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扶贫战略的一大创举,代之以“精准”以突出重点扶贫对象。与之前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有很大不同,但又是一脉相承的。本文重点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邓小平扶贫思想的联系。
关键词:习近平;邓小平;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理论提出的背景
受制于多种因素,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在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对于贫困问题研究最早的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贫困不可避免,贫困者的贫困是其自身导致的。经济学家们对贫困问题探讨不断深入,对贫困成因的分析也逐步深入、完善,并且得出结论:导致贫困的原因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研究人员也更多的关注了个体自身的能力、人口结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影响致贫的因素。总之,对致贫影响因素的研究趋向于从资源要素的研究转向对文化习俗、观念及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加强教育投资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已成为当代反贫困问题研究的热点,也为我国制定扶贫开发政策提供了思路。
1978年我国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经过近40年的实践,扶贫成效显著,但是,“一直以来贫困的确切数量是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扶贫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等问题比较突出。对于新时期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且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准确识别出真正贫困人口,决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分析致贫深层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出不同帮扶措施,建立建档立卡体系对贫困信息及扶贫工作进行管理以提高扶贫效率,做到精准扶贫。
二、邓小平的扶贫思想研究
邓小平的扶贫思想可以概括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先富带动后富是实践途径、改革创新是根本对策、全面发展是总方针”四大内容。邓小平的扶贫思想是适应中国实际的产物,为中国贫穷问题的解决、构建小康社会画下了蓝图。
贫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要解决贫穷问题这一伟大命题,并且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但在如何实现富裕的问题上采取了“分步走”的方法。
邓小平总结了过去“同步富裕”的错误,“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强大了,党和政府才能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中去,组织各种力量,从财政、物资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和必要的倾斜政策,为脱贫致富铺平道路,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如今,我国整体实力极大发展,有能力调动全国资源支持较落后地区脱贫,先发展地区也有余力支持此项事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完成邓小平同志的扶贫设计。
三、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和讲话中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有利于指导和消除贫困、有助于加快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有以下内容。
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当前,中国扶贫工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抑或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此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上,并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习近平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四、习近平对邓小平扶贫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改革开放后的邓小平阐发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与之前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曾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第二,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標,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因此,从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设计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两条路径,推动实践精准扶贫思想。可以说,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围绕精准二字展开的,其思想可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N].人民论坛2015-10-20
[2]苏向东.习近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N].中国新闻网2012-12-30
[3]李靖.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N].中国经济网2015-8-4
作者简介
李燚,马爽,景凤媛,李东海,高敬恩,都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受学院“学术新苗”项目资助,为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习近平;邓小平;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理论提出的背景
受制于多种因素,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在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对于贫困问题研究最早的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贫困不可避免,贫困者的贫困是其自身导致的。经济学家们对贫困问题探讨不断深入,对贫困成因的分析也逐步深入、完善,并且得出结论:导致贫困的原因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研究人员也更多的关注了个体自身的能力、人口结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影响致贫的因素。总之,对致贫影响因素的研究趋向于从资源要素的研究转向对文化习俗、观念及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加强教育投资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已成为当代反贫困问题研究的热点,也为我国制定扶贫开发政策提供了思路。
1978年我国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经过近40年的实践,扶贫成效显著,但是,“一直以来贫困的确切数量是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扶贫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等问题比较突出。对于新时期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且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准确识别出真正贫困人口,决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分析致贫深层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出不同帮扶措施,建立建档立卡体系对贫困信息及扶贫工作进行管理以提高扶贫效率,做到精准扶贫。
二、邓小平的扶贫思想研究
邓小平的扶贫思想可以概括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先富带动后富是实践途径、改革创新是根本对策、全面发展是总方针”四大内容。邓小平的扶贫思想是适应中国实际的产物,为中国贫穷问题的解决、构建小康社会画下了蓝图。
贫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要解决贫穷问题这一伟大命题,并且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但在如何实现富裕的问题上采取了“分步走”的方法。
邓小平总结了过去“同步富裕”的错误,“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强大了,党和政府才能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中去,组织各种力量,从财政、物资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和必要的倾斜政策,为脱贫致富铺平道路,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如今,我国整体实力极大发展,有能力调动全国资源支持较落后地区脱贫,先发展地区也有余力支持此项事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完成邓小平同志的扶贫设计。
三、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和讲话中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有利于指导和消除贫困、有助于加快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有以下内容。
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当前,中国扶贫工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抑或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此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上,并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习近平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四、习近平对邓小平扶贫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改革开放后的邓小平阐发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与之前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曾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第二,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標,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因此,从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设计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两条路径,推动实践精准扶贫思想。可以说,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围绕精准二字展开的,其思想可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N].人民论坛2015-10-20
[2]苏向东.习近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N].中国新闻网2012-12-30
[3]李靖.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N].中国经济网2015-8-4
作者简介
李燚,马爽,景凤媛,李东海,高敬恩,都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受学院“学术新苗”项目资助,为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