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使交际双方能够顺利地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但是在现实的交际中又往往出现对自然语言的偏离的情形,即艺术语言的使用。本文将粗浅地讨论两者的关系,文章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统一的。
  关键词:语言;语言规范;艺术语言
  
  1 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交流思想。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一般都是给别人听或者看的。要想别人听得懂或看得懂,就必须使用全社会共同的规范语言。这就是语言的规范性原则,是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早在建国之初,就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关的研究和规范标准拟制工作。50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汉字简化方案》(1956)、《汉语拼音方案》(1958)、《简化字总表》(196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标点符号用法》(1990)、《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另外还有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等,这些规范标准对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汉字的推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特别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为语言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2 语言规范化
  
  “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化:使合于一定的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主要指语言学所讲的语法规则以及上文提到的国家机关颁发的各种规范标准。什么是“化”呢?有人说,化,彻头彻尾彻里彻外者也。因此,语言规范化就应该是:只有完全符合规范标准的才是规范化语言。这样解释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杜甫的两句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照正常的、符合语法规则的说法,这两句诗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了正常的结构次序,造成了这两个句子都不合语法,当然不算规范的语言,然而却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要求语言规范化并不是绝对的。
  《辞海》对语言规范化的解释是:“根据语言发展的规
  律,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加工,明确标准,以促进民族共同语的统一。”这个定义特别强调了语言规范化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3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科学。艺术语言分为广义的艺术语言和狭义的艺术语言。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如美术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雕塑语言、电影语言等。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的语言。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而且直接与人们的感官发生联系的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语言作为人类约定俗成的表情达意与交流信息的基本手段,其最大特点应该是涵义的明确性及结构的稳固性,但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语言的意义被扭曲、结构被颠覆、使用显得有悖常理。
  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切科学的根本问题与终极目标。文学也不例外,语言学更是如此。语言现象作为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人对语言的运用,实际上体现了人对自身以及世界关系的一种处理,人类通过语言的表述表达自己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周易·系辞》曰:“鼓天下之东者存乎辞。”我们的先民已深深地体会到了语言的魔力。他们重视语言、关注语言的发展。然而,中国的古典思想家们在语言问题上是相当矛盾的,他们一方面认识到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受,必须借助于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形式才能愈传弥笃,如孔子曾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强调的是要表达深刻的生命之“志”,必须运用生动的语言形式。但是,另一方面,古代先贤又充分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极其有限的,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仅道家如此表述,即使是对文言有特殊认识的儒家也常常感叹语言表述的苍白无力:“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创造了一切的造物与自然的事无声的,而只有人类还在喋喋不休。一句话,思想感情与言语形式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作家无限自由的艺术直觉与语言符号本身的有限表述是不容回避的。难怪陆机曾感叹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更是深有感触地提出:“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周易·系辞》曾提出一种解决的办法:“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虽说原意是指《周易》的象征,指用來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它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但其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地语言和象征的方式是传达作家审美经验的主要途径,以此可以解决文学语言表达的不足和困惑,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结果应该是:言语形式被消减,物质媒介完全消失,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一种读写双方可以感知到的“绝对自由的幻觉。”这正如鲁迅先生的那个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读这段文字时,头脑中总会出现一种“秃秃山坡里孤零零生长着的小灌木”,枣树的意义已不复存在,并生长出许多体验和联想,“只要我们人生不庸碌,有过希望和奋争,也有过绝望和深思,就会沉浸入《秋夜》的境界。”这也正如台湾诗人商秦的作品《荒原》:“死者的脸是一无人见的沼泽,荒原中的沼泽是部分天空的逃亡,寻走的天空是满溢的玫瑰,溢出的玫瑰是不会降落的雪,未落的雪是脉管中的眼泪,升起来的泪是被拨弄得琴弦……”诗中的语言语序颠倒、搭配反常,认真地读者往往会感到受骗,他们无法寻找实在的意义,透过这种语言符号,只能感受到一种反常的迷乱、对精神自由的渴盼以及对现代人尴尬处境的荒谬感。由此可见,语言材料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和媒介,在它始终处于服务性质的过程中,它并非我们关注的兴趣和焦点,所谓“得意忘形”实际上暗含了语言艺术布局泥于形式的特点。当复杂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广阔的意蕴空间使语言媒介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之时,我们可以调动一切语言表达手段,当然包括多种人文内容的因素在里面,诸如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灯因素相互叠加和融合,使作品的表达不仅言能尽意,而且妙不可言、出神入化,那么,文学语言的变异即艺术语言的产生也就成为可能。
  
  4 两者的关系
  
  现代修辞学的偏移理论把正常的话语修辞状态称之为“零度”,“偏离”则是对这种状态的违反。偏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正面的偏离,叫正偏离;另一种是消极的、反面的偏离,叫负偏离。从实质上说,这和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所讲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理论是相通的。消极修辞就是纠正负偏离即消除语言的错误,积极修辞则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对话语所作的修辞加工,包括以故障违反语言规范为手段。
  由于不能准确的使用语言而产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错误,是语文滑坡所致,只有靠提高语文水平才能解决,这没有任何争议。我们反对不规范的语言首先就是这种语言错误,即语言的负偏离。
  对于语言的正偏离,我们不但不反对,反而还要大力提倡,但这也并不是说偏离度越大越好。比如夸张,夸张语一般不符合事实,但是夸张要艺术,要夸而有节,就是要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成了吹牛。偏离不可以无限度,更不可以完全否定语言规范。有位哲人说过:真理再向前迈进一小步就成为谬误。有些新潮诗人与小说家认为,文学语言就要突破语法规范,就要违反语法规则,甚至说要“扭断语法的脖子”,这种错误论调已经受到语言学界普遍的指责。胡明扬就曾批判说:“其实‘扭断语法的脖子’这句话完全合乎语法,也就是说语法的脖子没有被扭断,要真正扭断汉语语法的脖子大概就得说成‘脖子扭断语法’或说成‘语法脖子扭断’或‘to扭断the脖子of语法’之类。不过,真的扭断汉语语法的脖子,写成这个样子谁也看不懂。”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突破语法规则是允许的,但如果认为这种突破是无条件、无限制的,则是一种误区。语言不规范现象难以根除,显然与这一认识误区也有关系。比如目前广告语中对成语的随意改用而使人反感,即属此类。
  陈原说过:“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是另一个变数。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共变。如果这意味着我们常说的:当社会生活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发生变化,那么,这共变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里所说的“共变”就属于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语音、词汇、语法都会出现这种共变现象,其中,词汇的共变现象最为显著。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处于“激变”状态,语言也就随之“共变”,特别是词汇,突出的变化就是新词的大量产生。有人曾作过统计,我国平均每年都要产生一千多个新词。
  
  5 结语
  
  既然语言具有创造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语言规范必然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拿固有的規范来约束不断变化的活生生的语言,认为符合固有的规范就是正确的,不符合固有规范的就是错误的,这不是发展的观点。规范化是必要的,没有规范的共同语,人们便不能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但是,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规范的突破也是必然的,否则,也不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要发展,语言规范化也应该随之发展,这也是“与时俱进”。可见,艺术语言与语言的规范化是统一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提倡积极修辞以提高语言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傅道彬.文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江南.中国修辞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其他文献
摘要:《大浴女》是铁凝经典长篇小说,得名于塞尚名画《大浴女》系列绘画作品。本文从主人公尹小跳“自我救赎”“试图回到无罪的原初和灵魂”的角度切入,品读《大浴女》。从主人公尹小跳“罪之形成”—“忏悔与自我救赎”—“涅槃”—“走进内心的秘密花园”四个阶段分析挖掘小说中的深层次的忏悔与救赎主题。一个有罪的灵魂在忏悔与救赎力量的指引下走向了完满。  关键字:大浴女;罪;忏悔;救赎;涅槃     《大浴女》是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思想是人类思想库中的一笔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管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把人力资开发的思想分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科学管理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人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做简单评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    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在人类的思想库中也是宝贵的财富,在此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幼儿园英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兴起一股英语热,幼儿园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遍关注。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幼儿园英语教学的效果更好,以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目前幼儿园改革与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昆明市的七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期了解幼儿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关键词:幼
期刊
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努力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大亮点。实验教材给我们的提示是: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根据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去选择,运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亲自去探
期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一片声讨之中,原因何在?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把学生教得没有了生气,成了应试的机器人。语文教学原本的美感和灵气怎样才能重现课堂呢?  中学里有那么多的课程,唯独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应该是最富美感、充满灵气和活力的。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
期刊
摘要: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所导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仍有一定的影响,如何转变理念,把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主体;非智力因素;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理论已逐渐被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所代替,在各级各类学校中
期刊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站,追求创新。”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从课堂教学入手去设计、创新、开拓数学教学。为此,我尝试并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解决好“问题”环节:采用发现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由“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优化课堂教学。    一 、教学问题——让学生提出或发现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期刊
纵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但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结果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诸能力的要求,2001年7
期刊
摘要:评价要具在发展性功能。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从首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差异;第三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合作意识等方面来对发展性评价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评价;心理负担;学习过程;个性差异;主体意识;综合素质;合作意识    邓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正在逐步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与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呢?    一、搞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