物可买。碰上下雨,被淋成“落汤鸡”,也勇往直前,朝家或学校的目标前进。
然而,时间长了,累了,便有了“爬车”的念头。爬车危险。但那时,无知者无畏。手扶拖拉机,小巧,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在平路或下坡时,爬车都不安全。有些司机,当发现你要爬车时,他突然加大动力,让拖拉机“突突突”直冒黑烟地往前狂奔,要么就走“S”型,让你有些害怕,不敢贸然爬车。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爬的车,是大型拖拉机,而且,只通过车的正后方爬车。这种车,往往有驾驶室,防日晒雨淋。司机一般很难发现后方有人爬车。该车车身较长,拖挂的车厢较大,空间比较宽敞,爬上去后,坐下或蹲下都很方便。但我们无论是爬车还是下车,通常会选择车在上坡时进行,因此时车的速度较慢,动力显得不足,上、下车时都较安全。
父亲每月给我30斤大米,10块钱。这样就算是解决了一个月的生活问题。但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打背躬(缺钱少米)”,在当时,便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了。
学校虽有食堂,但几乎餐餐吃的都是冬瓜、南瓜和海带,被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为吃的是“东南海”,10人一桌,一盆饭,分成10份,每人一份“三角形”的三两米饭。也许是油水太少,或米饭太少,或正值我们十五六长身体的时候,总而言之:吃不饱!常感到饥饿!因饥饿,所以生气,人,一生气,就变丑陋,用现在的话说,是“套路”。后来上大学,英语老师照这“套路”,教我熟记“饥饿(Hungry)”、“生气(angry)”、“丑陋(Ugly)”三个英语单词。因吃不饱,常挨饿,我和同学们一样,每次回家,总会从家里带上一大包茴(红薯)丝,饿了就充饥;有时也用开水冲泡茴粉,或用米炒黄后磨成的米粉,还有同学从家里带来的毛栗……这些主食也好,副食也罢,只要能吃,都成!至于去镇上的馆子,喝五分钱一碗的甜酒,吃一毛钱一碗的“光头面”,或一毛七分钱一碗的“肉丝面”,那真是一种偶然的满足。
学校饭菜的油水实在太少,同学们纷纷从家里带“菜”来校,像油渣粒、炸小鱼、腌酸菜等,其中,腌剁辣椒萝卜、豆腐乳,是同学们常捎来的“美食”。
学校附近,有一个姓“刘”的老头儿,个高,偏瘦,眼小,总是笑眯眯的,同学们都称他“刘大爷”。刘大爷原是校食堂烧锅炉的,刚退休。因他了解学生的伙食状况,所以,在中、晚餐时,他时常在家做些菜来校食堂卖。卖菜时,常系一条蓝色的围裙。最常见的菜,便是五分钱一份的“煎豆腐”、一毛钱一份的“荷包蛋”和两毛钱一份的“油炸小鱼”。对于“油炸小鱼”,我有时要求他一毛钱也卖给我,他说行,不过数量得减半。我常为他少给我一条鱼、半条鱼甚至一勺汁、一勺汤,与他争得面红耳赤。即便如此,下次,照样去买他的菜。因那时,他做的是独家生意,我不去买,再没有第二个地方了。
那时,大部分同学家在农村,又较穷。有的学生常吃“白米饭”——就是“只有米饭,没有菜”的那种。刘大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常在卖菜时特意留下一部分,免费送给那些吃白米饭的同学。同学们心存感激。每到开饭时,刘大爷从远处走来,同学们便奔走相告:刘大爷又来了!
刚考上高中那阵子,父亲和我,高兴了一会儿。但对于“知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跳出龙门、吃商品粮”等问题,及父亲“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父亲从未向我直截了当地提及,我是云里雾里、懵懵懂懂。不言而喻:那时,父亲和我,属于“没有眼光的人”。
我先天愚钝。这是不争的事实。要不,我小时,大人也好,小孩也罢,都叫我“大笨砣”?!但后天不努力,是主因。既不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笨鸟先飞”的学习精神,更没有“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的学习态度。高中两年,一晃便结束了。
那时,每年的7月7日,是全国“高考日”。但我们那届,试行了高考预考制度,即:在高考前,先预考,只有通过预考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年4月底,我参加预考后落选。
我的高中生活,始于1978年9月,止于1980年5月。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